文·图/何立波 杜旭静
红色政权反腐败斗争有着悠久的传统。1932年,闽浙赣苏区已出现了“打土豪归公,缴枪有赏,买卖公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口号。当时,国民党对闽浙赣苏区实行残酷的经济封锁,造成苏区原材料、食盐等物资奇缺,经济非常困难。方志敏因陋就简,创办了煤矿、铁矿、水泥厂、制糖、造纸厂等,其中造纸厂就有13个。此外,还开办了红色商店、群众消费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等,从而使根据地的经济得到保障。1930年,总部设在上海的中共中央,要求各根据地为其提供活动经费。从1930年到1932年,两年多的时间,赣东北苏区就向党中央上交了1000多两黄金。
新兴的闽浙赣苏区各项事业热火朝天地办起来了,合作社在廉政建设方面走在了苏区各行业的前列。工作人员不分领导与职工,一律实行“供给制”,待遇平等。每人每月发伙食费3元,工资3元。消费合作社财务民主,每个月收支情况公布,做到账目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规定社员凭入股证购买货物且要登记,干部买东西也要登记,不能特殊化,营业员也不能走后门。售货时,公平交易,不能短秤少两,中饱私囊,如规定购入100斤盐零卖97斤为合理,卖96.5斤营业员要受批评,差额甚多者要受处分。消费合作社的利润也很低,一角钱的东西买进来,只卖一角零五厘。由于消费合作真正贯彻了为群众服务的思想,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新人新气象,民主的风气在苏区悄然兴起。中央苏区的政府法律和中共有关文件中,对群众监督权也作出了详尽的规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组织法》规定:“苏维埃政权是一种最德谟克拉西的政权机关,她不仅最接近劳苦群众,与群众关系最密切,而且最易受群众的监督,决不至离开群众的实际生活而独立存在,或因与群众隔离而形成官僚化的机关。”这是在苏区政府法律文件中首次明确使用“监督”一词,也表明群众监督政府是由苏维埃政权性质所决定的,苏维埃政府及工作人员应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方志敏当时刚三十出头,年轻有为,说干就干。在他的倡导和督促下,闽浙赣苏区迅速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廉政监督机制。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成立了作为监察机关的各级工农检查部,下设控告局,在各乡村普遍设立控告箱,接受群众的检举控告。省苏维埃文化部编辑的《工农读本》第89课,称控告箱为“工农信箱”,并用通俗的文字宣传工农信箱的性质和作用。同时,群众也可以常把自己的意见写信投到工农信箱去。苏区查处的很多案件,就是由举报信箱提供的线索。举报信箱是一种好形式,成为群众监督机制的先声。
方志敏曾以“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光辉楷模。新中国成立前,以方志敏为主席的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是最得群众拥护和爱戴的廉洁政府之一。在扩大苏维埃区域、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中,方志敏针对苏维埃政府中存在的一些官僚腐化、贪污浪费、消极怠工、瞒田瞒税、违反苏维埃法令的现象,曾领导发动了一场反贪污浪费的斗争。今天,重温方志敏领导的这场反腐败斗争,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时任赣东北苏区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方志敏曾发动了一场反贪污浪费的斗争
方志敏性格刚烈,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对于贪腐分子深恶痛绝,绝不手软。工农检查部成立后,他指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腐败运动。对于一些地主冒充富农,富农冒充中农,或者贫农、中农被错划成富农的,工农检查部查出以后按政策进行改正,同时纠正调换分配错的土地。工农检查部检查了各级苏维埃机关的工作,检查他们执行上级政府法令和政治动员的情况,严厉打击官僚腐化分子,清洗混入苏维埃机关的阶级异己分子和不良分子。工农检查部对苏维埃经营的企业和财政经济机关中的工作和账目进行了检查,对于合作社、工厂、商店、贸易处和财政经济机关中的账目不清、贪污中饱、消极怠工分子进行严厉打击,并无情地将他们清理出去。对于浪费分子,也给予严厉打击。工农检查部检查了学校以及群众团体的工作,督促这些单位克服工作中的错误,帮助他们改进工作。
怎么监督腐败分子,方志敏花了很多心思,他想到了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来监督政府,监督政府工作人员。在群众监督队伍中,“工农突击队”是方志敏手中的一把“利剑”,成为反贪腐“最有力的队伍”,令腐败分子闻风丧胆。工农突击队积极活跃地在各机关各乡村进行突击检查,一件件贪污案件被他们挖了出来。据统计,仅1933年3月至10月,就查出贪污的谷子1135担,大洋3505元,给贪腐分子以极大的震撼。
苏区的青年人也被动员起来参与廉政建设,他们给反腐队伍输入了新鲜血液。“轻骑队”是共青团闽浙赣省委组织的一支反腐骑兵,主要任务是监督检查苏维埃的经济机关,与苏维埃各机关内的浪费经济作斗争。轻骑队一般以乡为单位,每队十人,队员以青年工农为主体,均是自愿参加的、不脱离生产、为群众信任的优秀分子。轻骑队遍布各地,他们精力充沛,生龙活虎,成为群众性的反官僚腐化贪污浪费斗争的有生力量。
↑方志敏指示《工农报》曝光贪污分子名单
方志敏深谙作风清廉对苏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他的廉洁也实为一段佳话。当时,他所有的私人财产就是几套穿旧了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如今,在葛源泉枫树坞当年方志敏卧室兼办公室里,人们看到的也只有一顶陈旧的夏布蚊帐,一条细粗布棉被,一张笨重的木凳和破办公桌,实在连一件像样的摆设也没有。在方志敏的领导下,闽浙赣苏区掀起了一股反腐败之风。突击队、轻骑队和群众法庭三种群众反腐败监督机构,成为悬挂在腐败分子头上的三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他们无处藏身。这些群众反腐败监督机构的设置,对消除和肃清党及红色政权内的贪污腐化、官僚腐败分子,巩固新生的红色政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方志敏领导建立的“通过教育倡导清廉,建立制度清廉,惩处腐败确保清廉,领导带头促进清廉”的“四位一体”廉政建设模式,为这场反腐败斗争的胜利奠定了制度基础。
根据方志敏的指示,闽浙赣苏区各种报刊掀起了一场舆论战线的反腐败斗争,有力地配合了红色政权的廉政建设。红色报刊积极宣传各级苏维埃机关中以身作则、节衣缩食、刻苦耐劳、一切为着战争的模范工作者。同时无情揭露和抨击那些牺牲革命利益贪污中饱私囊的不良分子,开展批评和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配合开展反对官僚主义、消极怠工、贪污奢侈、享乐腐化等不正之风的斗争。《工农报》曾连续发表“生财有道的红色旅馆主任”、“贪污分子展览会”、“忽视土地税的二区财政部长”等尖锐的揭露腐败现象的报道。《红色东北》《红色闽北》《青年实话》等报刊,也先后登载了《展开反贪污斗争,肃清贪污现象》《好阔气的铅山县委》《集中火力与浪费分子开火,为七八两个月节省五千元而斗争》等揭露性的报道和抨击文章,使一切腐败不良的丑恶现象无藏身之地。
“我毫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稀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窠似的住所!不稀罕闲逸,宁愿一天做十六点钟工的劳苦!不稀罕富裕,宁愿困穷!不怕饥饿,不怕寒冷,不怕危险,不怕困难。”这是方志敏的心声,也是以他为代表的革命领袖的廉政思想。方志敏对官僚腐化、贪污浪费等坏现象极端愤恨,无情揭露和重惩那些不顾一切满足自己私欲的不良分子。葛源青湖一村隐瞒土地税谷140余石,方志敏将这一案例在闽浙赣省第二次全省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公开披露。当着众多代表的面,他义愤填膺地厉声指出:这种行为“简直是破坏苏维埃财政收入,破坏革命战争,应该受到全省群众最严厉的反对”。方志敏掷地有声的鞭挞,让腐败分子心有余悸。
方志敏在反腐败斗争中注意加强法制教育,省苏维埃政府主办的《工农报》发表了40余件案件判决书,使群众深受教育。1932年11月30日,《工农报》刊发了一条批评性新闻,揭露了葛源“红色旅馆主任何坤生”的劣迹。何坤生利用红色旅馆的地位收买群众2两4分金子,买进的价格是每两90元,同时又借用旅馆的名义,要对外贸易局替他卖出,卖出的价格是每两98元。这样,过一下手,就赚到大洋16.32元。这事被工农检查部揭发出来,非法所得全部没收,撤职查办,而且在报上点名批评:“红色旅馆主任何坤生,恐怕是懂得些生意经,有些天生的剥削本领吧!他俨然把自己看成一个旅馆的老板,他忘记了红色旅馆是消费合作社附属的一种营业,更忘记了他自己是群众组织中一个工作人员。”
方志敏在反腐倡廉方面想了很多新招数,成效显著。1933年4月29日,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举办了“贪污分子展览会”,让贪腐分子曝光,堪称红色政权反腐败历史上的第一次警示教育展览。据报刊报道,举办展览的时候下着雨,然而干部群众还是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那些被曝光的干部,从此名声扫地。《工农报》刊发了《贪污分子展览会》的报道,公布了一大串贪污腐化分子的“黑名单”,让其曝光。编者还为长名单配了如下按语:“最近各地突击队检举出的贪污分子很不少,如果一个一个的、都有头有脑的把他们登载出来,实在太费笔墨。因此,只好收集他们的尊姓大名,在这儿开一个贪污分子展览会,请看啊!”这则报道充分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展现了方志敏等苏区领导人反腐败斗争的决心。
个别基层政府不顾财力物力摆阔气、搞铺张浪费的现象,也是媒体监督的对象。《红色闽北》第17期直截了当批评铅山县委的排场作风,登载了《好阔气的沿山县委》一文:“在目前经济动员当中,节省经费充裕战费,是我们目前的重要工作,尤其是布尔什维克的党,应积极动员广大群众来进行。而铅山县委,过去不但不努力去节省经费,反而浪费,县委最近检查出过去县委一个月买了12元黄烟、5元英文水(按:指的是钢笔墨水),这种浪费在闽北方面,是空前未有的事。铅山县委开辟了空前未有的纪录,倒也不错!”一个县委机构,一个月时间买了12元钱的黄烟和5元钱的钢笔水,而今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这件事遭到登报批评,足见方志敏领导的苏区政府机构的清廉节约。
方志敏对干部队伍建设很重视,苏区官僚主义的领导者成为媒体监督的重点。弋阳二区的财政部长,不懂得保存土地税是各级财政部门的最重要的工作,该区谷仓漏水,致使谷子发芽,连谷仓都蚀破了,他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工农报》直截了当地指出:“似这样忽视土地税的财政部长,应该受到革命纪律的制裁。”
↑方志敏妻子缪敏曾被捕,方志敏也未曾动用组织的经费营救,体现了他廉洁奉公的高尚品格。
苏维埃事业重如山,腐败分子成为革命的蛀虫,方志敏对他们深恶痛绝。苏区政府采用严厉的手段,重惩贪污分子。凡是贪污中饱私囊者,哪怕贪污不多(如只有一块银元、几两食盐),都将受到包括法律在内的重惩。横峰一区消费合作社区支社的一位采购员到白区办进食盐每元3斤,他却报告每元2斤12两,其余的4两给贪污了。此事被突击队检举出来后,将他列入了《工农报》的“贪污分子展览会”示众。乐平一个司务长贪污了两块银元,就受到人头落地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
闽浙赣省苏维埃主席方志敏是苏区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也是廉洁奉公的表率。他在著名的《清贫》一文中说:“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这在国方(指国民党方面)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方志敏在一次到苏区各地巡视返回葛源途经家乡漆工镇时,顺便回家看望母亲。方志敏刚到家,乡亲们听说了就来看望他。在他们看来,正鹄(方志敏的乳名)当大官了,大家还常缺钱买盐吃,方志敏在外面又照顾不到家乡。方志敏明白乡亲们的来意,是向他讨买盐钱,便笑着答话:“哈哈,我什么时候成了财主老板,回来就可以照顾你们,帮你开销买盐钱?”乡亲们不解地说:“都说你掌管着苏维埃几十万、几百万呢!你们公家饭碗里撒掉下两个饭粒也够我们开销一年半载,还在乎这两角子盐钱!”方志敏解释说:“我管的花边(银元)是不少,几十万几百万也有。不过,却是革命的钱,一个铜板也动不得,要全部用在苏维埃事业上。要是我拿革命的花边来给婶婶们买盐,这穷人的主席我还当得?”
1928年1月,方志敏领导军民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穷人分到了地主的土地,家家都开始过起了好日子,而方志敏的父母由于儿子参加革命家里缺少劳力,家境却始终没有改变。有一次方志敏的母亲告诉他家里没盐了,也没钱买。方志敏只得对母亲解释说:“我当的是穷人的主席,苏维埃刚建立,革命才起头。”方志敏的妻子缪敏曾被捕,缪敏的哥哥四处活动,只要拿出400块大洋,就能保释。方志敏不同意,他说,“哪能拿出这么多钱给那些贪官污吏”。在托朋友把妻子营救出狱后,方志敏还为组织上省了这笔经费而庆幸。
善为吏者树德,不善为吏者树怨。有了方志敏等领导人的表率作用,整个闽浙赣苏区呈现“天清地宁”的局面。《元史》说:“居官当廉政自身,毋黩货以丧身败家。”红色区域的开辟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一扫传统社会官场贪污腐朽之恶习,政府工作人员清正廉洁,勤政为民。苏区各级党政军群组织人员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廉洁奉公。“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闹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这首在苏区广为流传的山歌,真实地表达了广大苏区群众对他们的好公仆、苏区干部优良作风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有人对苏区干部工作作风作了认真研究后评价说:“苏维埃政府是中国历史最清正廉明的政权,苏区干部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官员,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成为苏区干部优良作风的一个突出表现。”闽浙赣苏区之所以成为全国六大苏区之一,秘诀何在?方志敏极其精辟地回答:“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毋庸置疑,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反腐倡廉过程中,方志敏领导下的闽浙赣苏区成为“模范省”,为今天的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