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贤
清朝诗人袁枚在《续诗品·尚识》中有云:“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意思是说学问如弓,才能如箭,弓弩使箭镞射出,才能命中目标;没有学问,才能不可发挥,没有真知指导人生,便把握不住正确方向。
然学问真知从何而来?当离不开读书。
否则别说有才了,恐连摆脱“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都不成。
曾国藩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曾国藩一生读书无数,五岁即“受学于庭,诵读颖悟”,十五岁能背诵《周礼·仪礼》、《史记》、《昭明文选》等名著篇章。到了花甲之年,仍能成篇背诵《离骚》。曾国藩通过刻苦读书,成为了一代大家人才。
看来,读书之于成才,意义大焉。
而人读书,首先要解决为什么读的问题。如果只为谋取个人利益,这样的读书功利性太强,也读不出什么大名堂,成不了一张好弓弩,做不成好箭镞。记得有人说过,读书是需要胸怀和境界的。一个人只有志存高远,将读书与实现伟大抱负结合起来,才能通过读书令自己才气横溢,在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大显身手。就像周恩来那样,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将所学知识奉献于祖国、奉献于人民。
读书欲读出高境界,把握科学方法至关重要。方法科学得当,读书就能事半功倍。难怪有人说,方法正确的读书能够使原有的问题变成没有问题,又在原来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而对于科学的读书方法来说,思考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没有思考,就没有读书;缺少思考的读书,就是死读书。必须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读書,以思考寻觅解决问题的良策,以思考把知识彻底搞明白。不读懂誓不罢休,绝不浅尝辄止。曾国藩说读书要“先认其貌,后观其神”,这后观其神其实也就是深入思考。
读书贵在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心浮气躁,肯定不行。倘动辄以工作忙、没时间作为少读书、不读书的理由,这读书断难有大成效。曾国藩读书就坚持不懈,他订下若干规矩: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读书没有这么一股劲,是读不出“满腹诗书气自华”的。
读书讲究专一。曾国藩就说他“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他以读韩昌黎的书为例:“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见,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而外,更别无书也。此一集未读完,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此乃精专之道,今人不妨效法一番。
读书不能只在文字里打转,要学以致用。读书增长再多知识,却束之高阁,这知识也是死物。古往今来,学有所成者,无不是将“有字书”和“无字书”结合起来。读书就当以用验学,学用并进、学用相长。
责任编辑:戚本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