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国家观的形成

2013-05-14 11:50张慧芳
卷宗 2013年11期
关键词:民族国家

摘 要: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是国家历史形态的分水岭。中国古代的“天下观”体系,影响了历代王朝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政策。从王朝天下到民族国家,华夷之辯,魏源“师夷”思想的现代意蕴,它依据“世界历史”的视野,提出了与文化中国“判然异趣的近代中外文化观,构建起“主权中国”理念的源头价值,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近代性的外交思路。

关键词:国家观;民族国家;近代国家观念

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直到近代民族国家首先在欧洲兴起, 而那时的中国并无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只有夷夏观念。

中国在“家天下”的封建时代,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而存在,对立阶级在缓和、冲突中相持了几千年。这自然而然形成了当时人们的国家观念。直到清朝社会中晚期,封建社会已走入群途末路时,仍自居“天朝大国”的中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知之甚少,盲目自大,致使传统的国家观念并未改变,但世界形势的发展已不允许中国继续走“小国寡民”的休闲生活。鸦片战争中英军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华帝国腐朽的大门,引起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亦使讲究礼仪道德的天朝失去了往日“协和万邦”、“宾服蛮荒”的威严,传统的封建文化已无法阻挡西方文化的冲击。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滑向了丧权辱国的深渊,令人欣慰的是中国的有识之士,通过著书立说,使中国人对世界、对自己有了新的,较为准确的看法与认识,推动着近代国家观念的酝酿和萌芽,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了当时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气候物产、文化教育制度、交通贸易、民俗风情等,其中有十七卷着重介绍欧洲各国,分析英国强大的原因,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介绍了有关地球的基本知识和亚洲、非洲、南北美洲各国的概况,这些书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世界大势及各国状况,第一次把“天下”的概念建立在近代地理科学的基础上,正如姚莹所说:“四海万国俱在目中,足破数千年茫昧。”(1)中国人为我独尊的传统国家观念被打破,认识到了中国的落后以及向西方学习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开始了中国人在认知上由天下转变为国家的艰苦历程。

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演进与全民族紧迫的救亡图存同步发展,民族灾难愈深重,国家观念越强烈。随着民族危机加剧,一些受西方民主观念影响的人,对中国专制政体产生怀疑。早期维新派把关注点置于政治上,认为国家的强大主要取决于国内政治,郑观应认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2)特别是一批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各自提出了救亡图存,建立民族民主国家的观点和方案。翻开当时的中文报刊,保国、保种、合群等文字赫然醒目。梁启超在《时务报》中断言:“地者积人而成,国者积权而立,故全权之国强,缺权之国殃,无权之国亡”,(3)凸现了民权和主权意识。近代国人认为,只有高举近代意义的民族主义的大旗,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国民,建立一个民族国家,才能彻底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恢复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这意味着近代国家观念的萌发。

民族资产阶级是伴随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多与清政府联系紧密,拥有雄厚的资本,更具保守性,他们主张在保留君主的基础上,改造清政府,制定立宪,建立责任内阁,但他们的失败,却证明了君主立宪制在中国实行的非现实性。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迫害更深,其改变现状的要求更加迫切和强烈,他们主张革命排满,推翻清王朝,消灭君主制,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他们的排满思潮已不同于往昔的反满兴汉、讨胡诛妖,已属于近代民族主义范畴。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武昌起义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事实,证明了其国家主权观念的可行性和正确性,使国内人民深信并拥护共和,以致与革命派有分歧的立宪派也不计前嫌的加入共和国的行列。在人民心中,中华民国将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而立于世界,不再遭受压迫和侵略。此后到五四运动的合族反帝标志着近代民族主义的成熟,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样近代民族民主国家观念基本形成。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其阶级局限性,虽仍然承认革命前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和所借债务,对帝国主义有一定妥协,但在外交方面,却表现了其主权观念的加强。例如,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中国希望废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巡警;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租界、关税自主权,尤其在山东问题上对和会的决定提出抗议,在“五四运动”浪潮的推动下,代表团最终拒绝在合约上签字。这是中国代表第一次在损害国家主权的合约上拒绝签字。表现了中国人主权观念的加强以及近代主权国家观念的基本确立。客观上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形成,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京政府时期,外交部在一些世界性外交家顾维钧、颜惠庆等的带领下,为国家的利益顽强的推行收复权利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功。1924年在中苏协定中,使俄国放弃驻外法权及在天津、汉口的租界和庚子赔款,南京政府在1928年又宣布拥有关税自主权。虽然中国政府的这些外交活动,并没有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状况,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家的损失。从而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地位提高。

辛亥革命后,国家主权四分五裂,但由于近代国家主权在民观念已形成,使试图搞独裁的统治者不敢名目张胆地公开行动,而共和制下,总统、总理、议会之间的斗争,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总统的权利,对其独裁专权有所限制。因此,可以说中国民众国家主权在民观念的根深蒂固,对近代中国社会政局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中国近代的国家观从夷夏观向近代国家观的变化始终同当时御侮雪耻、救亡图存、变革自强、向西方学习、以探讨和抉择改变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之真理和方略的时代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非但使这种变化不断注入新的内涵,更使这种变化表现出鲜明浓郁的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1]刘培华,近代中外关系史(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2]梅琼林,曾茜:《地图与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福建论坛》,2004年第11期

[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M,北京,中华书局,1996

[4] 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作者简介

张慧芳(1979-),女,宁夏,现职称:助教,研究方向:历史教育。

猜你喜欢
民族国家
谈经济全球化下的市场经济与民族国家的关系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19世纪俄罗斯边疆民族政策镜鉴
试论经济全球化下的市场经济与民族国家的关系
宋代是否已是“民族国家”?
试论经济全球化下的市场经济与民族国家的关系
民族国家与自由民主话语具有普适性吗?
从“天下”到“民族国家”:中国国家观念的古今之变
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对妇女解放的双重作用
全球化时代何以“反对民族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