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花
从纽约回北京,飞了27个小时,一路都是赶着黑夜走。飞机起飞的时候总是看到下面的城市激动万分地闪着光,好像迫不及待要跟我们分别。中途有7个小时,是在伊斯坦布尔机场里。因为没有签证,只能透过机场巨大的玻璃幕墙,远望清真寺的屋顶。
去年飞去纽约的时候,也是在这里转机。戴面纱的姑娘们都在一面红色的玻璃墙前拍照(的确是只露出一双大眼睛,的确是合影的时候不可能区分出彼此),我以为那是什么名胜,兴高采烈地过去看,发现上面赫然写着:“Everybody loves duty-free(每个人都爱免税)!”
我读过多次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但真的到了那里,却只能在机场里想象这个在他笔下代表着破败与忧伤的城市。还在北京的时候,曾收到一个朋友从伊斯坦布尔寄来的明信片,昏黄的帆船后是昏黄的城堡,他说:“时节恰好,开满了郁金香。”去超市买菜的路上,没有郁金香,只有三轮车掀起的烟尘,但是看到超市里的黄瓜青椒西红柿油麦菜,还有堆积如山的金黄色芒果,也让我觉得:时节恰好。
帕慕克在书里说,小时候他想象有另外一个自己:“每当我不快乐,便想象去另一栋房子、另一种生活、另一个奥尔罕的居处,而终究我总会说服自己或许我就是他,乐趣无穷地想象他是多么幸福,其乐趣一度使我觉得无须到另一个想象中的城区寻找另一栋房子。”就像现在,我总觉得应该另外有一个姑娘,坐在纽约皇后区一栋房子的后院台阶上,一边吃中国超市里买的黄飞鸿麻辣花生,一边计划着晚餐:“是把冰箱里的五花肉烧了,还是干脆把某人叫上,去超市买几斤新鲜海螺呢?”又或者,她应该坐在伊斯坦布尔机场里,百无聊赖地吃一碗日式鸡丝炒面。厨师是个金发碧眼的姑娘,面居然炒得还算地道,面下锅的时候,能清楚听到热油“刺啦”一声,硝烟四起。
但另一个理智的自己,明白这一切都不会发生。纽约还是清晨,伊斯坦布尔正当午夜,我甚至不在北京,而是坐在老家的房子里,穿着11年前的旧T恤和淘宝上买的15块钱的短裤,等待妈妈打麻将回来,给我做一顿有仔姜鸭和凉拌青豆的晚饭。
为了永生不死,伏地魔将灵魂分裂,制作成七种魂器。我不奢望永生,只不过是希望,自己停留过的城市,都会留下某一部分自己,不管我以后迁移到哪里,她们都可以留在原地,继续生活下去,就如同,我没有离开纽约,我还在伊斯坦布尔的机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