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政华
把汽车卖到美国,一直是左延安的一个梦想。
2012年1月,年近六十的左延安就快要从江淮汽车集团董事长的位置上退下,这时,他所领导的这家中国第一大轻型商用车企业,在海外已经组建了13家组装工厂,开了100家4S店。但是,那时北美地区仍是一片空白。
直到今年4月份,在上海车展上,江淮汽车与美国GTA公司签署了2000辆汽车出口协议,山姆大叔的大门这才被敲开。而出口的产品并非江淮汽车的商用车,而是一次充电可以行驶160公里的纯电动小轿车。
江淮汽车并不是第一家拿到美国电动车订单的中国公司。早在2011年,哈飞汽车、昌河汽车就已经着手把电动车卖到了美国。伦敦的出租车公司也开始从比亚迪购买电动车。常隆客车也在2012年就出口到了意大利。
不过一两年时间,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就掀起了一股出口高潮。仅今年上半年,中国公司拿下的海外纯电动车订单就已经将近3000辆,相当于同期国内市场销量的一半左右。
一场中国电动车出口大戏已经拉开大幕。
去海外找食,多少也是无奈之举。
7月的杭州,在高温的炙烤下,驾驶纯电动出租车的司机们更加烦躁不安,以前充一次电可以跑90公里,现在经常连70公里都跑不到,到机场去的活儿一般不敢接,剩余电量一到20公里,就赶紧往电池更换的换电站赶。
换电站只有4个。一天里可以充电的时间也就那么十来个小时,出租车司机往往一等都是半个钟头一个小时,一天得换三次电池。而以前,更换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4块大电池,不过五六分钟。
2011年,杭州市首批纯电动出租路上路时,也许并未料到有此尴尬。
早在2009年,中央政府启动“十城千辆”工程时,杭州就是首批试点城市。当时规划三年内,每年在十个城市发展一千辆新能源汽车,主要用于城市公交车和出租车,最终在2012年,新能源汽车运营规模占到整个汽车市场的10%。
那时由财政部、科技部下发的中央补贴堪称慷慨:对长度在十米以上的纯电动大客车,单辆补贴最高达45万元,几乎是其市场零售价的四分之一。于是,比亚迪、东风、江淮等汽车厂商纷纷上马新能源汽车,2009年和2010年,在北京、上海两地的车展上,新能源汽车成了自主品牌的亮点,其推出的混合动力、纯电动新能源新车型远超过合资品牌厂商。
2012年7月,当政府把纯电动车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战略取向之后,汽车厂商的研发方向也随之调整,纯电动汽车成为了新宠儿。
截至2012年底,政府已经公布了40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荐车型目录,在国内获准上市的纯电动、混合动力车型已超过400种。各大厂商的新能源汽车产能急剧扩张,近13省市的地方政府出台了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规划。
“没有哪个行业是能够一直靠着政策补贴活下去的。”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林程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这种重企业、轻消费者的补贴方式,最终会影响到新能源汽车在国内的销售。
与厂商的产能扩张相比,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愈发滞后。
工信部副部长苏波今年曾透露,去年底,25个试点城市共计建成170余座充(换)电站、8100多个充电桩。他认为,少数示范城市由于基础较差、支持力度不足以及自然环境条件差等原因,推广工作困难较大、推广计划滞后、示范效果较差。
到了2012年底,随着“十城千辆”工程的草草收场,新能源汽车相关补贴停止发放,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也随之进入平台期。
《中国新闻周刊》获取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杭州市国内新能源汽车车总数约在2600台,其中纯电动出租车有200多台,新能源公交车约有2000台,分别占当地出租车和公交车总数的3%和4%。
杭州市经济委员会汽车工业处处长何秀林在近期的一次公开场合表示,推广纯电动公交车,最大的阻力是购车成本过高,运营成本无优势。一辆纯电动公交车,售价一般在200万元,虽然中央财政补贴50万元,地方政府补贴50万元,但公交集团的购车压力还是非常大。
混合动力客车的节油情况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本刊从多个试点城市了解到,目前运营的金旅、大金龙、中通、宇通、欧辉等多个混合动力客车品牌,其节油效率大都在15%到20%,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随着补贴的中止,一些试点城市开始从新能源大跃进中退潮。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5889辆(其中90%为纯电动汽车),占同期全国汽车总销量的万分之五,增速也从此前两年的100%下滑到40%。
今年5月和7月底,当市场上两次传闻政府将发布新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时,资本市场均报以热烈回应,万向钱潮、比亚迪、江淮汽车、一汽轿车等个股一路大涨。但是政策的靴子始终没有落下。
一位比亚迪汽车经销商告诉本刊,2009年“十城千辆”工程,事实上是四万亿刺激计划一部分。眼下,经济在往下走,除非采取行政方法,强制规定新能源汽车在公务车的占比,否则,短期内,在国内车市疲软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车的增量不太可能出现前几年那样的井喷。
国内不好卖,只得寻找海外客户。
由于起步早、环保意识强烈,欧美的电动车市场规模远大于中国。美国电动汽车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美国纯电动汽车的销量同比翻了两番,达到了近5.3万辆,销量相当是中国市场的十倍。
尽管市场规模悬殊,在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林程看来,中国与欧美在纯电动驱动车上的技术差距要小得多。
赛迪经智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提供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13)》认为,中国的电池材料、动力电池、电机、动力总成控制等产业已经可以满足国内新能源汽车中低端领域需求。
其次,“十城千辆”工程,也让不少厂商的电动大巴积累了较长里程的运营经验。
以国内最早推出纯电动车的比亚迪为例,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向《中国新闻周刊》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5月底,先后在深圳投入公交运营的800台e6纯电动出租车累计总行驶里程接近8000万公里,单车最高里程已超过普通私家车十年的行驶里程。此外,在广东韶关和陕西西安运营的K9纯电动大巴,总行驶里程分别超过35万公里和20万公里。上述负责人认为,多个城市的长期持续运营表明,该公司产品可靠性得到了验证。
但是,中国的经验并不能直接为出口进行背书。出口到欧盟和美国的新能源汽车,均需要通过整车认证,才可以获准入境销售。其中以欧盟的认证最为严苛,不但包括车身结构、电池、电控系统等关键技术,就连标语、椅子、拉手等都进行了严格规定,诸如侧翻、动力等大大小小的检测项目超过一百个。
常隆公司是第一家通过欧盟新能源汽车整车认证的中国厂商。为了通过认证,这家总部位于江苏江阴的公司早在2011年就在企业内部成立了认证办。
早在2002年前后,中国客车就曾掀起一股出口欧洲的浪潮,那时候,常隆、宇通、金龙等国内主流客车厂商的高端客车车型大都已经通过了欧盟的整车认证测试,使得欧洲市场对于中国客车有一定的认知度。
终于,2012年5月,常隆成为首家通过欧盟电动客车整车型式认证的中国企业,当年就与意大利最大的城市客车运营商拉玛公司签订了100辆电动大巴的订单。如果没有意外,在2015年米兰世博会上,人们就有可能坐上中国制造的电动大巴。
目前,国内已经有常隆、长城、比亚迪等厂商的电动大巴、轿车通过了欧盟整车认证。
中国厂商进入海外市场时,并未直接进入个人轿车领域,而是采取和海外同行合作,曲线进入公交、出租车领域,并且以低速车为主。
这也是一种量力而行的务实选择。一位比亚迪的经销商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汽车品牌在海外的知名度不高,客户不一定买账,但是如果与国外的租车公司或者公交运营商合作,后者更加强调产品的性价比而非知名度,打开销路的可能性则更大。
2012年4月11日,比亚迪的e6纯电动汽车首次进入美国时,就选择了与当地最大的汽车租赁公司赫兹进行合作,尽管这辆车充电一次最长可行驶300公里,比尼桑推出的叶子牌电动车的续航里程长了一倍,而e6至今还是摆在洛杉矶的4S店中为顾客提供试驾。
无独有偶,江淮汽车今年4月敲定的美国订单,也是选择了与美国年产能最大的新兴电动车公司GTA进行合作。
GTA不仅扮演了江淮电动车在美国的经销商的角色,同时还为其提供技术支持。据悉,首批出口到美国的江淮电动车,由江淮汽车负责生产车底、车身,然后启运到美国霍恩湖工厂加装GTA的动力总成系统。
GTA方面解释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车辆更好地达到美国的相关标准,预计这些车辆主要用于美国城市里的社区、大学等机构的短途客运。目前,包括江淮汽车、比亚迪等中国厂商出口的电动轿车,大都为低速轿车,按照美国规定,无法上高速公路行驶。
江淮汽车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首批200台电动车目前正在进行适应性测试,如果一切顺利,将于今年9月份启运美国。
一些公司则不满足于单车出口。
今年4月份,北京理工华创电动车技术有限公司与波兰TAURON集团签订了《波兰e-Bus项目具体实施协议》,帮助在波兰的5个城市建立一个电动公共交通系统,这也是中国电动车技术的首次整体电动公交系统输出。
据悉,该项目一期工程的合同价格为2800多万元,主要用于TAURON集团从中国进口6辆大客车整车、动力电池快换机器人系统、电池充/换电站和应急服务系统,在波兰主要城市进行为期两年的试验运营。
参与该项目的林程表示,这次项目输出的全部技术,均为北京理工大学、上海电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信国安盟固利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的自主研发,包括电动客车技术、充换电站技术、运行监控调度与故障诊断技术成功全部实现国有化,并且已经应用于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广州亚运以及“十城千辆”城市运营,积累了数千万公里的运营经验。
如果一期工程顺利实施,届时将在2015年启动第二期,在波兰五个城市建立16个充换电站,运营780辆纯电动大巴。“与单车出口不同,我们出口的是一整套专利成果的授权和标准体系。”林程说,这才是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