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帮俊
清朝乾隆年间,有个叫王瑞福的山西人在北京前门大街开了一家小酒店。这个王掌柜制定了严格的店规,晚上不过子时不关门。
有一年,到了中国人最重视的除夕夜,街上的人都赶回家过年了,很多店铺也早已关了门,因此没生意。有伙计就对王老板说:“老板,街上都没什么人了,估计也没人来吃饭了,要么,今晚咱们也就破例早点关门吧!忙了一年。大伙也想早点回家与家人团聚。”可这个有些不通人情的王老板却说:“还是等到子时再关门!规矩得严格执行。”
就在店里的伙计等着犯困打瞌睡时,门帘一挑,两个打着纱灯的仆人一前一后,引着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走进了酒店。
掌柜王老板一见有客人来了,忙热情地迎上前。他见这3位客人衣帽整洁,仪表不俗,就知道是贵客,立即吩咐小二引他们上楼,把店中的洋酒“佛手露”和酒铺自制的几样拿手凉菜“糟肉”、“凉肉”、“马莲肉”一齐端上桌来,亲自为3人斟酒,并站在一旁伺候。只见那个年轻的书生,吃过之后,伸出大拇指,连夸菜好酒好服务好,还说京城里那些有名的酒店都比不了这里的酒菜。
可能是喝得比较尽兴,年轻的书生就问掌柜王瑞福:“你这小店叫什么名字?”王瑞福赶忙回答:“还没名字。”书生点头说:“这样,我给你起个名字好不好?”遇到个文化人,王掌柜忙说:“那敢情好!”于是,吩咐小二找来一张红纸与笔。书生拿起笔想了想说:“本以为这么晚了店都关门了,肯定要饿肚子了,可没想到,你的店还在开门营业,全京都估计也只有你们这一处还没关门,就叫‘都一处吧!”说完,拿起笔,刷刷刷,在纸上写了“都一处”三个大字。写完后,一行人笑着打招呼离开了。
等做完这行人的生意后,也过了子时,大伙把店门关了,洗漱一下也就睡觉了。至于书生给的题字,王掌柜也没太在意,就放到一边去了。几天之后,忽然一天,十几个太监排着队,到了王掌柜的酒店,把一块写有“都一处”三个大字的虎头匾,送给王掌柜。到了这时候,大伙才知道,年三十晚上来喝酒的年轻书生竟然是乾隆爷,这块匾是乾隆爷亲手题写的并命人送过来。掌柜的激动得跪倒在地接过匾,然后,端端正正地将其挂在店铺的门楣上,又将乾隆爷那天晚上坐过的太师椅盖上了黄缎子,下边还垫上了黄土,恭恭敬敬地摆放起来,规定任何人都不得再坐。乾隆爷题匾的消息,一阵风似的刮遍了北京城,也让“都一处”名声大噪,生意蒸蒸日上。
也许你可能认为王掌柜运气好,恰好碰到了乾隆爷。可是,假如他和很多商家一样也把店门关了,也就没有这个故事了,他的成功,恰恰是比别人迟关了门。机遇有时往往会垂青那些努力坚持到最后的人。
选自《思维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