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源 文小禹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4)
软件服务外包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战略行为,是全球商业发展的重大趋势,它不仅影响了一国的政治、经济与国家安全,而且影响了就业、资源耗用等众多方面。挖掘软件服务外包现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研究软件服务外包为什么会不断地进行产业转移,该产业发展能够产生哪些外部效应,政府如何对产业转移进行有效地规划与引导,对进一步解释和预测软件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面对软件服务外包带来的新挑战,促进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当代信息革命显著提升了长距离信息交流的效率,建立在数字化原理基础上的信息通信系统产生的“距离死亡”,使得大容量与高密度的信息流传递成本与空间距离远近不再具有显著联系。当代软件服务外包的特点之一在于外包对象不仅限于完全辅助性商务活动,还包括某些以往似乎天生合理的关键性而非核心流程,从而使得服务外包的范围大为拓宽。这一观察的引申含义是,决定外包与内制的边界因素,从根本上看不是技术水平的高低,而是与经济合理性原则相联系的综合比较成本和效率。虽然软件服务外包也可能伴随或派生某些货物贸易,不过由于软件服务外包的主要非实物成果能更为快速的交付,相比之下就具有更大更灵活的时间空间和市场价值,尤其是类似这种通过外包可以实现异地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作业,且中期交互和终期交付上下游无缝对接的项目,充分体现了软件服务外包可能产生比制造外包更大的优势和效益,以及在产业发展层面的深远影响。
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企业对特定投入品或投入工序流程,需要考虑的是通过市场从外部购买还是在企业内部制造的问题。在生产成本相同的假定下,内部制造和自身提供会使得企业规模扩大而需要支付较高的组织成本,从外部购买需要利用市场机制而支付交易成本。理论上可以假设最后一个外包出去的环节应大体满足组织成本和交易成本在边际上相等的条件。这一理论对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非一体化而采取业务外包的行为具有重要的解释作用。
雷蒙德·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品生命是指产品在市场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导入、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而这个周期在不同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其间存在一个较大的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为了便于区分,弗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进而获得比较利益。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解释了比较成本产生的原因,认为不同国家的技术大体相同,但它们的资源禀赋,如土地、劳动、自然资源与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拥有量不同,地域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各国各地区生产要素禀赋上的差异。不同区域的各种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供给量较丰裕的要素,其相对价格较低,密集使用这一要素的产品的相对成本也低;而供给量稀缺的生产要素,其相对价格较高,密集使用这一要素的产品的相对成本也必然较高。各地区在密集使用其拥有量丰裕的要素产品中具有比较优势。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与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思路基本相同,都运用了相对比较原则,只不过李嘉图直接着眼于商品成本本身的差异,而赫克歇尔和俄林立足于要素配置的合理化。比较优势理论是从各国生产率的差异来解释成本和价格的差异,而要素禀赋理论是从生产产品的投入要素价格的差异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在现实经济运行中,通常根据产品所含生产要素不同,可把商品大致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以及技术密集型等。国际间或区际间贸易的流向以要素禀赋的密集区为重心,流向要素稀缺的区域。或者说,如果不同工序与流程投入要素的数量比例要求不同,那么把不同工序与流程配置到投入要素相对价格显著较低的国家,就有可能节省生产成本从而实现比较优势效益。这些理论对国际产品内分工、离岸外包具有重要的解释作用,对于揭示我国现阶段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的某些规律性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内环境来看,“十二五”时期进入服务业加速发展阶段,在东部沿海地区、部分有条件的中西部地区都把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列入了当地的“十二五”规划并做了专项部署。国内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人力资源、成本优势持续保持,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宜居环境日益改善,经济发展的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等,这些都为中国软件服务外包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结合中国产业发展的经验和现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促进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转移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从外部因素来看:第一,经营环境的改善。包括地域管制放宽、实施成本下降、市场竞争压力增加等都使得外包方式被广泛采用;第二,管理模式的成熟。随着软件服务外包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软件服务外包项目管理的过程越来越规范、管理水平越来越成熟,使得产业转移过程中对项目进行规范化管理的能力得到加强;第三,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了管理者的管理效率和管理幅度,降低了管理成本和管理难度,也使得软件服务外包项目异地实时监控成为可能;第四,差异优势的显现。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全球产业链中不断涌现出大量的外包需求方和服务供应方。第五,政策措施的鼓励。包括投资优惠促进、制定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发挥人才教育培训就业的引导作用、对相关经营企业减免税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建设,如金融电信条件、公共信息咨询发布、外埠品牌推介与业务开拓对接平台等。
从内部因素来看:第一,控制成本的需要。对节约成本的考虑是企业选择外包策略的主要原因,通过外包可以削减开支、增强成本控制;第二,市场竞争的压力。市场竞争的压力使得弥补企业短板,平衡或释放企业资源成为主要目标,企业更需要集中优势资源发展核心业务,以增强企业的应变灵活性与核心竞争能力;第三,生存发展的需要。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地扩大经营规模、开辟新的市场,在个体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将某些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是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转移对发包与承包两个主体来说都有积极的作用,也使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转移和承接具有了必然性。对发包方而言,具有突破自身有限资源能力和传统组织形式制约、专注核心竞争力、打破行业领域和市场范围界限、灵活高效地响应市场环境变化、有效控制项目成本、利用外部专业性资源改进业务质量、分散降低不确定性和风险、实现总体利润最大化等优势。对承包方而言,具有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等优点。因此,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转移是当代乃至今后一段时间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区域之间重要的经济传导过程。
中国特别是一大批二线城市拥有众多快速灵活的小型软件企业,学习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较强。但它们的优势仅存在于价值链的某个环节,无法以产品形式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交易,相应的研发和市场实力较弱,在短时间内以自有产品的方式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的条件尚不具备,而这些小型软件企业就为离岸软件服务外包业务提供了比较多的选择,并且对二线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了多项有益的效应。
1、经济拉动效应。软件服务外包作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在世界范围内接替基础制造业的高级产业形态,能够在第一、二产业领域之外带来吸引外部资本、扩大出口和劳务输出、改善贸易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等诸多机会。产业转移不仅可以促进生产要素、投资和所有权要素的有效流动,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带来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而且可以对一线城市资源能力的释放和二线城市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利契机,从而成为拉动地区经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集群关联效应。软件外包企业在区域内集聚之后,围绕软件外包可能形成包括咨询、培训、开发、分包、风险投资为一体的上下游产业链,通过区域的基础设施、品牌效应、风险投资、人才汇集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促进企业之间形成技术学习交流和市场竞争的整体,使区域的整体效益大于各组成部分的效益总和。群内企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由此形成的产业互动有利于构成产业集群整体的持续创新动力,提升包括生产成本优势、差别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等在内的各种产业竞争优势。
3、技术外溢效应。在承接外包业务的过程中,通过软件服务外包项目合作开发、跨国公司人员回流和企业间的交互模仿,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将国际先进的软件研发技术和软件研发项目管理经验“零成本复制”到本土软件企业中,从而提高本土企业产品创新与项目管理能力。通过项目合作熟悉国际商务规则,有效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有效促进本地自主研发水平和服务运作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广泛承接软件服务外包业务可以使软件产业在规模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也必将为我国发展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奠定重要的技术基础。
4、人才流动效应。人才是软件服务外包的核心资源,我国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科学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能力,每年600万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总量是支撑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迅速成长的坚实基础,也是我国优于其它竞争国家的核心资源优势。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与各级人才培养机构按照软件服务外包产业高中低三级“金字塔”式的人才结构需求,不断向行业输送大批行业所需的各种技术应用型人才。随着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伴随着项目的转移、技术的转移,各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也在进行合理的流动。不仅带来思想观念、技术水平上的转变,而且促进了行业整体项目管理水平的普遍提高。
5、政策支持效应。近年来,政府在宏观部署和微观把控两方面都切实把软件服务外包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国家各部委陆续出台了包括财税、人才培训、大学生就业、特殊工时、海关监管、电信服务、金融支持、知识产权保护、投资促进等在内的各项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扶持政策。为了凸显竞争优势,各基地示范城市也制定了众多针对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和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这些政策有的与国家政策相配套,有的与国家政策相补充,甚至超越。各种产业政策相互配合,共同组成国家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同时,软件服务外包是基于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的产业,需要具备坚实的基础设施与信息技术硬件条件,各级各地政府不断加大在交通、酒店、通信、电力、数据与灾备中心、互联网,以及生活与人文环境等基础环境方面的投入,为企业开拓市场、培训人员、融资、降低办公物业及通信成本等诸多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为企业快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虽然我国参与软件服务外包已取得初步成绩,然而现实发展水平与行业先进国家,如印度等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缺乏有效的引领导向。形成能够代表和管理企业联合整体的协会组织,对于产业的有序发展和在国际市场上占一席之地都至关重要,为人熟知的NASSCOM对印度离岸服务产业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而在我国,虽然有多个政府主管部门共同推动和指导产业发展,地方政府甚至直接参与到商业活动中,但却没有一个能够占主导地位的行业组织引领产业的发展。主体的错位必然会导致功能的缺陷,导致产业管理效率低下、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业务竞争力不强,从而影响了国家软件服务外包品牌的价值提升。
2、企业服务能力和管理经验欠缺。现阶段企业的高端服务能力如行业咨询能力、业务流程再造能力、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等与离岸市场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许多企业缺乏从解决方案、系统集成、设计开发测试、交付运行、维护及系统升级的整体服务能力。企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落后,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不足,产业的国际认知度和话语权较弱。同时,企业大多未形成成熟的管理经验,软件过程成熟度与项目管理成熟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市场容量和份额的释放与扩大仍待时日。
3、行业高端人力资源匮乏。软件服务外包是一个基于专有技术服务流程成熟度的行业,企业员工所积累的技术和经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行业起步时间短,我国软件服务外包相关人员的从业时间多在五年之内,超过十年工作经验的员工不足行业从业人员总数的一成,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高端人才仍存在较大缺口。
4、对市场发展规律研究不足。印度的行业组织NASSCON对全球软件服务外包市场发展趋势、技术服务走向、服务释放动向、服务创新模式、买家需求变化、服务瓶颈等问题都有详尽的研究,每年出版数十种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报告,这些报告无形之中也在影响国际买家的服务选择取向。
与之相比,我国的市场研究工作仍有很多不足。目前,我国同内的市场研究报告主要有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发布的《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研究报告》、中商智业研究机构发布的《中国软件外包市场调研咨询报告》、中国行业研究网中研普华公司发布的《中国服务外包市场调研及投资策略报告》、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发布的《中国20城市服务外包深度分析及区域投资潜力研究报告》,以及各基地行业协会发布的《软件服务外包企业产业发展报告》等,研究报告众多,内容各异,但缺少权威的信息发布机构,存在研究体系不全面、数据口径不统一等问题。另外,还有一些由国际著名的管理咨询机构所发布的专业研究报告,如麦肯锡发布的《中国服务外包报告》、毕博管理咨询发布的《中国服务外包之路》、埃森哲发布的《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研究报告》、IDC发布的《中国软件外包市场调查报告》、Gartner发布的《全球行业IT投资分析报告》等。国外的报告主要偏重于对中国国内市场的调研与分析,目的是向国外发包商提供向国内发包的市场依据,缺少中国企业全面了解国外发包市场的相关研究或报告,对中国企业来说比较被动。
5、综合发展环境还有待改良。我国的信息安全立法滞后、知识产权保护乏力,致使关键数据和含有核心知识产权的服务业务难以向我国转移,发包方不愿轻易释放服务需求。同时,国内各地区,特别是软件服务外包基地示范城市之间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内部竞争激烈,致使产业发展长期停滞于低端业务的低水平竞争状态而难于向高端业务领域发展。
目前在国际产业链中大多以承包为主的中国企业来说,承接价值链低端业务对中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会形成一定的屏障或阻碍。由于承担此类业务的企业众多,其间的竞争性和替代性都很强,中国企业被跨国发包方锁定的可能性远比跨国企业被中国企业锁定的可能性大得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中国企业长期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被动地成为依附跨国公司附属的产品加工厂,从而无力通过扩大产品研发来提高企业持续竞争力。
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总体上仍处于起步成长阶段,应当不断探索产业发展模式和规律,科学判断并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集中力量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总体上讲,促进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转移需要国家、行业和企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1、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政府应当制定国家软件服务外包整体发展战略和政策,大力支持示范城市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保护,各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转变服务观念、调整服务内容,规范办事监管行为,改善业务承接的软环境。
2、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引领作用。学习印度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经验,借鉴“印度全国企业联合会CII”和“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企业协会NASSCOM”的职能定位和工作功效,积极发展行业协会组织,对外向市场传达产业定位和市场整体形象,对内向企业传递政策利好,传达市场信息。支持软件企业的兼并和收购、促进专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的运作,健全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保护工作,推行并鼓励企业努力获取作为国际市场准入通行证的行业认证标准资质。
3、发挥企业联盟的综合促进作用。为了弥补单个企业技能和知识方面的差距,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同当、收益共享的功效,应当鼓励各基地城市或软件园区建立企业联盟,共同提供外包服务,从而有效解决接包企业规模小、技术实力差而无法承接大型软件服务外包项目的问题。同时,构建企业联盟还可以打破组织边界的限制,通过整合资源、相互学习,促进联盟内企业技术和知识的共享,推动资源整合与创新,进而提升联盟整体的接包竞争力。
4、充分借用发包商的先进优势。目前跨国公司仍是我国离岸服务外包的主要推动力量,各示范城市要加大软件信息技术、研发、设计、金融、物流采购、咨询等服务业领域对国外企业和资本的吸引,充分借助跨国公司的渠道和产业链来扩大市场规模,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所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培养本土软件服务外包企业高端人才,跟进落实各级政策优惠和业务扶持。
5、发挥示范城市的引领作用。21个示范城市作为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其带动效应、辐射效应、扩散效应、聚集效应都十分明显,多数城市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特色,也积累了一定的发展经验。如今已经形成21个示范城市引领示范,35个非示范城市紧紧跟随的城市产业群体格局。由鼎韬服务外包研究院和中国外包网共同发布的《2011年中国服务外包城市投资吸引力评估》报告结果表明:2011年中国服务外包城市投资吸引力TOP10的城市依次为成都、西安、无锡、武汉、南京、重庆、杭州、大连、苏州、天津。从该排名可看出,目前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由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转移趋势凸显。因此,目前产业发展的重点在于集中重点资源进一步发挥并增强示范城市的试点引领作用,依托产业链助推非示范潜力城市的市场导入与快速发展,同时为在全国范围内延伸与推广探索并积累经验。
6、积极培育服务外包品牌企业。我国企业普遍缺乏从国际发包商手中接一手单的能力,服务外包产业价值链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为此,应当鼓励企业获取业务承接资格和能力,努力实现外包项目管理的规范化与专业化,提高服务水平。可以通过招商推广、品牌营销,以及企业重组等方式实现业务与资源的优势整合,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骨干企业。同时,鼓励本土企业开拓新兴市场,设立海外业务机构,提高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和水平,打造我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软件服务外包品牌,以大企业为龙头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发展,为逐步构建多元化的软件服务外包市场格局奠定基础。
7、促进离岸与在岸业务同步发展。目前我国企业承接离岸业务已经从近岸的日本转向离岸的欧美,市场份额越来越大。随着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在岸业务的需求也出现快速增长,一方面,许多跨国公司通过自己的在华子公司将业务发包给在岸的国内企业;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入,国内政府和企业的发包需求也越来越强劲,从而共同推动了在岸业务的蓬勃发展。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的共同发展具有较强的互补性,通过承接离岸业务有利于企业学习先进技术、培养业务专家,提升在岸业务的执行质量;通过承接在岸业务则有利于企业扩大规模、积累经验,同时为承接离岸业务创造条件。
8、形成特色加快重点领域发展。从全球和国内软件服务外包市场变化的整体情况来看,业务主体ITO发包规模继续扩大,BPO和KPO业务量在高速增长,知识密集型的高端业务环节的接包机会大大增加。因而,企业要继续以ITO为基础,同时加快BPO和KPO的快速发展。从业务领域来看,工业研发设计服务外包、教育培训服务外包、动漫游戏与影视演出等文化创意服务外包都具有很好的发展潜质和增长趋势,均可作为产业亮点。
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符合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适应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需求,对经济发展、集群关联、技术外溢、人才流动、政策互补等方面能产生诸多正向效应。各级政府应首先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与指导产业转移;各级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组织引领作用,鼓励建立企业联盟,培育优质品牌企业,促进优势资源整合;各级企业要依据产业价值链特点,积极寻求提升业务承接能力的机会与切入点,促进在岸与离岸业务同步发展,不断形成产业特色与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健康快速成长。
[1]卢锋:服务外包的经济学分析:产品内分工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主悔: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与机制[M].武汉:长江出版集团,2006.
[3]王俊豪: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陈秀山: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武汉市服务外包行业协会课题组:武汉市软件服务外包企业调研和产业发展报告[R].武汉市服务外包行业协会,2009.
[6]鼎韬服务外包研究院:2011年中国服务外包城市投资吸引力评估[EB/OL].中国外包网,http://www.chnsourcing.com.cn,201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