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兆刚 (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滨南采油厂,山东 滨州256600)
我国边底水稠油油藏分布广泛[1,2],边水入侵、底水锥进,导致油藏含水迅速上升,单井水淹严重甚至报废,始终是开发这类油藏面临的最大问题。研究表明,水平井能有效延缓边水入侵、底水锥进现象,并有效改善直井含水上升快、采收率低的问题[3,4]。
林樊家油田林17块底水能量充足,属于边底水稠油油藏。该区块从1990年开始一直采用直井开发,由于边水入侵、底水锥进严重,含水上升过快,大部分油井水淹严重,开发效果不理想。为了解决边水入侵、底水锥进严重的问题,通过油藏数值模拟研究,部署水平井来抑制边水入侵、底水锥进速度,延长油井寿命,节省成本,提高采收率。
林17块油藏属于河流相边底水油藏,位于林樊家油田西部,东与林中3块相接。主要含油层系Ng4(新近系馆陶组第4砂层组),主要开发层系Ng45+6(新近系馆陶组第4砂层组5和6小层),油藏埋深1022~1035m,易出砂。Ng45小层平均孔隙度30.8%,渗透率495.8mD;Ng46小层平均孔隙度34.4%,渗透率1340mD。原始地层压力10.3MPa,饱和压力7.6MPa,地面原油密度0.954g/cm3,原油黏度484~962mPa·s。
该区块自1990年投入开发,初期主要依靠边底水能量驱动。由于边水入侵、底水突进严重,无水采油期短,直油井很快见水,含水上升很快,导致大部分油井处于关井停产状态,综合含水达到93.8%;采油速度0.13%,采出程度6.6%,采收率仅为12.8%,区块处于高含水、低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阶段。
林17块边水入侵、底水锥进是主要的水淹形式,纵向上非均质性强,导致直井开发波及面积小,含水上升迅速。同时,构造低部位初期含水不到60%,边底水突破后,含水迅速上升到92%,油井严重水淹被迫关井或者废弃。分析认为,油藏纵向上的强非均质性导致边底水的构造低部位迅速水淹,油井含水升高过快,储层动用较差,为减缓边水入侵、底水锥进,提高区块采出程度,采用水平井开采对进一步挖掘剩余油具有重要意义。
该次研究用RMsimple软件建立地质模型,用Eclipse软件加载动态数据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能够反映该区整体地质特征。根据研究区块的面积、井网、井距分布情况,主体区域网格采用25m×25m。根据当前生产和射孔情况,纵向划分为2个小层,各小层内划分为若干个韵律段,2小层间有隔层。三维网格以地层构造格架模型为基础生成,精细模型总网格数为360822。
林17块属于边底水油藏,油层厚度大,构造低部位边水入侵、底水锥进严重,导致某些井水淹严重,周围的含油饱和度下降很快;而构造高部位受边底水的影响很小,剩余油相对富集。如图1和图2所示。开发初期采用反七点井网,井距达到500m,由于边水入侵、底水锥进,直井只动用了井筒附近的油层,而井间的油层动用很少,剩余油相对富集。
图1 林17块Ng45小层平面剩余油分布图
图2 林17块Ng46小层平面剩余油分布图
林17块属于河流相沉积,颗粒粒度自下而上由粗变细,河道砂体储层正韵律特征明显,Ng45+6小层内非均质性比较强 ,其中Ng46小层非均质性最强,突进系数5.64,变异系数1.18,级差64.4;Ng45小层非均质性相对较强,突进系数3.13,变异系数0.90,级差60.5。各小层油层上部渗透率较差,水淹程度弱,底部渗透率好,边水入侵、底水锥进严重,水淹程度强,导致剩余油在Ng45小层顶部富集。如图3和图4所示。
部署原则:①Ng45、Ng46油层集中,中间无隔层,采用水平井开发。②水平段尽量分布在Ng45油层顶部,延缓底水锥进速度。③优化水平段长度200m,水平井距200m左右。④构造低部位直井注水,直井+水平井采油组合开发。⑤井位一次性部署,最大限度控制储量。
部署总井数8口 (油井7口,水井1口),利用老油井1口,新钻井7口 (油井6口,水井1口),单井日油6t,新增产能1×104t。
图3 LN17-3井层间剩余油分布图
图4 LN17-25井层间剩余油分布图
模拟结果表明,该区块维持原有状态开发,年产油0.12×104t,15年后累产油9.4×104t,采出程度仅有8.7%,含水率已高达97.4%;部署水平井调整后,年产油1.05×104t,15年后累产油20.6×104t,含水率升到92.1%,采出程度19.1%;累增油11.2×104t。实施水平井调整后,增油效果明显。
1)直井开发边底水油藏,边水入侵、底水锥进速度快,油藏上部剩余油难动用,采出程度和采收率相对较低。
2)水平井开发边底水油藏可延缓边水入侵、底水锥进的速度,有效改善水淹情况,提高储量动用程度。
[1]王庆,刘慧卿,曹立迎 .非均质底水油藏水平井水淹规律研究 [J].岩性油气藏,2010,22(1):122~125.
[2]高明,凌建军,蒋明煊 .砂岩底水油藏底水锥进影响因素研究 [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6,18(3):59~60.
[3]万小迅,陆正元,李廷礼,等 .稠油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水平井开发调整 [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10(36):9058~9060.
[4]叶连波,刘玉海,万艳菊 .滨南油田火成岩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开发技术 [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1,25(1):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