埕东油田埕南深层超稠油开采配套工艺技术

2013-05-13 10:01朱学东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河口采油厂山东东营257200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油溶性试油黏剂

朱学东 (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河口采油厂,山东 东营257200)

1 深层超稠油油藏概况

1.1 地质概况

埕南埕91块、埕911块位于埕东油田南部,构造上位于埕东凸起与渤南洼陷的过渡部位,处于渤南洼陷生成的油气向埕东凸起运移的必由之路,成藏条件十分有利。埕91块主力油层系为古近系东营组二段 (Ed2),油藏顶深1750~1800m,含油面积1.02km2,地质储量256.6×104t,含油饱和度平均63.1% 。储层岩性主要为含砾砂岩、细砂岩、砾岩及粉砂岩,储层孔隙度26.6%,渗透率1270mD,为高孔、高渗砂岩储层。埕911块主力油层系为新近系馆陶组10砂组 (Ng10),油藏顶深1600~1700m,含油面积0.5km2,地质储量135×104t,平均含油饱和度63.1%。Ng10储层岩性以含砾砂岩、砾岩为主,孔隙度29%,渗透率946mD。

1.2 流体性质及温压系统

根据试油资料,两个区块均为常压系统;地面原油密度1.0173~1.054g/cm3,80℃原油黏度6252~10000mPa·s,地层温度80~81℃,地温梯度3.6℃/100m,均属于常温常压系统。

1.3 储层敏感性

储层为弱速敏,无临界流速;临界矿化度为10000mg/L;中等水敏,极强酸敏,中等偏弱碱敏。

1.4 油藏类型

埕91块Ed2Ⅰ期砂体全区为油层,未见边底水;埕911块Ng10油层全区为纯油层,未见边底水。两块油藏形成均受构造和岩性双重控制,为构造-岩性稠油油藏。

2 试油试采与开发难点分析

2.1 试油试采分析

埕91块试油情况:探井埕91井,1987年在Ed2的Ⅰ期砂体通过热洗累积产油1.7t;Ed2的Ⅱ期砂体通过抽汲求产,仅出油花。通过油性分析测得Ⅰ、Ⅱ期80℃时原油黏度分别为13042、12702mPa·s,常规试油未求得产能。

埕911块试油情况:探井埕斜911井,1997年2月在Ng10进行过试油,常规试油日产油0.39t,累计产油3t,原油黏度在80℃时为6252mPa·s,试油结果为超稠油油层。

2.2 原油黏温关系

埕南91-P1井50℃最高黏度为36.8×103mPa·s,80℃黏度达3.2×103mPa·s;埕911-P1井50℃最高黏度为65.2×103mPa·s,80℃黏度达1.2×103mPa·s。黏温关系表明:原油黏度对温度敏感性强,温度每升高5℃,原油黏度下降近一半,极易在作业和维护过程中造成冷伤害。

2.3 开发难点分析

1)油层埋藏深 注汽压力高,井身长,井筒热损失大,导致井底干度低,蒸汽质量下降,影响注汽效果。

2)原油黏度高 对温度的敏感性强,作业及采油过程入井液易造成冷伤害,举升过程中易造成井筒举升困难。

3)地面集输困难 黏度随温度敏感性强,地面原油温度的下降对集输造成困难。

3 深层超稠油开采配套工艺技术

3.1 水平井完井工艺技术

水平井采用筛管顶部注水泥完井技术[1]。油层套管:A点以上选用P110H钢级滥177.8mm套管,A点以下至井底采用滥177.8mm精密滤砂筛管,中间加两根盲管。滤砂管:基管滥177.8mm、P110H钢级;最大外径滥198mm、内通径滥159.4mm;挡砂精度0.15mm。酸洗液设计:复合缓速酸+油层清洗液。pH值调节剂:调整残酸pH值。酸洗管柱设计:密封插管+油管串 (造斜点以下使用4×30°倒角油管)+洗井封隔器+油管串+洗井封隔器+油管串到井口。

3.2 HDCS强化热采技术

HDCS强化采油技术是采用高效油溶性降黏剂、二氧化碳辅助、水平井、蒸汽吞吐的复合技术[2],发挥协同降黏、混合传质及增能助排作用,达到降低注汽压力,扩大波及范围,实现中深层特超稠油油藏有效开发的综合性技术。

3.2.1 油溶性降黏剂的效果

表1 油溶性降黏剂降黏效果实验评价结果

在油藏温度下,该地区稠油油藏注汽需要一定的启动压力,因此在注汽前需要用油溶性降黏剂对油层进行预处理,以降低注汽启动压力,提高回采效果。表1为油溶性降黏剂降黏效果实验评价结果,可以看出5%浓度下降黏剂的降黏率达到了82%,效果较好。

3.2.2 CO2最佳注入量的确定

随着CO2加入量的增大,原油黏度显著下降,体积因数增大;地层油体积膨胀越多,地层油的弹性能量增加越多;气油比达到23.9时降黏率为92%。

表2 不同CO2注入量下的增产效果

利用室内物模实验装置进行了N2、CO2、油溶性降黏剂等协同作用提高蒸汽吞吐效果的研究和实验。纯蒸汽驱的驱替效率只有21.94%,伴蒸汽注入CO2驱的驱替效率为48.90%,伴蒸汽注入油溶性降黏剂驱的驱替效率为68.56%,伴蒸汽注入N2+油溶性降黏剂驱的驱替效率为77.04%,伴蒸汽注入CO2+油溶性降黏剂驱的驱替效率为87.61%。可见,伴蒸汽注入CO2+油溶性降黏剂驱是提高特超稠油驱替效率的最佳驱替方式。表2为不同CO2注入量下的增产效果,从中可以看出,水平井注入CO2在140t时,增产效果最好。确定该地区水平井CO2注入量为110~140t(计算条件:水平段长200m,油层有效厚度10.0m,周期注汽量3000t)。

3.2.3 注汽参数的优化设计

注汽时应根据注汽设备的情况尽量提高注汽速度,降低注汽压力,以提高井底蒸汽的干度,减少热损失,提高注汽质量。注汽参数优化设计结果为:注汽速度10~15t/h、井口注汽干度大于73%、水平井注汽强度15~20t/m。

3.3 全程隔热技术的创新应用

全程隔热的理念:纵向实现从井口到油层的全井段隔热;横向实现从注汽到转抽的全周期隔热。全程隔热的目标:提高在注汽和采油过程中的热能利用率;减少作业及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冷伤害。

图1 全程隔热管柱示意图

全程隔热管柱主要包括两部分:注汽节能管柱部分和注采一体化管柱部分[3]。其节能封隔器及密封插管为核心技术。

注采一体化管柱包括注汽插管、注汽洗井单流阀、长距离井下补偿器、注采一体化泵、隔热管、注汽后下入空心抽油杆和电热杆;注汽节能管柱包括注汽节能封隔器、旋转脱接器、隔热管。全程隔热管柱示意图见图1。

全程隔热技术的优势:①全程隔热,降低沿程的热损失,提高注汽的效果和热能的利用率;②提高液体举升过程中的流速,降低沿程热损失,充分利用地温;③举升过程中全程密闭,避免稠油在井筒中脱气,提高特稠油的流动性能;④利用注汽节能管柱的密封性,避免注汽后作业、维护过程中油层冷伤害;⑤洗井、打捞方便。

为防止吞吐后期由于井筒温度降低,产出液的黏度升高造成井筒举升困难,加上该区块地理位置偏僻、地面设施不配套,配套采用电加热井筒降黏工艺[4]+注采一体化管柱+高真空隔热管,加热功率80kW。使用了耐温250℃的加热电缆,配套应用低频加热柜,选择注采一体化泵。

3.4 地面温控一体化管理

建立了温控一体化管理体系:①蒸汽对油层 “加温”;②一体化管柱对井筒 “保温”;③电热杆对地面 “升温”;④加药、掺水、加热炉保障集输畅通。

4 应用效果

至2011年底,已在埕91块、埕911块完钻的37口水平井中应用深层超稠油开采配套工艺技术,累计应用51井次,单井平均使用油溶性降黏剂11.6t,二氧化碳110t,注汽压力平均18.2MPa,平均单井注汽量1964t。平均单井峰值日产液52.5t,日产油25.5t,单井周期日产油能力13.7t,周期平均含水63.7%,单井周期累计产油2442t,平均周期155d,油汽比1.24。

典型井埕南91-平9井:预处理注油溶性降黏剂12t,二氧化碳120t,注蒸汽2508t,开井后峰值日产油达50t,至2011年底油汽比2.68,周期131d,平均周期日产油37.6t,含水7.2%。

[1]杨海波,余金陵,魏新芳,等 .水平井免钻塞筛管顶部注水泥完井技术 [J].石油钻采工艺,2011,33(3):28~30.

[2]李宾飞,张继国,陶磊,等 .超稠油HDCS高效开采技术研究 [J].钻采工艺,2009,32(6):52~55.

[3]李大军,王艳红,刘杰 .注采一体化管柱在特超稠油生产中的应用 [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8,22(S1):160~161.

[4]林日亿,李兆敏,董斌,等 .塔河油田自喷深井井筒电加热降黏技术研究 [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6,30(4):67~70 .

猜你喜欢
油溶性试油黏剂
敏感性稠油油藏油溶性降粘剂复合二氧化碳降粘吞吐技术研究及应用
油溶性暂堵剂YDJ-1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硅酸钠作为胶黏剂的保温隔热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井下作业试油工艺技术探讨
胶黏剂黏弹性对粘贴式FBG应变传递的影响
试油测试技术与发展方向
原油油溶性降凝剂BS的合成及评价
探索高温高压深井试油技术的优化与应用
高压油气井试油工艺分析
蓖麻油基多元醇改性聚氨酯胶黏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