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一种特殊类型。高等职业院校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特色的办学定位成为各高职院校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竞争,以生存和发展为立足点做出的基本战略选择,本文就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性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特色的主要内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形成要素。
【关键词】高等职业特色定位
特色(characteristic),即个性(Personality),是一个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高等职业院校定位是指高等职业院校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竞争,以生存和发展为立足点做出的基本战略选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到2011年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达到329万人,而同年招生人数达325万人,在校生总数即将突破1000万人,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规模庞大、竞争激烈的局面中谋得立足之地,特色办学的定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共同的价值判断和自觉选择,这也是科学发展观在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规划中的具体落实和现实体现。
一、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性
办学特色,从结果看最终体现在办学优势上;从过程看,是通过长期的探索,并坚持完善、优化某一独有的办学取向,从而具备的独特品质。2011年,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教育部先后发布《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①
(一)办学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存的基础。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院校在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的同时,也给自身带来了发展的压力。受传统择业观、就业观和人才观和生源的减少等因素影响,有些高等职业院校招生难,甚至面临着生存的困境,走到濒临死亡的边缘。之所以出现这样局面,固然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但最主要就是在办学中没有特色。总之,高职院校只有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围绕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否则,失去了特色就等于失去生存的机会。
(二)办学特色是高等职业院校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关键。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等职业的竞争日益白热化,体现在招生竞争、毕业生就业等方面,而在竞争中决胜的重要因素就是特色能否彰显,能否形成一张“名牌”。一所毫无特色、缺乏个性的高职院校,不可能给人们留下一个良好的公众形象,自然不能被认可。因此,办学特色越明显,就越会获得社会的认可,就会吸引优秀的教师和管理者,吸引优质的生源,带动优良管理和服务,提升育人质量,由此往复以形成好的月晕效应,学校越办越好。在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还会因特色谋得话语权,从而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办学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优势的集中体现。特色是强校之本,也是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办学水平,扩大社会影响力,形成办学优势的资本和条件。在客观分析自身定位的同时,找准办学特色的努力方向,选准办学特色的突破路径,汇集所有资源,团结一切力量进行扶持,突出办学特色的竞争优势,必然可以带动学校全面发展快速发展的火车头。同时,可以使高职院校与同类院校实现差异化发展,所谓“远近高低各不同”,形成高职院校合理有序的竞争生态。
二、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特色的主要内容
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特色是映射到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比如办学理念、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实验实习;既有具体的物质化载体,如楼堂馆所、仪器设备等;又有抽象的虚化载体,如校风校训等。
(一)文化特色。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特色表现形式可将其内容分为两大类:有形类和无形类。有形类是指物质层次的,主要包括办学基础设施、实验仪器设备、制度规章等等。无形类主要是指精神层次的,包括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校园文化等等。办学精神体现在校风校训、办学思路、管理理念等方面,这是高等职业院校在长久的办学实践中中坚持打造,渐进形成,不断继承,最后呈现的一种无形的办学特色。校园文化特色是独一无二的办学环境和育人氛围,包括科学研究的氛围等等。校园文化特色不仅是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后者形成发展的环境支撑。
(二)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高等职业院校是区域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的主力军, 其人才培养主要的主要目的是服务,在人才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实践能力等需要围绕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展开。因此,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和专业的设置上,,更加突出职业化、市场化的特点,使其培养的人才能够服务于生产生活一线。各个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创造出百花齐放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
(三)专业设置特色。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根据市场这个指挥进行的,也是在职业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势在必行的举措。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同时,还要根据高职院校自身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的实际来进行专业设置。根据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产业结构调整转的需要,按部就班的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特色一是在已经形成的专业特色基础上, 调整和改造原有优势专业, 使强者愈强。二是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的切实要求,建设新的特色专业。三是撤销办学优势不明显、效率不高的专业,优化整体专业结构。
(四)课程建设的特色。课程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基本建设之一,课程体系也是一个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的根本。课程的时效性、超前性、科学性和实用性间接法反映了是否能较为及时有效地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专业和专业的交叉融合及专业群的形成往往在课程实践中产生。因此,课程建设的水平和专业发展水平是成对等关系的。课程建设的特色体现在课程体系的系统性、课程内容的前瞻性、 课程形式的丰富性、实施手段的科技性、实施过程的复杂性、管理的规范性等多个方面。
(五)师资队伍特色。人是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核心。师资队伍在高职院校办学实践中处于重要地位,也决定了特色能够形成和持续。职业教育尤重言传身教,因此,高职教育需要的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胜任“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的“双师型”教师。随着实际情况变化,师资队伍特色建设核心也发生变化。个体的“双师”素质提升——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队伍③。同时,建立起了专业课教师定期到企业实习、实践、兼职,使高职教师除了胜任课堂教学,还对企业和市场有必要的了解,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能够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
(六)管理模式的特色。高职院校以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为前提,坚持高职特色的同时,发挥自身历史、行业等优势。符合高职办学规律、独具自身特色的管理方式对提高综合办学效益、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创新管理模式,建立高职资源协作共享机制,同时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区域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管理、课程建设管理、教学管理等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力资源的主观能动性,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上的新突破。
三、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形成要素
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一个创造过程。伯顿·克拉克在《 高等教育系统》 一书中说:“在任何情况下,一个系统的特色总是围绕它的任务而形成的。”既然事物有大小之别、层次之分,所处环境也千差万别,那么特色也是分层次的。中国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有多方因素组成。②
(一)国家制度和政策。国家层面的制度约束是最高层面的约束,也是高职院校必须执行和贯彻的的原则性问题之一。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高等职业院校就应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防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提出正基于此。这也是我国大学和欧美公私立大学在办学性质上的本质不同。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学校也是计划内一部分,步伐一致,不易形成特色。但随着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完善,国家也开始逐步给予大学越来越多的办学自主权,为办学特色形成创造了好的条件。
(二)学校发展历史、现实环境和文化传承。历史是不可抹杀的东西,它是赖以生存的根,而大学之楼、大学之师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无法改变。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基因。它们对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的特色是其他学校无法相比的。位于广东省的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正是因为处于改革前沿,工业化程度较高,政策优势和制度优势明显,因此在轻工类专业上办出了特色。
(三)党委书记和校长。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也是中国特色大学治理结构的核心。党委书记和校长在高校管理结构中处于核心位置,他们是否能够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的大形势对学校发展作出合理研判,他们的管理思想、管理艺术和人格魅力,他们观察力、决断力和意志力的高低,势必对办学特色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知名教育家张伯苓针对南开大学办学历史和当时实际,提出了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强调了公和新;同时“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办学理念也至今影响着南开大学办学,使其位居大学翘楚。温家宝总理也多次指出要教育家办学,目的也在于此。
(四)教师和学生。大学之大,不在楼大而在大师。梅贻琦先生的观点对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同样受用,名师所带来的示范性作用,对办学特色的形成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普通本科院校越是特色鲜明的,一定是在某个学科有一两位名师、大师,清华正是以国学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的倡导下, “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的理念影响至今。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是特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检验学校培养人才能力的最终“结果”,学生能否对学校办学精神给予继承,并通过职业岗位价值实现给予发扬和传播,特色是持久的。
注释:
①《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编著
②伯顿·克拉克 《 高等教育系统》
③《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报告》《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30期
参考文献:
[1]马树超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年10月29日
[2]刘晖李毅主编 《地方大学办学特色研究》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