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殊:罕见的“三面间谍”

2013-05-09 03:46:38马振犊
现代阅读 2013年5期
关键词:潘汉年军统情报工作

马振犊

在中国近现代情报斗争史上,袁殊是一位十分奇特的人物,他在抗战前后,周旋于国共两党及日伪势力之间,以多重身份,做过“三面间谍”,在国民党中统、军统,日本与汪伪以及中共几方面的秘密关系中,纵横捭阖,应用自如。他先后坐过国民党、汪精卫的大牢,解放后又曾被错误关押,历经生死磨难。但究其根底,他还是一名中共党员,曾为中共的情报工作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袁殊,1911年出生于湖北省圻春县。少年时代随母到上海谋生,在极为艰难的逆境中,依靠半工半读,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北伐战争时期,一度投身于北伐军并加入了国民党。大革命失败后,在“狂飚社”当伙计。1929年留学日本,专攻新闻学,后因经济拮据,于1930年冬回国。

在日本,袁殊接触了一些进步思想,回国后他曾担任“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常委,参加过上海左翼文艺活动。创办《文艺新闻》,经常发表带有“左倾”观点的作品,他还曾披露了国民党当局杀害“左联五烈士”等重大新闻。袁殊与当时上海左翼文化人冯雪峰、夏衍、楼适夷等都很熟悉,在上海文艺界具有一定的影响。

袁殊在左翼文化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交际才能,很快引起了上海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注意。1931年10月,经中共情报负责人潘汉年的介绍,袁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中共情报系统——中央特科的工作,当时他年仅20岁。从此,他与中共情报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了党的情报工作的需要,根据党组织的指示,袁殊停写了带有“左倾”色彩的文章,封闭了《文艺新闻》,也不再与夏衍、楼适夷等激进文化友人来往,他渐渐有意从文坛上淡出,并在社会上造成他已消极隐退的印象。

1932年春,袁殊经表兄贾伯涛的牵线,利用与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社会局局长吴醒亚的同乡关系,成为吴的门客。吴醒亚是中统特务头目,他在中统组织内成立了以“湖北帮”为主的特工组织“干社”,袁殊被任命为情报股股长。这样,袁殊成功地进入了国民党特工组织。又经吴的介绍,成为“新声通信社”的记者,出入南京政府宣传部门,并结交了日本驻沪领事馆副领事岩井英一,成为朋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了加强对日情报工作,袁殊有意识地加强了与岩井英一的联系。岩井英一是日本外务省在中国从事情报工作的资深特务,他把袁殊看做“在华亲日势力”分子。袁殊伪装得宜,与他建立了情报关系,开始接受其每月200元的津贴,成为“日本间谍”。当然,这一安排得到了中共党组织的批准。

1933年,袁殊一度与中央特科失去联系,转而为共产国际远东情报局工作。1935年,袁殊因“怪西人”事件而被国民党军统逮捕,并经叛徒指认暴露了身份,袁殊满足了他们追查并找来著名电影演员王莹(袁自述当时并不知道王是中共地下党员),并写份声明承认自己过去为中共工作,今后将“拥护蒋委员长抗日”的愿望,考虑到袁殊与吴醒亚的特殊关系,同时又怕开罪岩井英一,国民党特工机关以“思想文化罪”,判袁殊2年9个月的监禁,实际上袁殊在狱中只待了8个月就被释放了。出狱后,为转变角色,党组织同意他再度赴日本留学,成为早稻田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

1937年4月,袁殊从日本回国后又加入了“青帮”,拜在“青帮”

“大”字辈人物曹幼珊的门下,成为可以和杜月笙、黄金荣平起平坐的“通”字辈师兄弟。这样一来,袁殊和中统吴醒亚、日本驻上海领事馆、帮会都有了联系,是集多种身份于一身的情报人员。袁殊巧妙地利用这种多重身份,广开情报来源,为中共中央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情报。与此同时,他当然也在有选择地为中统和日方提供情报。1937年6月,潘汉年以“八路军上海办事处主任”身份回到上海,袁殊在他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重大收获。

全面抗战爆发后,袁殊在从事情报工作方面表现出来的特殊才能,引起了国民党军统的注意。经“青红帮”大佬杜月笙的介绍,戴笠亲自出马访问袁殊,希望他为军统工作。袁殊将这一情况向潘汉年做了汇报后,潘汉年认为“机会难得,不可错过”。

于是,袁殊接受了戴笠的任命,再次变身成为军统上海区国际情报组的少将组长。

他一人具有中统、军统、日本、“青帮”和中共“五重身份”,是中国情报史上绝无仅有的特例。

“八一三”淞沪战役期间,袁殊化装成日本学生越过战线到日军阵地侦察,他提供的重要情报使我方避免了重大的损失。上海沦陷后,袁殊奉中共与军统局之双重命令留沪工作,他以军统少将的名义,成立了秘密行动小组,专门惩办侵略者和汉奸,并得到了军统局的奖励。其中最为成功的是炸毁了日本在虹口的海军军火仓库。

为此,军统给袁殊记了大功。

1937年上海沦陷后,岩井英一又回到了上海,并成立了一个日本特务机关“特别调查组”,袁殊成为其中一员。当然,这事得到了军统与中共方面的同意。

为得到军统的信任,袁殊按照军统的部署,在上海积极开展了包括搜集情报、袭击日伪军散兵、刺杀汉奸等活动。1939年初,袁殊参与制订了暗杀原中统特务、时已投靠日本并成为日伪特工总部“76号”头目李士群的计划。正当他们准备将这一计划付诸实施时,因军统上海区负责人王天木的被捕叛变而败露,袁殊也因此被李士群的特工总部逮捕。袁殊抱着一线希望,求救于已担任日本领事官的岩井英一。

岩井英一果然以领事馆的名义,以袁殊是外务省系统情报人员为由,将他保释出来,使其避免了一次杀身之祸。

岩井英一营救袁殊,并非不求回报。而且,从认识袁殊的第一天起,岩井英一就着力培养袁殊亲日,要拉拢袁殊为日效力。果然,当袁殊被安排往百老汇大厦后不久,岩井英一就向他提出要求,要他立即写一篇谈所谓中日关系的文章公开发表,实际上也就是要袁殊公开表态当汉奸。袁殊立即请示潘汉年。潘汉年早已料到岩井英一这一手,他指示袁殊将计就计,公开出面当“汉奸”,打入日本谍报机关。

自参加中共情报工作以来,袁殊早已将自己的生死利益置之度外,但他确实没有想到过要背负“汉奸”的骂名。现在,有了潘汉年的明确指示,袁殊义无反顾地“按组织的意思去向水里跳”,甘愿“落水当汉奸”。他按照岩井英一的意见,写了一篇《兴亚建国论》,在中、日几家报纸上发表,成为由岩井英一扶植起来的“公开汉奸”。

不久,岩井英一为了掣肘汪伪汉奸势力,就让袁殊出面组织一个“兴亚建国同盟”,作为一个汉奸文化团体,加入到汪伪政府中去。1939年11月,袁殊根据中共的安排,向岩井英一建议把它扩大成立为一个由岩井控制的伪组织——“兴亚建国运动本部”,得到了同意。于是,他在地处上海宝山路的“岩井公馆”挂起了“兴亚建国运动本部”的招牌,成立了“兴亚建国运动委员会”的机构,并筹备出版了《新中国报》和《兴亚》杂志。“兴亚建国运动本部”表面上是一个接受日本外务省津贴、支配的汉奸组织,实际是中共的一个新的情报据点。在他们这里,不仅日本外务省每月拨给“兴亚会”的20万军票中,有相当一部分成为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的活动经费,而且在袁殊的具体操作下,一份份重要的战略情报从敌人的心脏发送到了延安。

尽管袁殊是个“公开的汉奸”,但他毕竟是在上海滩活动,曾几度被国民党和日伪怀疑过。国民党密令它在上海的情报系统调查袁殊的真实身份,但却一直没有弄清。

袁殊凭借“兴亚会”负责人的身份,在汪伪政权内担任过伪国民党中央委员、宣传部副部长、“宪政实施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等职务。汪伪开始“清乡”后,袁殊先后被委任为“清乡政治工作团”团长,镇江地区清乡公署主任兼地区保安司令。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曾拟按“汉奸罪”对袁殊提出起诉,但在中共党组织的安排下,1945年10月7日,袁殊由交通员秘密护送到苏北解放区,并于1946年重新履行入党手续,结束了长达14年的敌营生活。直到1946年初,国民党方面才知道袁殊去了解放区。军统对袁殊下了通缉令,并派人去苏州抄家。“双十协定”签订后,袁殊随军北撤。时任中共华东组织部部长的曾山同志亲自找袁殊谈话,考虑到各种关系,让袁殊暂时改名,跟他姓曾。从此,“曾达斋”的名字一直用了几十年。后来,他被任命为华东局联络部第一工作委员会主任,定为旅级干部。后又调往大连,在李一氓领导下从事解放区城市建设。

1949年2月,袁殊调往北京,转到李克农领导的情报部门工作,专事日、美动向的调研。1955年4月,他因“潘汉年案”牵连而被捕入狱。1982年又随潘汉年的平反而平反。1987年11月26日,袁殊病逝,结束了他坎坷而传奇的一生,享年76岁。

(摘自九州出版社《国民党特务活动史》 作者引言)在中国近现代情报斗争史上,袁殊是一位十分奇特的人物,他在抗战前后,周旋于国共两党及日伪势力之间,以多重身份,做过“三面间谍”,在国民党中统、军统,日本与汪伪以及中共几方面的秘密关系中,纵横捭阖,应用自如。他先后坐过国民党、汪精卫的大牢,解放后又曾被错误关押,历经生死磨难。但究其根底,他还是一名中共党员,曾为中共的情报工作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大标题)袁殊:罕见的“三面间谍”

袁殊,1911年出生于湖北省圻春县。少年时代随母到上海谋生,在极为艰难的逆境中,依靠半工半读,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北伐战争时期,一度投身于北伐军并加入了国民党。大革命失败后,在“狂飚社”当伙计。1929年留学日本,专攻新闻学,后因经济拮据,于1930年冬回国。

在日本,袁殊接触了一些进步思想,回国后他曾担任“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常委,参加过上海左翼文艺活动。创办《文艺新闻》,经常发表带有“左倾”观点的作品,他还曾披露了国民党当局杀害“左联五烈士”等重大新闻。袁殊与当时上海左翼文化人冯雪峰、夏衍、楼适夷等都很熟悉,在上海文艺界具有一定的影响。

袁殊在左翼文化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交际才能,很快引起了上海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注意。1931年10月,经中共情报负责人潘汉年的介绍,袁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中共情报系统——中央特科的工作,当时他年仅20岁。从此,他与中共情报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了党的情报工作的需要,根据党组织的指示,袁殊停写了带有“左倾”色彩的文章,封闭了《文艺新闻》,也不再与夏衍、楼适夷等激进文化友人来往,他渐渐有意从文坛上淡出,并在社会上造成他已消极隐退的印象。

1932年春,袁殊经表兄贾伯涛的牵线,利用与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社会局局长吴醒亚的同乡关系,成为吴的门客。吴醒亚是中统特务头目,他在中统组织内成立了以“湖北帮”为主的特工组织“干社”,袁殊被任命为情报股股长。这样,袁殊成功地进入了国民党特工组织。又经吴的介绍,成为“新声通信社”的记者,出入南京政府宣传部门,并结交了日本驻沪领事馆副领事岩井英一,成为朋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了加强对日情报工作,袁殊有意识地加强了与岩井英一的联系。岩井英一是日本外务省在中国从事情报工作的资深特务,他把袁殊看做“在华亲日势力”分子。袁殊伪装得宜,与他建立了情报关系,开始接受其每月200元的津贴,成为“日本间谍”。当然,这一安排得到了中共党组织的批准。

1933年,袁殊一度与中央特科失去联系,转而为共产国际远东情报局工作。1935年,袁殊因“怪西人”事件而被国民党军统逮捕,并经叛徒指认暴露了身份,袁殊满足了他们追查并找来著名电影演员王莹(袁自述当时并不知道王是中共地下党员),并写份声明承认自己过去为中共工作,今后将“拥护蒋委员长抗日”的愿望,考虑到袁殊与吴醒亚的特殊关系,同时又怕开罪岩井英一,国民党特工机关以“思想文化罪”,判袁殊2年9个月的监禁,实际上袁殊在狱中只待了8个月就被释放了。出狱后,为转变角色,党组织同意他再度赴日本留学,成为早稻田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

1937年4月,袁殊从日本回国后又加入了“青帮”,拜在“青帮”

“大”字辈人物曹幼珊的门下,成为可以和杜月笙、黄金荣平起平坐的“通”字辈师兄弟。这样一来,袁殊和中统吴醒亚、日本驻上海领事馆、帮会都有了联系,是集多种身份于一身的情报人员。袁殊巧妙地利用这种多重身份,广开情报来源,为中共中央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情报。与此同时,他当然也在有选择地为中统和日方提供情报。1937年6月,潘汉年以“八路军上海办事处主任”身份回到上海,袁殊在他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重大收获。

全面抗战爆发后,袁殊在从事情报工作方面表现出来的特殊才能,引起了国民党军统的注意。经“青红帮”大佬杜月笙的介绍,戴笠亲自出马访问袁殊,希望他为军统工作。袁殊将这一情况向潘汉年做了汇报后,潘汉年认为“机会难得,不可错过”。

于是,袁殊接受了戴笠的任命,再次变身成为军统上海区国际情报组的少将组长。

他一人具有中统、军统、日本、“青帮”和中共“五重身份”,是中国情报史上绝无仅有的特例。

“八一三”淞沪战役期间,袁殊化装成日本学生越过战线到日军阵地侦察,他提供的重要情报使我方避免了重大的损失。上海沦陷后,袁殊奉中共与军统局之双重命令留沪工作,他以军统少将的名义,成立了秘密行动小组,专门惩办侵略者和汉奸,并得到了军统局的奖励。其中最为成功的是炸毁了日本在虹口的海军军火仓库。

为此,军统给袁殊记了大功。

1937年上海沦陷后,岩井英一又回到了上海,并成立了一个日本特务机关“特别调查组”,袁殊成为其中一员。当然,这事得到了军统与中共方面的同意。

为得到军统的信任,袁殊按照军统的部署,在上海积极开展了包括搜集情报、袭击日伪军散兵、刺杀汉奸等活动。1939年初,袁殊参与制订了暗杀原中统特务、时已投靠日本并成为日伪特工总部“76号”头目李士群的计划。正当他们准备将这一计划付诸实施时,因军统上海区负责人王天木的被捕叛变而败露,袁殊也因此被李士群的特工总部逮捕。袁殊抱着一线希望,求救于已担任日本领事官的岩井英一。

岩井英一果然以领事馆的名义,以袁殊是外务省系统情报人员为由,将他保释出来,使其避免了一次杀身之祸。

岩井英一营救袁殊,并非不求回报。而且,从认识袁殊的第一天起,岩井英一就着力培养袁殊亲日,要拉拢袁殊为日效力。果然,当袁殊被安排往百老汇大厦后不久,岩井英一就向他提出要求,要他立即写一篇谈所谓中日关系的文章公开发表,实际上也就是要袁殊公开表态当汉奸。袁殊立即请示潘汉年。潘汉年早已料到岩井英一这一手,他指示袁殊将计就计,公开出面当“汉奸”,打入日本谍报机关。

自参加中共情报工作以来,袁殊早已将自己的生死利益置之度外,但他确实没有想到过要背负“汉奸”的骂名。现在,有了潘汉年的明确指示,袁殊义无反顾地“按组织的意思去向水里跳”,甘愿“落水当汉奸”。他按照岩井英一的意见,写了一篇《兴亚建国论》,在中、日几家报纸上发表,成为由岩井英一扶植起来的“公开汉奸”。

不久,岩井英一为了掣肘汪伪汉奸势力,就让袁殊出面组织一个“兴亚建国同盟”,作为一个汉奸文化团体,加入到汪伪政府中去。1939年11月,袁殊根据中共的安排,向岩井英一建议把它扩大成立为一个由岩井控制的伪组织——“兴亚建国运动本部”,得到了同意。于是,他在地处上海宝山路的“岩井公馆”挂起了“兴亚建国运动本部”的招牌,成立了“兴亚建国运动委员会”的机构,并筹备出版了《新中国报》和《兴亚》杂志。“兴亚建国运动本部”表面上是一个接受日本外务省津贴、支配的汉奸组织,实际是中共的一个新的情报据点。在他们这里,不仅日本外务省每月拨给“兴亚会”的20万军票中,有相当一部分成为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的活动经费,而且在袁殊的具体操作下,一份份重要的战略情报从敌人的心脏发送到了延安。

尽管袁殊是个“公开的汉奸”,但他毕竟是在上海滩活动,曾几度被国民党和日伪怀疑过。国民党密令它在上海的情报系统调查袁殊的真实身份,但却一直没有弄清。

袁殊凭借“兴亚会”负责人的身份,在汪伪政权内担任过伪国民党中央委员、宣传部副部长、“宪政实施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等职务。汪伪开始“清乡”后,袁殊先后被委任为“清乡政治工作团”团长,镇江地区清乡公署主任兼地区保安司令。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曾拟按“汉奸罪”对袁殊提出起诉,但在中共党组织的安排下,1945年10月7日,袁殊由交通员秘密护送到苏北解放区,并于1946年重新履行入党手续,结束了长达14年的敌营生活。直到1946年初,国民党方面才知道袁殊去了解放区。军统对袁殊下了通缉令,并派人去苏州抄家。“双十协定”签订后,袁殊随军北撤。时任中共华东组织部部长的曾山同志亲自找袁殊谈话,考虑到各种关系,让袁殊暂时改名,跟他姓曾。从此,“曾达斋”的名字一直用了几十年。后来,他被任命为华东局联络部第一工作委员会主任,定为旅级干部。后又调往大连,在李一氓领导下从事解放区城市建设。

1949年2月,袁殊调往北京,转到李克农领导的情报部门工作,专事日、美动向的调研。1955年4月,他因“潘汉年案”牵连而被捕入狱。1982年又随潘汉年的平反而平反。1987年11月26日,袁殊病逝,结束了他坎坷而传奇的一生,享年76岁。

(摘自九州出版社《国民党特务活动史》 作者:马振引言)在中国近现代情报斗争史上,袁殊是一位十分奇特的人物,他在抗战前后,周旋于国共两党及日伪势力之间,以多重身份,做过“三面间谍”,在国民党中统、军统,日本与汪伪以及中共几方面的秘密关系中,纵横捭阖,应用自如。他先后坐过国民党、汪精卫的大牢,解放后又曾被错误关押,历经生死磨难。但究其根底,他还是一名中共党员,曾为中共的情报工作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大标题)袁殊:罕见的“三面间谍”

袁殊,1911年出生于湖北省圻春县。少年时代随母到上海谋生,在极为艰难的逆境中,依靠半工半读,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北伐战争时期,一度投身于北伐军并加入了国民党。大革命失败后,在“狂飚社”当伙计。1929年留学日本,专攻新闻学,后因经济拮据,于1930年冬回国。

在日本,袁殊接触了一些进步思想,回国后他曾担任“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常委,参加过上海左翼文艺活动。创办《文艺新闻》,经常发表带有“左倾”观点的作品,他还曾披露了国民党当局杀害“左联五烈士”等重大新闻。袁殊与当时上海左翼文化人冯雪峰、夏衍、楼适夷等都很熟悉,在上海文艺界具有一定的影响。

袁殊在左翼文化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交际才能,很快引起了上海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注意。1931年10月,经中共情报负责人潘汉年的介绍,袁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中共情报系统——中央特科的工作,当时他年仅20岁。从此,他与中共情报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了党的情报工作的需要,根据党组织的指示,袁殊停写了带有“左倾”色彩的文章,封闭了《文艺新闻》,也不再与夏衍、楼适夷等激进文化友人来往,他渐渐有意从文坛上淡出,并在社会上造成他已消极隐退的印象。

1932年春,袁殊经表兄贾伯涛的牵线,利用与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社会局局长吴醒亚的同乡关系,成为吴的门客。吴醒亚是中统特务头目,他在中统组织内成立了以“湖北帮”为主的特工组织“干社”,袁殊被任命为情报股股长。这样,袁殊成功地进入了国民党特工组织。又经吴的介绍,成为“新声通信社”的记者,出入南京政府宣传部门,并结交了日本驻沪领事馆副领事岩井英一,成为朋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了加强对日情报工作,袁殊有意识地加强了与岩井英一的联系。岩井英一是日本外务省在中国从事情报工作的资深特务,他把袁殊看做“在华亲日势力”分子。袁殊伪装得宜,与他建立了情报关系,开始接受其每月200元的津贴,成为“日本间谍”。当然,这一安排得到了中共党组织的批准。

1933年,袁殊一度与中央特科失去联系,转而为共产国际远东情报局工作。1935年,袁殊因“怪西人”事件而被国民党军统逮捕,并经叛徒指认暴露了身份,袁殊满足了他们追查并找来著名电影演员王莹(袁自述当时并不知道王是中共地下党员),并写份声明承认自己过去为中共工作,今后将“拥护蒋委员长抗日”的愿望,考虑到袁殊与吴醒亚的特殊关系,同时又怕开罪岩井英一,国民党特工机关以“思想文化罪”,判袁殊2年9个月的监禁,实际上袁殊在狱中只待了8个月就被释放了。出狱后,为转变角色,党组织同意他再度赴日本留学,成为早稻田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

1937年4月,袁殊从日本回国后又加入了“青帮”,拜在“青帮”

“大”字辈人物曹幼珊的门下,成为可以和杜月笙、黄金荣平起平坐的“通”字辈师兄弟。这样一来,袁殊和中统吴醒亚、日本驻上海领事馆、帮会都有了联系,是集多种身份于一身的情报人员。袁殊巧妙地利用这种多重身份,广开情报来源,为中共中央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情报。与此同时,他当然也在有选择地为中统和日方提供情报。1937年6月,潘汉年以“八路军上海办事处主任”身份回到上海,袁殊在他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重大收获。

全面抗战爆发后,袁殊在从事情报工作方面表现出来的特殊才能,引起了国民党军统的注意。经“青红帮”大佬杜月笙的介绍,戴笠亲自出马访问袁殊,希望他为军统工作。袁殊将这一情况向潘汉年做了汇报后,潘汉年认为“机会难得,不可错过”。

于是,袁殊接受了戴笠的任命,再次变身成为军统上海区国际情报组的少将组长。

他一人具有中统、军统、日本、“青帮”和中共“五重身份”,是中国情报史上绝无仅有的特例。

“八一三”淞沪战役期间,袁殊化装成日本学生越过战线到日军阵地侦察,他提供的重要情报使我方避免了重大的损失。上海沦陷后,袁殊奉中共与军统局之双重命令留沪工作,他以军统少将的名义,成立了秘密行动小组,专门惩办侵略者和汉奸,并得到了军统局的奖励。其中最为成功的是炸毁了日本在虹口的海军军火仓库。

为此,军统给袁殊记了大功。

1937年上海沦陷后,岩井英一又回到了上海,并成立了一个日本特务机关“特别调查组”,袁殊成为其中一员。当然,这事得到了军统与中共方面的同意。

为得到军统的信任,袁殊按照军统的部署,在上海积极开展了包括搜集情报、袭击日伪军散兵、刺杀汉奸等活动。1939年初,袁殊参与制订了暗杀原中统特务、时已投靠日本并成为日伪特工总部“76号”头目李士群的计划。正当他们准备将这一计划付诸实施时,因军统上海区负责人王天木的被捕叛变而败露,袁殊也因此被李士群的特工总部逮捕。袁殊抱着一线希望,求救于已担任日本领事官的岩井英一。

岩井英一果然以领事馆的名义,以袁殊是外务省系统情报人员为由,将他保释出来,使其避免了一次杀身之祸。

岩井英一营救袁殊,并非不求回报。而且,从认识袁殊的第一天起,岩井英一就着力培养袁殊亲日,要拉拢袁殊为日效力。果然,当袁殊被安排往百老汇大厦后不久,岩井英一就向他提出要求,要他立即写一篇谈所谓中日关系的文章公开发表,实际上也就是要袁殊公开表态当汉奸。袁殊立即请示潘汉年。潘汉年早已料到岩井英一这一手,他指示袁殊将计就计,公开出面当“汉奸”,打入日本谍报机关。

自参加中共情报工作以来,袁殊早已将自己的生死利益置之度外,但他确实没有想到过要背负“汉奸”的骂名。现在,有了潘汉年的明确指示,袁殊义无反顾地“按组织的意思去向水里跳”,甘愿“落水当汉奸”。他按照岩井英一的意见,写了一篇《兴亚建国论》,在中、日几家报纸上发表,成为由岩井英一扶植起来的“公开汉奸”。

不久,岩井英一为了掣肘汪伪汉奸势力,就让袁殊出面组织一个“兴亚建国同盟”,作为一个汉奸文化团体,加入到汪伪政府中去。1939年11月,袁殊根据中共的安排,向岩井英一建议把它扩大成立为一个由岩井控制的伪组织——“兴亚建国运动本部”,得到了同意。于是,他在地处上海宝山路的“岩井公馆”挂起了“兴亚建国运动本部”的招牌,成立了“兴亚建国运动委员会”的机构,并筹备出版了《新中国报》和《兴亚》杂志。“兴亚建国运动本部”表面上是一个接受日本外务省津贴、支配的汉奸组织,实际是中共的一个新的情报据点。在他们这里,不仅日本外务省每月拨给“兴亚会”的20万军票中,有相当一部分成为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的活动经费,而且在袁殊的具体操作下,一份份重要的战略情报从敌人的心脏发送到了延安。

尽管袁殊是个“公开的汉奸”,但他毕竟是在上海滩活动,曾几度被国民党和日伪怀疑过。国民党密令它在上海的情报系统调查袁殊的真实身份,但却一直没有弄清。

袁殊凭借“兴亚会”负责人的身份,在汪伪政权内担任过伪国民党中央委员、宣传部副部长、“宪政实施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等职务。汪伪开始“清乡”后,袁殊先后被委任为“清乡政治工作团”团长,镇江地区清乡公署主任兼地区保安司令。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曾拟按“汉奸罪”对袁殊提出起诉,但在中共党组织的安排下,1945年10月7日,袁殊由交通员秘密护送到苏北解放区,并于1946年重新履行入党手续,结束了长达14年的敌营生活。直到1946年初,国民党方面才知道袁殊去了解放区。军统对袁殊下了通缉令,并派人去苏州抄家。“双十协定”签订后,袁殊随军北撤。时任中共华东组织部部长的曾山同志亲自找袁殊谈话,考虑到各种关系,让袁殊暂时改名,跟他姓曾。从此,“曾达斋”的名字一直用了几十年。后来,他被任命为华东局联络部第一工作委员会主任,定为旅级干部。后又调往大连,在李一氓领导下从事解放区城市建设。

1949年2月,袁殊调往北京,转到李克农领导的情报部门工作,专事日、美动向的调研。1955年4月,他因“潘汉年案”牵连而被捕入狱。1982年又随潘汉年的平反而平反。1987年11月26日,袁殊病逝,结束了他坎坷而传奇的一生,享年76岁。

猜你喜欢
潘汉年军统情报工作
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情报工作委员会第十届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在长沙召开
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换届大会在长沙召开
中统和军统到底有什么区别
新传奇(2020年34期)2020-09-22 18:58:06
曾希圣与人民军队情报工作
《风筝》没告诉你,戴笠并不是吃素的
百家讲坛(2018年8期)2018-08-24 01:44:20
军统保密慎之又慎
特别文摘(2017年9期)2017-05-17 13:13:58
英殖民者对察隅等地的侵略及国民政府的应对——兼论军统巴安组在藏区的活动
潘汉年含冤洣江揭秘
人民周刊(2012年3期)2012-01-10 08:21:50
作为当年的审判人员,我们有一种负罪感
方圆(2011年1期)2011-01-12 09:47:08
秋风萧瑟祭英灵
党史纵横(2009年9期)2009-10-29 0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