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延君
吉安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妇产科,江西吉安 343000
子宫内膜腺体与间质对子宫肌层造成侵入在临床上被称为子宫腺肌病。40岁以上的经产妇是该病的高发人群,性生活过早和多次接受人工流产手术等因素都会导致该病患者的人数不断增多[1]。本次研究对90例患有子宫腺肌病的患者应用三苯氧胺与米非司酮联合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现将治疗结果研究分析如下。
从2010年6月—2012年6月间抽取本次研究的90例患有子宫腺肌病的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中初产妇11例,经产妇34例;年龄31~54岁,平均41.8岁;患病时间9个月~10年,平均3.6年;治疗组中初产妇12例,经产妇33例;年龄31~53岁,平均41.3岁;患病时间11个月~9年,平均3.1年。抽样研究对象的病程、年龄、性别等自然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可进行科学性的比较研究。
治疗组:口服米非司酮,每次10 mg,1次/d,口服三苯氧胺,每次10 mg,1次/d。对照组:口服米非司酮,每次10 mg,1次/d;对两组患者实际治疗时间、病情控制时间、子宫腺肌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
显效:痛经症状已经明显减轻,经量明显减少,子宫体积与治疗前比较明显缩小,CA125水平下降幅度明显;有效:痛经症状有所改善,经量减少幅度不明显,子宫体积基本保持原样,CA125水平略有下降;无效:痛经症状、经量、子宫体积与治疗前比较没有任何改善,或病情进行性恶化发展[2]。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所有资料,计量资料表示采用(±s)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t检验进行计数资料,χ2检验进行组间对比,P< 0.05表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患者经米非司酮与三苯氧胺联合治疗后子宫腺肌病治疗效果为:3例无效,17例显效,25例有效,治疗总有效率93.4%。对照组患者经米非司酮治疗后子宫腺肌病治疗效果为:11例无效,13例显效,21例有效,治疗总有效率75.6%;两组患者子宫腺肌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子宫腺肌病治疗效果比较[n(%)]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病情控制时间分别为(13.75±1.14)d和(10.63±1.57)d,病情控制时间组间差异显著(P< 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实际治疗时间分别为(13.75±1.14)d和(10.63±1.57)d,实际治疗时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实际治疗时间和病情控制时间比较(±s,d)
表2 两组患者实际治疗时间和病情控制时间比较(±s,d)
组别 例数(n) 实际治疗时间 病情控制时间对照组 45 14.68±1.65 13.75±1.14治疗组 45 12.06±1.06 10.63±1.57 P值 <0.05 <0.05
两组未见不良反应。
采用米非司酮与三苯氧胺联合对患有子宫腺肌病的患者进行治疗的基本原理包括:①子宫腺肌病是一种性激素依赖性疾病。出现异位病变的子宫内膜中存在大量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采用该方案进行治疗的,副作用轻,痛经控制率高。②三苯氧胺是非甾体类药物的一种,通过口服途径作用于人体后,可以与雌激素受体发生结合反应,对内源性雌激素水平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③米非司酮与三苯氧胺联合,能够使两种药物的用量减少,使药物原因导致副作用的实际发生率显著降低,减少米非司酮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子宫内膜异位增生现象,使恶性疾病的临床发生率显著降低,且该药物与临床上其他抗雌激素及孕激素类药物比较价格相对较低,患者更加易于接受。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米非司酮与三苯氧胺联合对子宫腺肌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用米非司酮,患者症状改善时间和接受治疗时间明显缩短,可以使患者今早摆脱病魔的困扰,由于本次研究的样本容量相对较小,因此没有观察到不良反应。
[1] 吴艳,陈国庆,孙莉.小剂量米非司酮在子宫腺肌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186-187.
[2] 代志萍,胡卫红.三苯氧胺与米非司酮配伍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2):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