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应有的视野

2013-04-29 00:00:00窦银强

摘 要: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与终身发展奠基,必须掌握语文教学规律。为此,语文教师应有深广的专业视野,广博的人文视野,科学的学生视野,以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师;专业视野;人文视野;学生视野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6-0027-02

一、语文教师的专业视野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表现形式也是语言文化,但绝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事关人格、公民责任以及智慧与情感等人文素养的养成。

(一)语文教师首先要“读懂课文”

“读懂课文”就是要“读出问题”。散文家赵丽宏认为“读懂课文”要从“情感、智慧、文采”入手;李海林①认为“读懂课文”要从“文学四要素”出发,并提出:“世界、作者、文本、读者”这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有三次转换——第一次:从“世界”向“作者”的转换;第二次:从“作者”向“文本”的转换;第三次:从“文本”向“读者”的转换。经历了这三个转换,明白了这三个转换的必然性和具体内容,就是所谓“读懂了课文”。我认为这些观点是有道理的,“读懂课文”就是要读出“是什么”(即作者在文章中告诉了我们什么)?为什么(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么写?编者为什么把这篇文章放在这个单元)?怎么教(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在哪里?怎么处理)?教师只有先读懂这些“问题,”才能“读懂课文”、“读懂课标”。做好了熟悉教材教法的“基本功”,在教学中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二)语文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

现在的语文教材打破了人教版一统天下的局面,但也带来许多负面因素,例如语文教材中选文体例不清,导致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对文章的“读误”——本为欣赏的文章,被处理成了写作例文;本为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片断,却被用作获取信息的工具。语文课程内容的含糊,选材的碎片化,不同学段能力层次的塌陷,企图面面俱到却挂一漏三,而从来不关心隐藏在课文深处的教学价值。所以,语文教师很有必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重组并处理好教材,这是语文教师很重要的专业视野。

我在教学中将语文教材的选文分为经典文、例文、范文和工具四种类型。这四种选文作为学生在语文教程里的“学件”承担着不同的教学目的,也是语文教师处理教材的凭借。

经典文。学习它是为了传承文化精髓。经典文蕴涵丰厚,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学生学习、阅读这些经典选文的本身,就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经典文章进入语文教材时“是直接地、原汁原味地搬进,并且成为该部分的教材其他内容的环绕中心。”《诗经》、《唐诗》、《史记》、《红楼梦》无不如此。

范文。学生要学习其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等知识、 语言运用等关于“字、词、句”相关的单元知识短文。这些短文“大致相当于理科教学中的直观教具,它给知识的学习添补进经验性的感知。但是,感知教具并不是教与学的目的,目的是要通过教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文。即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例子”,凭这个例子,学生可以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读写方法和技能。

工具。提供信息筛选和查阅背景资料(字典、词典、报刊等资料)。

王荣生博士独具慧眼地将语文教材的选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他认为,这四种选文作为学生在语文课里的“学件”有着不同的教学目的”②。这是他对语文教学的一大贡献,也是给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一个新角度的定位。

二、语文教师的人文视野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读不读教育学著作、读不读语文教育专业著作、读不读语文教学专业杂志、关不关注语文教学理论研究最新最前沿的动态,反映了一位语文教师的人文视野宽窄、文化积淀的厚薄、思维层次高低,决定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语文教师要让阅读成为自己的生活常态——读教育报刊: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读人文书籍: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读有关中学生的书:走进学生的心灵;读教育经典:真正的经典永恒而平易;读国内外富有影响的思想家的著述,包括人文知识分子的著作。

所以,建议语文教师读一读《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日本,佐滕学,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给教师的建议》(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育人三部曲》(苏联,苏霍姆林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孩子是个哲学家》(意大利,皮耶罗·费鲁奇,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爱的教育》(意大利,亚米契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语文教育研究概论》(周庆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名师教学机智例谈(语文卷)》(雷玲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文心》(叶圣陶、夏丏尊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名作重读》(钱理群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名作细读》(孙绍振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等书籍,经常翻阅语文教学期刊杂志。教书人不读书,是不可思议的!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总是强调语文教材的“深刻性”、“思想性”、“意义”。其实,深刻也好,思想也罢,对语文教学而言虽是非常重要的,是评判语文教育品质的一个尺度,但不应该是唯一的尺度。语文文本除了深刻、除了思想,还有情趣、浪漫、感动、诗意,还有真、有善,有美……语文教学还应该追求童话般的美丽与浪漫!通俗地说,叫“人文性”。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而中国在这些方面落后了。我们应当立志图强、奋起直追,虚心向西方学习,凡是好的、有用的都应该学,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我们如果因此丢弃了“自我人文性”,就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根基,忘记了“我们自己是谁”,那恐怕就要成为民族罪人了。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尤其是标志文化特质、体现文化灵魂的哲学思维传统,那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终究要被淘汰出局。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哲学思维个性,更应该发挥所长,语文教师的人文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整个民族的人文素养,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振兴与发展。

三、语文教师的学生视野

如果说,我们的文明高度是由最顶尖的知识分子决定的,那么在底线的意义上,一个民族整体的文明水准则是由所有的中国人决定的。所有的中国人受到一个什么样的母语教育,这个民族基本上就是什么样子。所以,语文教师的眼中要有学生,要看到学生的现在、将来,要看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喜悦与烦恼。

“什么是当代中学生最缺乏的?”深圳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马小平追问道,然后又自己回答道:“他们有知识,却没有是非判断力;他们有技术,却没有良知”,他们患有“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为此,马老师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为学生编撰了一本《人文素养读本》。

在这本《人文素养读本》里,马老师给学生打开了无数道宽阔的大门,通向一个又一个思想的高地,在那里,追寻人生的意义;讨论公民如何诞生,怎样用灵魂的力量抵御暴力;探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关系;追究人权、民主、自由、科学的价值和意义;思考如何唤醒沉睡的心灵,怎样诗意地栖居大地,让思想伴随我们生命到永远;研究怎样拯救因生态破坏而沦落的每个人的故乡,实现传统文化的更新与再生,又如何用“有温度的词汇”来表达我们自己……

北大钱理群先生在序言中说:“我曾经说过,不要看轻中学教师的意义和价值,更不要低估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他的生命力量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潜能”。③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以人来对抗神,对抗任何试图凌架于人的教义、理论、观念、进行事业及预期中的目标,对抗所有屈人心身的任何神圣。

语文教师专业视野的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今后发展、提升的精度;语文教师视野中的学生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学生今后发展、变化的长度,语文教师的人文视野厚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学生学习、智慧的宽度。

注 释:

①李海林.李海林讲语文·名师讲语文[M].语文出版社,2007.

②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③马小平.人文素养读本[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