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年级:九年级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型结构:讲授课,实验辅助
学习形式:预习,绘制概念图——生活中发现问题——实验与分析——得出结论——反思,完善概念图
设计意图: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溶液是整本书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难就难在概念太多,知识点比较集中,整本书中有关溶液的内容又相对独立,在教学方法、课程特点、解题思路与技巧等各方面都与以前所学不同,需要其他方式辅助教学。用概念图对知识或概念进行总结和归纳使概念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表达方式更加简便,学生易于掌握,使用概念图旨在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的能力、作图的能力、寻找概念间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明确溶液的分类;知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稀溶液四个概念间的关系;概念间如何相互转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建立以溶液为关键概念的概念图,掌握各个概念间的关系,并对每个概念进行分析,让学生熟练概念图这一策略;通过化学实验巩固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概念图的绘制,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严谨有序,思维更加活跃,想问题更全面;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条件的重要性,逐渐培养学生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教学重、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关系以及转化。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概念图,初步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寻找课堂讲解的重点
[课前作业布置]请同学们绘制概念图,涉及的概念主要有: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稀溶液、溶质、溶剂,当然,可以自行添加其他概念。相关内容参考第九单元课题二第一课时内容。
[学生]预习,绘制概念图。
[教师总结]学生绘制的概念图的情况。
[教学重点]着重对四个概念——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定义的把握,以及相互关系、如何转化。
二、提问式导课,复习已学知识,形成已有知识的初级概念图
[提出问题]
1.初中所学的分散系主要包括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你知道它们的定义是怎样的吗?你知道它们的主要特征是怎样的吗?你能举出具体的例子吗?
2.溶液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它的组成是怎样的?它们的定义是怎样的?分别举例,并说明它们所属的状态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
3.你知道溶液、溶质、溶剂三者存在什么关系吗?溶质的质量变多了,溶剂会怎样,溶液会怎样?溶剂的质量变多了,溶质会怎样,溶液又会怎样?
[生]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绘制有关溶液的已有知识的初级概念图。
图1有关溶液的已有知识的初级概念图
[过渡]本节课我们要对溶液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主要要了解溶液的分类。你知道溶液有哪些分类标准吗?根据这些标准又能将溶液分成什么呢?
[小组讨论后回答]根据溶质在溶液中的相对含量不同可将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根据是否能继续溶解溶质将溶液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开始在初级概念图中添加节点)
[继续深入]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
[生]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其溶质的溶液叫该溶质不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其溶质的溶液叫该溶质饱和溶液。
三、实验辅助,巩固概念,层层深入
[实验1]在室温下,在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糖,不断加入,观察现象并记录。
[实验2]在有糖晶体析出的溶液中逐渐倒入水,水加入到一定量时,再加入糖溶质,观察现象并记录。
[实验3]对有糖晶体析出的溶液加热,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加入糖溶质,搅拌,观察现象并记录。随后,将该溶液冷却到室温,观察现象并记录。
[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我们所做的实验能说明什么问题?
[小组讨论后回答]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换。饱和溶液要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改变温度、增加溶剂、减少溶质;不饱和溶液要变成饱和溶液可以改变温度、减少溶剂、增加溶质。
[教师强调]所以,在描述溶液的状态时,一定要描述“在一定的温度下” 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因为,温度和溶剂的量一旦改变,则溶液的状态就可能会改变。
四、对比四个概念,找寻它们的关系,完善并形成最终概念图
[过渡]浓溶液和稀溶液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我们也都知道浓和稀是相对的,给你一杯溶液,有的人会认为它是浓的,而有的人会认为它是稀的,只有拿另一杯溶液和它作对比,我们才能得出统一的结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则不同,它是绝对的,只要条件不改变,它是饱和的就绝不会是不饱和的。那么,你知道这四个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我们能说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吗?
[小组讨论后回答]不能。浓溶液也可以是不饱和溶液,稀溶液也可以是饱和溶液,这主要还是和这种溶质的溶解能力有关系。如果溶质本身溶解能力就很弱,那么它已经形成了饱和溶液的时候溶质含量还是很少的;如果溶质的溶解能力很强,则它还没有形成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含量就已经很大了。
[总结]请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初级概念图的基础上,根据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对概念图进行节点的添加,以最终的概念图作为本节课的总结。
[讨论,完善概念图]最终概念图如下。
图2有关溶液的局部概念图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参与概念图的制作,参与旧知识的收集整理,参与课堂上问题的解决,参与课堂小结等,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对学习的热情,让他们自觉地获取知识,并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专家点评: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形成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更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教学模式。作者以小见大,将初中化学中有关溶液分类的内容作为一个例子,将概念图这一工具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并通过对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说明应用概念图教学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国外,这一工具对教学的作用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意义,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
就文章的结构上看,框架清晰,语言描述规范,思路流畅。较好地向读者展示了概念图在教学中是如何应用的,从开始时用概念图进行预习和备课,到教学过程中用概念图来展示所学内容代替纯文字的板书,再到层层深入将新旧知识在概念图中进行衔接,最后形成知识网络型概念图被保存下来。
就教学过程的设计而言,以概念图作为主线不仅突出了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也强调了学习的过程是在以往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联系的过程。设计中还有一个主要的亮点就是一组对比实验的设计,环环相扣,不仅体现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生活中的化学。
江西上饶市信州区化学教研员 余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