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特色学校应具有办学的独特性、优质性、整体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等特征。顶层设计是始自高端的学校发展的总体构想,有利于指引、推进学校的特色建设,彰显优势与特点,体现整体关联,保持稳定性,着眼于长期性,从而实现学校特色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使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走得更好,更快,更顺畅。
关键词: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特色建设;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6-0005-04
人们普遍认为,特色学校应具有办学的独特性、优质性、整体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等特征。例如,王宗敏认为,“特色”包括“独特”和“出色”两层含义,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而优质的办学风貌或教育风格。由于学校的特色需要经历较长时期的连续努力才能形成,他还强调了学校特色的稳定性和长期性。马翠微认为,学校特色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且带有整体性的个性风格。王伟与李松林认为,独特性、优质性与稳定性是学校特色的核心内涵,张建明认为,特色学校的“特色”是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这些观点对特色学校特征的认识虽有差异,但大体相同。建设特色学校,就要准确把握并力求体现上述特征。但在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方式,使我们的特色建设缺乏明确目标与清晰路径,常常走入误区:或只强调个性,片面求新求异;或只重某一特色的打造,忽视整体特色的提升;或忽视传承稳定,只重变化创新;或只看眼前效应,忽视可持续发展;或将特色建设当作政治任务,搞短促突击;或朝令夕改,一会儿新变换一个特色主题,盲目、随意。这些作法不仅难以形成独特性、优质性、整体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等特色学校应具有的特征,还劳民伤财,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要克服这些现象,就需要借助顶层设计这一平台。顶层设计作为一种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设计,在理念与实践之间构思“蓝图”,以保证各子系统之间的兼容、互通和联动。这既有利于我们从全局出发,对项目的各个层次、要素统筹考虑,体现“整体的明确性”,又有利于将建设的“整体理念”化为可操作的具体蓝图,体现“具体的可操作性”。因而利用它的优势,就能给学校特色建设插上腾飞的双翼,使建设特色学校的愿望与目标早日实现。
一、彰显特色学校的优势与特点需要顶层设计
作为特色学校首先要具有独特性,一味照猫画虎,模仿克隆,就谈不上“特色”。但若只有个性特点,则既不能体现优势,也不能称为特色。因为特色与优势有着内在联系,不能分割。若违背客观规律,不切合学校实际,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尽管其作法别出心裁,独具一格,甚至使学校外貌体现出某种特点,但它对学校整体质量的提高,对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并无多大价值,也不能称为特色。例如,有的学校把全校学生的足印印在某一区域的地砖上;有的把英语单词写满某一走廊;某校还规定“一个学期,中青年教师至少泡一次吧,学校出钱”,试图将“教师泡吧”作为学校特色来培育,这就陷入“你无我有就是特色”的误区。这些做法不管它如何大胆、新奇,都不能体现学校的优质性,不能被视为学校特色。
出现这种只重新颖、独特,忽视实际效果,片面追逐“标新立异”的现象,是因为他们将“特色”与“优质”分割,若任其发展,不仅不利于学校特色建设,甚至还会滋生办学自由化的倾向。要克服这种现象,就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因为顶层设计高屋建瓴、总揽全局,不仅使学校的特色建设着眼全局,认识全面,将“特色”与“优势”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且思维更缜密,设计更科学,遵循规律,切合校情,使学校特色建设既能立足于已有的传统优势,又能结合时代要求大胆创新。不仅如此,“顶层设计”虽是自高端开始的“自上而下”的设计方式,它也“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它的“上”不是凭空建构,而是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的理性升华,既进行自上而下的设计,又接受自下而上的动力与智慧。这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统一,更有利于决策者把高瞻远瞩与脚踏实地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确保学校的特色建设既有方向领引,又有实践支撑;既通过缜密思考在理想与现实、继承与发展、一般与特殊之间绘制一张精确而可控的“蓝图”,又通过实践使之不断修正,继而得到实现。这就能有效避免特色学校建设中“拍脑袋”决策和“摸着石头过河”等随意、盲目现象,克服成本高、纠错迟缓的缺陷。从而确保学校的特色建设既立足校本,切合校情,体现自己的个性与风格,又促进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不断提升,促进学生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使学校的特色建设既具有独特性,又体现优质性。
二、注重特色学校的整体性关联需要顶层设计
整体性是特色学校应具有的重要特征。“特色学校”不同于“学校特色”。“学校特色”是指学校形成了某些优势,但它只表现在某些方面。而“特色学校”的“特色”实质是一种文化,即形成了具有独特个性的办学风格与风貌。这种风格风貌与他校相比具有独特性,但在本校则具有整体性,否则就无法成为学校的风貌。它有两个要求:其一是整体优化,即要将某领域的优势与特色拓展到其他领域,使学校办学质量出现飞跃;其二是全员内化,即要不断总结,将渗透在特色项目中的精神实质提炼出来,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一些学校在特色建设中只重部分,忽视整体;只重特色项目的开发打造,举办各种“奥赛班”、“实验班”、“特长班”,对部分学生重点培养,却忽视全体学生参与,忽视将渗透在优势项目中的精神内核加以提炼;有的虽全面铺开特色建设,但目标计划、方案措施不配套,部门之间不协调,工作未理顺,要素未整合,结构未优化,各自为政,形成内耗;有的目标计划与实际运作相互脱节,理念目标置于醒目处,引人注目,但师生言行或活动却与之不一,甚至相反;有的有具体的理念计划却不能一以贯之,或制订了计划方案却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文化氛围;“硬件”与“软件”不匹配,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不协调,这种特色建设的“局部化”和“碎片化”,不仅使学校特色的整体性无法形成,且结构不优化,优质性更难体现。
要克服上述现象也要借助顶层设计。因为“整体性”不仅是特色学校的特征,也是顶层设计的特征。“顶层设计”既是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还是自上而下构思、由一般到特殊推进,从理念到目标,从路径到策略的“一体化”设计方式。它特别注重整体的关联性和各子系统的衔接,看重大系统与子系统以及子系统之间围绕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形成的关联匹配与有机衔接;注重将整体性理念贯穿、渗透到各子系统;注重规划设计与实际需求协调一致,注重用系统的方法对系统内的要素、结构、功能、层次统筹安排,有机整合,注意以全局视野分析各种正面与负面的因素和关系,注重通过总体设计系统解决各个问题,力求体系一致、定位准确,结构优化,功能协调,资源整合、部件标准。这就有利于摆脱“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局,克服“剑走偏锋、单兵冒进”的弊病;改变只重部分、忽视整体的“局部化”、“碎片化”建设方式,使我们的思维从点线型向关联型、从平面向立体网状、从粗放型、经验型向前瞻型、缜密型转变。从而使学校特色建设与学科教学、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德育主题活动和社团活动等联姻,既统一部署,全面设计,又分类指导,分层推进;既汇聚众人才智,又集中统一决策;既注意将已形成的特色从部分扩展到整体,从表象渗透到内核,又注意将感性的局部经验升华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使之成为师生的“主心骨”和学校之魂;既使师生都积极参与到特色学校创建中来,都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又使学校整体优化,形成独特的个性文化和风貌。
不仅如此,这种“一体化”设计还有利于优化特色建设的层次结构,使其更具优质性。借助顶层设计,有利于学校在特色建设中既着眼于整体,又注意协调部分,优化结构,使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互配合,德育、管理、教学、教研、后勤各个部门有机衔接,干部、教师、职员、学生、家长与社会各界同心协力,物质设施、制度规范、环境氛围相互协调,使特色建设与课程改革良性互动,使学校特色建设既全面铺开、齐头并进,又通过系统谋划,建立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形成上下同心、显隐共振、内外互动、师生默契的局面,使学校亮点与各部门亮点相映成趣,整体特色与部门优势交相辉映,既打造优势项目,又以特色项目带动其他工作的全面突破;既全面铺开,又有主有次,分步推进;既目标明确,方向正确,又优化各项措施,整合各种资源,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能产生最佳效应,提高整体效能,实现最优目标,从而大大增强学校特色的整体性与优质性。
三、保持特色学校的连续性稳定性需要顶层设计
创建特色学校既要创新,也需要传承与稳定。稳定性也是特色学校应具备的特征。首先,学校特色不仅要在学校的长期发展中形成,还应比较成熟,要定型化。偶尔发生、一时一事的东西,即使有特点,也只是该事物的特点,而不能称之为学校特色。作为学校的特色,不仅是整体性的,还不能时时变换,而应保持相对稳定。不能像有些学校那样,为片面追求创新,不断变换特色建设的主题,换一任校长就换一个主题,以显示新人新思路,甚至一任校长内都要更换几个项目,以显示不断创新。这种随意更换主题的作法,忽视特色的形成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忽视学校的独特性和优质性需要持续追求和不断锤炼,只会使过去的特色建设中断,使特色建设失去立足的根基与活力,结果是昙花一现,稍闪即逝。其次,学校特色的形成需要继承。任何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总会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这种特点是学校文化传统的精髓,是学校深厚文化积淀的底蕴。建设特色学校应立足于传统,从“根”出发,在传统土壤中扎根,在文化滋润下成长。这种在长期积淀基础上的传承和提炼,是打造学校特色的前提和基础。况且,学校办学理念的形成,往往要经过很多年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需要不断沉淀、积累、充实、提炼和升华。这也要求特色建设要关注学校的历史传统、挖掘学校的文化积累。只有在长期发展中形成比较稳定的独特发展方式,才能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克服办学中的随意性与情绪化,使特色发展体现出连续性与稳定性。再次,作为特色是需要保持与发扬的,即学校一旦形成某种特色,就需要在较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相对稳定正是特色逐步定型、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它不会轻易地因领导层的改变而改变、因学校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能作为学校的文化标志和办学传统而不断发扬光大。特色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有共同理念与目标,还要有决心和手段,要形成共识,凝聚动力,需要师生共同参与。而不能靠个别领导拍脑袋决策,一天一个想法,三天一个口号,这样是难以达成共识,形成共同理念与目标的。
要使学校的特色建设保持连续性与稳定性,使学校的特色建设既立足传统,注重传承,又依据时代要求和学生需要积极创新,形成师生认可的共同理念与目标,凝聚动力,达成共识,也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因为顶层设计总揽全局,统筹各方,有利于特色建设既立足学校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注意传承与稳定,又着眼于学校现状与长远发展,不断创新,选择优势项目,提炼办学理念,制订战略规划,确立战略目标,完善方案措施,落实目标要求。“顶层设计”既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设计方式,也重视“自下而上”的探索与创造,要求通过干群、师生的互动,让各个部门、每个师生员工都参与进来,广泛讨论,这就有利于形成共同理念与目标,有利于汇集众人智慧与力量,达成共识,落实目标计划,形成相应的环境氛围,为学校特色建设造“势”,使学校特色建设体现出整体性、优质性与长期性。此外,总体规划的完整性与长远性也有利于防止个别领导一时心血来潮不断变换主题的现象,使学校的特色建设保持相对稳定。
四、注重特色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顶层设计
要使特色建设能沿着正确轨道,遵循自身规律,通过长期努力达到预期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也需要进行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和全局谋划,有利于我们对制约学校特色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进行顶层判断,确立战略目标;有利于对学校特色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重点进行带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整体设计,并提出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案与整体思路,对发展的基本方向、基本目标进行更具操作性的链接,并通过可行性论证使其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既全面系统,又积极稳妥地推进;既避免领导者拍脑袋盲目决策,克服特色建设中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又提高针对性与实效性;既通过长远、战略目标引领方向,又将总目标化解为各年级、各部门的具体目标,将总体要求化为各层次、各子系统的具体要求,将办学理念化为具体的计划方案和措施策略,然后围绕目标选择具体路径,设计具体步骤,使目标不落空,步步向目标逼近,使其变为现实。
特色学校建设具有过程性与长期性。它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能靠一两个创新项目就能完成,而需要长远规划,一代又一代人接替打造。它需要长期“潜移默化”的积累,不能忽视特色孕育与孵化,忽视时间延续、经验积累和文化积淀,甚至认为特色建设象申报专利一样,谁提出某种作法就有某种特色。特色建设也不能只关注眼前利益,只想靠培养几个尖子、几个考取清华北大的学生、培养几个奥赛冠军来提升学校的声誉;而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特色建设不是短时突击的“政治”任务,不是应是应景的“作秀”活动,不是随意粘贴的“时髦”标签;如果没有自然的沉淀与酝酿,没有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孕育与积淀,是“特”不起来的。它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不能靠搞运动而一蹴而就;不仅需要长期努力付出艰辛劳动,还需要有效的运行机制与制度规范,为其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支撑。特色建设也要遵循自身规律,按照“优势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发展轨迹,经过构建、实施和形成这三个阶段, 不断提炼、积累、形成一套独特、完整、系统的办学理念,坚定不移地按既定方向实施、发展。特色建设还要立足自身条件,沿着主攻方向,选择突破口,培育优势项目,发挥其引领、辐射作用,带领其他工作获得全面突破;要立足常规,渗透到日常工作之中,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酝酿积淀,逐步推进。
总之,“顶层设计”以总体统筹、明确关键重点、分清轻重缓急、利于化解阻力、降低风险、提高效率,使学校特色建设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步伐坚实。正如北师大陈孝斌教授在《创新理念与成功校长》一文所说:“成功需要学会高位思考。”而顶层设计正是因为能让人站得高,看得远,所以能有效提高特色建设的前瞻性、预见性和主动性,使学校的特色建设能体现可持续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宗敏.对办学特色几个问题的理论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1995,(1).
[2][7]马翠微.中小学特色学校概念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5,(11).
[3]王 伟,李松林.学校特色发展:内涵、结构、条件与状态[J].教育学术月刊,2009,(7).
[4]张建明.浅谈特色学校的内涵与要素[J].上海教育科研,2005,(08).
[5][8]代保民.走出误区,正确认识特色学校[J].基础教育研究,2008,(6).
[6]王建强.特色学校究竟“特”在哪里[J].中国教育报,2009(7,28)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