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原市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监测成效经验与存在问题分析

2013-04-29 21:28杨松涛张建宾李世虎
中华建设科技 2013年5期
关键词:成效经验问题

杨松涛 张建宾 李世虎

【摘要】通过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杨达子沟流域治理的监测,全面、系统、动态地掌握项目工程实施进度、质量、效益、运行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和系统的定点跟踪监测资料,分析和研究项目所产生的水沙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监测等方面的经验,为今后水土保持建设项目的实施和监测提供了借鉴经验。

【关键词】水土保持监测;成效;经验;问题;宁夏固原

1. 流域概况

(1)杨达子沟流域位于固原市北20Km,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为黄河一级支流清水河流域一级支沟,总面积205.00Km2,水土流失面积181.20Km2,占总面积的88.39%。流域由一条主河道杨达子沟和六条较大平行“Y”字形支沟硷滩沟、马全沟、石结子、大石板沟、东沟、黑洞沟组成。

(2)该流域属黄土丘陵沟壑第二副区,地形为东南高,西北低。流域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沟壑密度2.3Km/Km2,多年平均侵蚀模数5000T/Km2·a左右。其中黑洞沟、坪乐、蒲家川三条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14.19Km2,多年平均径流模数2.1万m3/ Km2.a,径流量239.8万m3,多年平均侵蚀模数6600T/Km2·a以上,年输沙量75.55万t,是原州区境内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具有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广、强度大、侵蚀重、危害重、影响深等特点,影响着该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监测站点总体布局及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监测点布设原则,结合当地实际,项目区以杨达子沟水库为卡口站监测沟道径流泥沙变化情况;在坪乐典型小流域海拔1613.00m处设置13°荒山与荒山造林对比观测小区两处;在海拔1628.00m处设置8°坡耕地与退耕地造林、种草对比观测小区三处;在坪乐典型小流域布设降雨观测点1处。在项目区坪乐小流域、黑洞沟小流域、蒲家川小流域选择条件好、中、差农户各3户,共计9户;在典型农户中设典型地块,实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监测。在坪乐典型小流域分别选取新增乔木林、灌木林、草地及天然荒山荒坡地,布设监测样方8处,主要监测其生长量、郁闭度、覆盖度等。对暴雨后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了及时调查;对各类工程数量、质量、进度进行动态监测。

3. 监测成效及评价

3.1治理措施质量的监测评价。

(1)在项目区分别选取新增乔木林、灌木林、草地及天然荒山荒坡地,布设监测样方8处,监测其成活率、生长量、郁闭度、覆盖度等项目。

(2)杨达子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2009年开工建设,实测2010年秋季种枸杞成活率30%,柳树成活率92%,山坡灌木林成活率32%。监测部门对造林监测情况及时进行了反馈,原州区在2011年冬季及2012年春季进行了补植。

(3)截止2012年底项目区保存量为:水平梯田723.4hm2,乔木林6.0hm2,灌木林530hm2,经果林80hm2,种草412hm2,封禁治理2408.7hm2,新修田间道路94Km,新修小型水保工程41座。梯田和各项工程措施的建设符合设计要求,质量标准较高,保存率100%。

3.2项目区经济、社会效益监测。

通过对典型农户、典型地块的监测,反映出该项目的实施具有十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开展综合治理3年来,兴修基本农田723.4hm2,人均基本农田由治理前的0.147hm2,亩上升到0.196hm2,提高了37.7%, 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粮食产量提高,粮食总产量由现状458.7万kg增加到2012年590.73万kg,人均产粮由现状417kg增加到2011年510kg,农业用地面积由治理前的80427亩下降到72555亩,下降了9.8%,农、林、草各业土地利用结构由治理前的1:0.07:0.08调整为1:0.23:0.18,林、牧业用地有较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结构有了明显的调整,牧业产值明显提高。该项目建成后,年平均增产活立木15m3,薪柴882.5t,增产饲草1456.1t,增产果品60t,平均年增产值为329.43万元。农业人均总产值由治理前的4575元增长到6778元,增长了48.2%,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2974元增长到4406元。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好、中、差农户由4:4:2:变为4.8:4.3:0.9:,恩格尔系数由0.67下降为0.55,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情况;人口环境容量显著增加,项目区群众从流域治理中得到了实惠,已开始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3.3生态效益监测评价。

(1)生态效益监测主要植被覆盖度变化。根据监测结果,项目实施后生态效益十分显著,项目实施3年来流域林草总面积达到1980 hm2,宏观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6.6%提高到15.7%,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2)项目的实施,改变了地表径流状况,增加常流水流量,多数地表径流就地拦蓄入渗,改变了项目区水资源利用状况。根据监测和调查资料分析,治理期末各项措施共新增蓄水能力达到52.15万m3。改善了流域的小气候和土壤理化性质。

(3)随着植被的增加,植物种类出现多样化,刺槐、山杏、沙棘等乡土树种栽植面积大幅度增加,以红梅杏为主经济林树种在项目区广泛栽植,枸杞在流域得到栽植推广。各种伴生植物也随着植被的增加繁衍生长,加之封育措施的实施,使植物种类日益增多,生物群落得到恢复和改善。

3.4水土保持效益监测评价。

(1)经过三年的流域综合治理,对杨达子水库径流泥沙观测指标监测结果分析,治理前观测的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4839t/Km2.a,治理后的2012年下降到3344 t/Km2.a,降低了31%;三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71Km2,新增水土流失治理程度38.28%,累计治理程度61.59%。使自然环境恶化的局势得到控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环境初步显现在人们面前。

(2)目前,杨达子沟流域初步形成了坡面综合防治体系,水土资源得到了较为合理的利用,通过实施坡改梯工程,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人口、资源、环境实现协调发展。群众生活得到了改善,经济收入明显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具有示验、试范的潜质。项目区建设通过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把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符合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向。

4. 监测取得的经验

4.1良好的沟通是取得真实数据的关键。

项目监测中,通过走村串户调查,深入到流域内典型农户家中、田间地头进行了广泛的沟通交流,了解民意,才能取得真实数据。

4.2初步培训了一批监测科技队伍。

在项目区水土保持监测组织机构成立后,相应的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通过项目的实施大部分人员已经掌握了监测的法律、法规,熟悉了监测技术规范、技术方法,形成了一支能够承担中小型监测项目的技术队伍。

5. 存在问题及建议

5.1监测周期短,技术执行不规范。

杨达子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2010年开始建设,监测控制网建立较迟,没有和建设同步进行,致使基础调查资料不准确,监测数据由于观测年限短不精确。径流小区2010年建成,只采集了2011~2012年水沙数据,时间短,没有代表性。虽然项目开展了全面的监测工作,但监测技术、监测评价方法、监测手段都因条件限制而不够系统、科学和先进,致使质量、进度监测内容及指标还停留在依赖监理及项目执行单位的统计数据上,不能采取有效地手段获得具体的监测数据,也不能将具体的监测结果用于指导治理工作的开展,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5.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监测水平。

监测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既要掌握必要的水土保持知识,又要掌握水文泥沙知识,还要了解监测的法规,熟悉监测技术规范、技术方法。但目前监测技术人员大部分是水利专业人员,监测技术人员的水平底,缺乏较为系统的培训,以提高监测技术人员的水平,促使监测工作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方面发展。

5.3建立长期监测网,加强对监测的投入。

随着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的不断规范和完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也日趋显现,监测工作不仅要和项目同步实施,而且更重要的是在项目竣工后需建立长期监测网,加强对水土保持项目监测指标体系的研究,对流域综合治理产生的各类效益进行全面监测,只有这样才能为水土保持科学决策获得全面系统地科学基础资料。因此,需要加强对监测的投入,保障监测的经费,才能更好开展监测工作 。

5.4继续加强综合治理及成果的管护,提高效益。

杨达子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已取得了一定成绩,发挥了较大效益。但治理程度还偏低,水土流失依然较严重,今后需要继续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力度。同时,加强对治理成果的管护,加强对林草措施的补植补造,并大力推广梯田培肥增产等措施,进一步提高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1.6-2008,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作者简介] 杨松涛(1968.10-),男,职称:水利工程师,1991年6月毕业宁夏大学,长期从事水利水保工程勘测设计规划。

猜你喜欢
成效经验问题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