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文
回复:
1.楼主小学地理没学好,地球不是正圆的,而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2.你谁呀?从没听说你,有什么资格议论地球?想出名想疯了吧,炒作!
3.圆的?你量过吗?有证据吗?为什么不可能是方的?不要人云亦云,听风就是雨,要用大脑做判断。
4.为什么单拿地球说事?太阳也是圆的,月亮也是圆的,断章取义有意思吗?果断取消关注。
5.地球不仅是圆的,更重要的是它表面有水。你的话暴露了你的浅薄无知。
6.地球是圆的你不是圆的,你嫉妒了吗?
7.……
1 过犹不及的尴尬
我最近在看伍尔夫和波伏娃的著作。我们知道,身为两位重要的女权主义作家和女权运动先驱,她们的言行和论著,成为了后世女权运动和女性的标榜,备受尊崇。可是,在我翻看过她们的生平传记后,在生发敬意的同时,一个成语突然从后脑勺冒了出来:她们是不是有些“过犹不及”了?她们是不是过于放纵了自己,而完全没有从大多数女性同胞的角度思考女性的社会定位?
这是一个有待商榷的问题,就像“地球是圆的”,本是一条随意的微博言论,最后竟然引发了一场谩骂和厮杀。是的,言论是自由的,话语权在你的手里,你有随意发言的自由。但是,真的没有价值底线、没有言论操守了吗?过分的话语自由是不是彻底让你失去了发言权呢?
从后面的回复中,我们看不到太多有用的信息,如斯发言,只能显出我们在宽松环境中的言论尴尬。我想说,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发出属于自己的有担当的声音,才是对自己和整个社会的一种责任心的体现。
2 一哄而上的“安全感”
听过这样一句俗话:“有理不在声高。”以前深以为然,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我突然觉察出这背后“无理者”的悲哀来:无理的人往往自知理亏,因此他们要用自己的声音来掩饰内心的不足。对于那些无理之人来说,这声音何尝不是他们“安全感”的来源。
同理,在这样一个喧嚣、浮躁的社会中,彷徨无措占据了大多数人的心理高地。没有足够的安全感与幸福感的人们开始通过一种特殊且诡异的方式宣泄自己心中的恐惧,获得所谓的“安全感”。这种方式就是从伤害别人的过程中获得快感——反正这样的伤害是不用付出任何代价的。只有欺凌弱者才能让自己变成强者的逻辑,已经渗入到这个社会每个人内心的方方面面。这是社会的不幸,亦是道德的不幸。“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这句话大多数人从小就应该听说过,不过很可惜,这句话真的留在了童年里。
3 期待正能量
话题里的这一现象,围绕在我们身边最常见的便是QQ空间、微博和贴吧。不论我们想不想参与其中,我们都已在不经意间将刷微博、看空间变成了自己的习惯。在这样或那样虚拟的空间里,进入了这样或那样的舆论场。这些共性的网络评论,当然不乏言之有理、观点鲜明又分析深刻的意见,但是渐渐地,人们似乎不再关心事实本身,不再能冷静地面对平凡的人、普通的事,而总是一哄而上,更来不及思考、来不及分辨。议论的内容也呈现出由窄到宽、从微弱到强烈的特点。
我只是希望,在这些跟帖或评论中,那些代表正能量的部分,能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能指引人们对于一个事物或者一个事件的价值判断,让这个习以为常的形式,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4 狂欢时代的落寞
微博时代赋予了普通人前所未有的话语权。
正如长期受饥饿折磨的人在面对一顿饱餐时,可能会因食得过饱而死亡。面对突如其来的话语权,也存在使用话语过多致死的可能。
当然,真正能发出声音的,还是微博上的意见领袖,即平时所称的“公知”。“公知”这个词最近开始沦落了,变出类似歇斯底里或者胡搅蛮缠的意味了。
裹挟着大量的注意力与期待,“公知”却挑战权威失败,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第一,反对成瘾。反对的声音总能吸引注意力。但长此以往,人们也能摸清你的套路了。比如有人说“饭很好吃”,有人马上会反驳道:“为什么吃饭?人云亦云,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看我吃不消化的纤维素!”这样独立思考可能大家接受不了。
第二,过于抒情。抒情体往往能在第一时间赢得人们的同情,但是用久了,人们就会发现,一个人如果全天24小时抒情,那不是泪腺有问题就是大脑有问题了。
第三,缺乏常识。与上面两项相比,这是个无法弥补的硬伤。当然,人生有限而知识无限,人人都有盲点。所以遇到网上的万能点评家,一定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