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娇娇 邓新位 严玲
摘要:我国公共项目企业代建模式面临着自身制度效率的改善,其关键在于解决以代建人为核心的代理型治理问题,实现对代建人的有效激励。本文在公共项目治理范式下首先归纳出公共项目治理的关键治理因子集,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对此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项目所有权配置、风险分担、代建人报酬、市场声誉、代建人选择、代建人项目管理绩效评价及代建人问责等治理机制共同构成了代建人激励的关键治理因子集,且它们之间存在四组显著的相互关系:项目所有权配置一风险分担、风险分担、代建人报酬、市场声誉、代建人选择、代建人项目管理绩效评价一代建人问责,从而为代建人激励制度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公共项目;代建人;关键治理因子;激励制度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3)05-0057-06
1 引言
在公共项目建设管理模式中采用委托代建方式,引入市场力量改善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我国公共项目企业代建模式中政府业主与代建人之间形成的代理型治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代建人的激励不足。
在企业代建模式中,政府业主与项目管理公司(以下简称代建人)之间形成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委托代理关系,相对于私人项目而言缺乏内在的激励约束机制。而代建人的双重委托代理身份及其在代建过程中获得的项目临时控制权使得在企业代建模式的推行中迫切需要解决围绕代建人的代理问题。通过制度设计对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进行优化,将公共项目目标的实现与代建人利润目标的实现统一起来,成为完善企业代建模式自身制度效率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学术界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研究也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既有研究主要通过构建委托代理模型,从不同角度进行激励机制设计,如代建管理取费机制、成本工期激励机制、成本一进度-质量激励方案等。对一项制度创新而言,这些研究缺乏系统性。其次,缺乏针对代建人激励制度的定量研究和实证检验,多数文献仅限于定性分析。个别研究虽然构建了企业代建模式制度优化的分析框架,但又欠缺实证检验。
本文从公共项目治理的视角更加系统地讨论在既定的企业代建型公共项目治理结构下,项目契约层面和市场竞争层面的各种治理机制共同作用于代建人所发挥的激励功能;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结合的方法,获得代建人激励的关键治理因子集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2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
如何解决公共项目中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所带来的“代理问题”?公共项目治理理论致力于从制度及制度环境层面,在既定的企业代建项目治理结构下通过治理机制的优化来解决代理问题。公共项目实施的复杂性决定了公共项目的治理机制具有多样性,通常提及的市场、契约、科层、规则、关系等治理机制都可以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代建制下公共项目治理机制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由代建人报酬机制、风险分担机制所组成的内部治理机制,以及由代建人选择机制、市场声誉机制、代建人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所组成的外部治理机制。
2.1 内部治理机制的相关研究
(1)代建人报酬机制。代建人报酬无疑是最直接的激励因素。实际操作中,代建管理费与建设单位管理费被混为一谈,无法客观反映代建人的工作内容,致使代建人承担了过多的责任与风险。无论是委托代理框架下的取费模型,双向委托代理关系下的取费分析,还是风险视角下的报酬机制设计,都说明代建人的报酬是组合型收入,既要包括反映成本的固定报酬,也要包括反映代建人努力程度的风险报酬。
(2)风险分担机制。在交易成本的约束下,对不同合约的选择旨在从分散的风险中获得最大收益,因此,可以认为有效的激励机制在某种程度上是承担风险的成本与获得收益之间达到了合理的平衡。相应地,政府业主不应将项目所有风险全部转移给代建人。已有研究通常将一般工程项目风险分担原则与代建制下公共项目的特殊性相结合来确定项目参与方的风险分担方案。
2.2 外部治理机制的相关研究
(1)代建人选择机制。代建人是企业型代建项目治理结构的核心,构建科学的代建人选择机制是治理其机会主义行为的必然选择。招标是当前选择代建人的主要方式,但缺乏专门的代建人管理资质以及代建人项目管理绩效信息披露机制,使得现行招标机制尚不成熟。
(2)市场声誉机制。声誉机制是有关代理人未来行动的信号以及证明符合委托人期望的保证,因此就市场声誉所能发挥的激励作用而言,通常将其与代建人的市场准入资格联系在一起,如代建人名录等。但若要声誉机制在代建市场发挥激励效应,首先需要解决市场声誉的判断问题。
(3)代建人项目管理绩效评价。影响项目管理的关键因素众多,一般是通过影响代建人管理的关键因素来确定项目管理绩效的评价指标,然后采用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以Jugdev和Mǔller的研究所反映出的项目成功标准和影响因素的变化为依据,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发展经历了从集中于财务指标到多维度发展并更加关注未来的过程。项目管理绩效的评价方法随着评价指标的发展而发展,出现了诸如项目评价计划等新方法。
2.3 公共项目治理范式下代建人激励的研究假设
(1)关键治理因子集的初步确定
代建制下公共项目治理结构成为一定的固化的契约关系,需要优化与之匹配的治理机制。通过文献回顾可以看出内部治理机制主要以合约为载体,着力解决项目契约组织内直接利益相关方的责权利的制度安排,因而是整个治理机制的基础。然而,承担了风险就应当拥有相应的剩余控制权,在公共项目治理理论中项目的所有权配置对代建人的激励具有根本性的决定意义,其有效性取决于代建人所获得的项目剩余索取权与项目剩余控制权之间的对称性。因此,也应将项目所有权配置作为重要的内部治理机制之一。
外部治理机制通过项目的外部市场体系提供充分的项目管理信息并对项目管理者的行为进行客观评价,形成一种竞争的市场环境和优胜劣汰机制。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到将激励与监督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处理业主与代建人的利益冲突具有重要作用,且监督机制实质上形成了对代建人的反向激励。由于代建人责任分配可以与合同约定的风险分担挂钩,实现对代建人的责任追究,因此,将代建人问责机制作为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之一。
综上,在公共项目治理范畴下,可以构建一个包含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的公共项目代建人的关键治理因子集,包括相关文献集中讨论的代建人报酬机制、风险分担机制、代建人选择机制、市场声誉机制、代建人项目管理绩效评价5项治理机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增加的项目所有权配置和代建人问责机制。由此,在理论上初步拟定了由7项治理机制共同构成的代建人关键治理因子集,并待后续问卷调查及定量分析进行验证和修正。
(2)关键治理因子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
不同的治理机制对项目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初期的研究集中探讨了各种治理机制的独立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意识到公共项目契约组织中的多种治理机制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甚至提出了治理均衡的概念,即各种治理机制在项目治理过程中形成了互补关系。为此,本文将在确定关键治理因子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内部治理机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外部治理机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简化研究,暂不考虑内外部治理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理论分析同样需要通过后续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来验证。
项目所有权配置是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总和。最优激励机制不应仅仅是使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最大限度对应的机制,更重要的是使风险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有效、合理分担的机制。若将代建人的风险分担、项目剩余控制权和项目剩余索取权分别理解为代建人的责权利,那么在公共项目治理的环境下,三者相互联系:风险分担可以检验所有权配置的合理性并引导激励机制;当剩余为正时,剩余索取权实现了与剩余控制权的统一,表现为收益的获取;当剩余为负时,剩余索取权向风险转化,表现为风险的承担。因此,理论上判定,在代建人的内部治理机制中,项目所有权配置、风险分担机制和报酬机制间两两存在着相互作用。
对外部治理机制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如下:①代建人的选择包括选择方法,也包括选择标准即市场准入资格。在代建人准入阶段,市场声誉可以作为市场准人的补充条件,辅助代建人的初步筛选。在代建人的正式选择阶段,市场声誉也可以优化招标选择机制。②严格意义上绩效评价本身不具备激励功能,但是将绩效评价结果与代理人的责任挂钩,就可以促使代理人努力工作。即代建人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可以作为代建人问责的依据。长远来看,评价结果甚至会影响代建人的声誉,进而影响对代建人的选择,但这种影响相对较弱。③代建人问责机制的主要目的是追究责任以及实现项目管理绩效的改善,因此,对代建人的声誉与选择没有直接的作用,但不排除长期博弈中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 研究设计
3.1 问卷设计
在总结和提炼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分别确定了7项代建人关键治理因子的外显指标,如表1所示。
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答卷人背景信息;企业代建公共项目治理因子重要性评价。其中,答卷人背景信息是判断问卷调查有效性的依据。企业代建公共项目治理因子重要性评价,相应设置的34个题项以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衡量,选项依次为“不重要”、“比较不重要”、“一般”、“比较重要”、“很重要”,并依次赋值1到5分,用以测量各题项下的评价分值。待问卷数据采集完成后采用SPSS 13.0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采用LISREL 8.7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和二阶因子分析,以及因子关系路径分析。
3.2 收集及样本描述
研究问卷发放对象主要限定在直接从事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企事业单位职员、相关政府部门公务人员、学术研究人员(包括高校教师、硕士/博士研究生)。通过直接发放、电子邮件、书面邮寄等方式发放,自2011年10月至2011年12月,共发出问卷413份,回收366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336份,有效回收率为81.4%。通过对答卷人背景信息分析,本次调研答卷人的职业组成为建设项目管理领域的企事业专业人员66%、相关政府部门公务人员15%、学术研究人员12%、其他7%。在项目管理行业从事实践或研究工作20年以上占11%,16~20年占17%,11~15年占41%,4~10年占21%,小于3年的占10%,曾经参与过或正在参与企业型代建项目的占69%。
4 实证分析
4.1 因子分析
(1)信度分析
本文采用Cronbachsα系数,并以Nunnally的标准即Cronbachsα系数大于0.8表示信度良好。结果显示R6、R12、R14、R22等外显指标的总体相关系数均小于0.5,予以删除。同时项目所有权配置、风险分担、代建人报酬、市场声誉、代建人选择、代建人项目管理绩效评价及代建人问责等治理因子的Cronbachsα系数均大于0.8,表明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2)效度分析
Lederer和Sethi认为KMO的最低标准值为0.5,越接近1表明越适合做因子分析;Ba~lett球体检验值较大,且对应的相伴概率值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0.001)时则可认为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本文遵循这一标准,检验得出KMO为0.772,Ba~lett球体检验的p值小于0.05,表明检验统计量在95%的置信度下显著,故通过效度检验。
(3)收敛效度分析
本文使用确认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公共项目治理测量量表的收敛效度进行检验。结果显示R21、R30、R33等外显指标的荷载均小于0.5。予以删除。其他项目的负荷介于0.773~0.850之间,较好地负荷在各自的因子上。参数估计的t值大于2.1,X2为842。19,df为413,X2/df为2.03,介于2到3之间,p值为0.03872小于0.05,RMSEA为0.032<0.05,相对指数CFI为0.97>0.9和NFI为0.94>0.9。综上各拟合指数的分析,公共项目治理的7个维度测量因子的收敛效度较高。
(4)区别效度分析
采用Fomell和Larcker推荐的方法,本文考察每个维度的AVE值是否大于该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方差,如果AVE值大于两个维度间相关系数的平方,或者AVE值的平方根大于两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表示这两个概念间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结果显示代建人各治理因子AVE值的平方根在0.879~0.921之间,而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在0.16~0.86之间,因此,各维度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
(5)二阶因子分析
LISREL 8.7软件的计算结果显示:各外显指标因子负荷均大于0.60;各参数估计的t值均大于2.1,通过显著性检验。拟合指数分别为:X2/df为2.23,介于2到3之间,RMSEA为0.085>0.08。CFI为0.96>0.9,NFI为0.92>0.9,模型拟合较理想。可以判断二阶因子模型足以反映一阶因子的关系,可以使用二阶因子模型对公共项目代建人的治理因子进行测量。说明7维度的关键治理因子集能充分反映所归属的公共项目治理特征,从而证实了前文的理论分析。
4.2 关键治理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分析
接下来利用递归模型(Recursive Model)进行治理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1)内部治理因子关联性分析
将内部治理因子A项目所有权配置、B风险分担、C代建人报酬进行组合,形成A-B、B、B-C、A-G 3条路径。运用LISREL 8.7进行计算,最终得到A-B、B-C、A-C 3条路径上的系数如表2所示,各参数估计的t值均大于2,通过显著性检验;绝对拟合指数值分别是:X2/df为2.98,介于2到3之间,RMSEA为0.115>0.08,p为0.04<0.05,相对拟合指数CFI为0.86<0.9,NFI为0.87<0。9。虽然p值略小于0.05,但是这一结果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外部治理因子关联性分析
外部治理因子D代建人项目管理绩效评价、E代建人选择、F市场声誉、G代建人问责等可以形成6条关联路径,即F-D、F-E、F-G、E—G、E-D、D-G.将相应的数据输入LISREL 8.7软件,直接获得这6条路径上的系数如表2所示。各种参数估计的t值均大于2,绝对拟合指数X2/df为2.23介于2到3之间,RMSEA为0.086>0.08,p为0.083>0.05,相对拟合指数CFI为0.97>0.9,NFI为0.91>0.9。
4.3 结果分析与启示
(1)研究结果
首先,确定了公共项目治理的测量量表。通过对代建人激励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将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因子有机统一于代建人激励机制的框架下,并结合代建人激励关键治理因子的调查问卷结果,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确定了代建人激励的治理因子量表。从而为后续的代建人激励制度的关键治理因子间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确定了公共项目代建人激励的关键治理因子集。通过测量模型验证了项目所有权配置、风险分担、代建人报酬、市场声誉、代建人选择、代建人项目管理绩效评价及代建人问责等7个维度的测量因子能够较好拟合公共项目治理的测量模型。根据公共项目治理理论,项目所有权配置、风险分担、代建人报酬是内部治理因子,构成了契约治理中的责权利关系。市场声誉、代建人选择、代建人项目管理绩效评价、代建人问责等则构成了围绕项目外部环境的外部治理因子。
再次,分别分析了内部关键治理因子、外部关键治理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对关键治理因子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验证。结果基本证实了前文的理论分析:内部治理机制中风险分担机制是治理的核心,项目所有权配置显著影响着风险分担,风险分担又显著影响代建人报酬;外部治理机制中代建人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显著影响着代建人问责、市场声誉显著影响着代建人选择。
(2)实践价值
不同治理机制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基于此对治理机制进行组合,可以使治理机制更有效地发挥激励作用。在此基本逻辑上,政府部门在制定企业代建制的激励制度时,就可以选取“项目所有权配置一风险分担”、“风险分担一代建人报酬”、“市场声誉一代建人选择”、“代建人项目管理绩效评价一代建人问责”这四条相互关系显著的关键治理因子进行两两组合,并与代建人激励目标整合以构建代建人激励路径,进而提供新的代建人激励制度安排(如图1所示):①不是仅考虑委托代理剩余索取权的激励而是将基于项目所有权配置的风险分担机制作为激励手段;②不是仅考虑投资节余分成的管理取费而是以考虑风险分担的报酬方案作为激励手段;③不是单纯的代建人市场竞争激励而是融合了市场声誉的长效激励手段;④不是独立的代建人管理绩效评价而是将其作为代建人问责依据的激励手段。
5 结论
本文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企业代建公共项目的关键治理因子集,并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初步分析。然后,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得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实证分析证实了由理论分析所提出的关键治理因子集:内部治理机制中的项目所有权配置、风险分担、代建人报酬以及外部治理机制中的代建人项目管理绩效评价、代建人选择、市场声誉、代建人问责。(2)关键治理因子之间形成了四组较明显的关联影响路径,即项目所有权配置一风险分担、风险分担一代建人报酬、项目管理绩效评价一代建人问责、市场声誉一代建人选择。
在公共项目治理范式下,企业代建公共项目的治理结构成为相对固化的契约关系,与之匹配的公共项目治理机制的优化就成为代建人激励机制体系建立的关键。因此,实证研究的发现对公共项目代建人激励制度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成为代建人激励改善的关键着力点。关键治理因子的四组相互关系为政府制定有效的代建机制的配套政策提供了针对性的思路,具体可形成代建人激励的四条路径。
由于本文所提出的代建人激励路径只是初步的研究框架,不同治理机制组合之间如何协调整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合力”还需要通过深入的激励模型构建、关键问题剖析来解决。此外,内部治理机制与外部治理机制之间的交互关系,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