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斌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且源于生活。化学课的资源与生活资源关系密切。学生在校学习是生活的主要部分,这就决定了学校不能脱离生活而作为一个独立和封闭的场所,学生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去接受源于生活的知识教育。自然科学的学习更是离不开生活资源,生活中处处存在化学知识。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生活资源,使化学教学返璞生活,让化学教学与生活归一。生活是学生最熟悉的大环境,这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源泉,生活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外展。挖掘生活资源,使教学资源更丰实,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让化学知识“活”起来,让化学课更精彩。
一、生活资源促化学教师角色发生转变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强调了学生每天生活的大环境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要科学合理地用好生活资源。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化学教学生活化,能够优化教学过程,克服传统教学重言语轻智能的弊端,激发创新精神,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化学教学只有根植于生活,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化学教师充分地挖掘生活资源,会使化学课堂教学更充实,学生学得更轻松,课堂教学的效果才能见实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伴随新课程的二次改革,一线化学教师经受着新课程理念的再洗礼,总结出颇丰的全新感受——学生是新课程学习的主人,是新课改的对象和主体之一。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倾向于学生的学习体验,偏重于学生探究与创新的过程。
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为化学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今,信息高速发展,教师首先要走进生活,挖掘生活资源,构建化学生活化的课程观,让化学与生活互动,化学教学才会有全新的改观。教师的目光不能局限于课本,应多视角审视社会的各层面,有针对性地收集现代信息,对生活中真实生动的素材进行加工,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感知生活与化学的密切联系,体会化学的学习价值。通过对相关信息进行整理、提炼,营造良好的化学课学习氛围,让学生感知生活资源的广泛。培养学生处处留心的习惯,学会时刻捕捉学习素材,如在家庭生活、国家的时事中提炼出化学素材。化学教师要留意多种信息资源,激励学生对信息要素的开发与整理,及时将鲜活有趣的生活资源融入化学学习中。由此,教师由单向的教育者,转变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素质开发者。
二、挖掘学校生活资源,让学生快乐学化学
学生校园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部分,不论是学习还是玩耍,都是他们快乐成长的过程。教师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的资源,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同时,学生还能很好地将所学的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在我校近几年开展的校园文化节上,化学科开展了化学魔术、叶脉书签、神起的肥皂泡、制作大晶体等活动,大受学生欢迎。学生不但踊跃参与,还发挥了神奇的想象力。如叶脉书签的制作,学生精心制作的作品让人惊叹。有的学生精心研究去叶肉的技术,制作出完整清晰的薄叶脉;有的学生发挥绘画才能,将叶脉涂染得绚丽多彩;有的学生利用灵巧的手工,剪出精致可爱的图形,让人爱不释手;甚至有的学生相互合作,利用叶脉堆砌、编制出精美的装饰物,堪称精品。可以说,每一件作品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又如:制作大晶体的活动,激发了大批学生的动手热情。虽然课本资料不多,又没有他人的指导,但学生通过主动找资料,不断地实验、记录,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不少学生制作出自己独一无二的晶体。这些晶体的光泽、颜色、形状在学生的精心调配装饰下,显得活灵活现。笔者执教班级的学生制作出的晶体项坠、大双晶体、红色五方等,在广州市大晶体制作的评比中获得二等奖,让学生无比兴奋。
三、挖掘家庭生活资源,让学生轻松学化学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化学,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化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农业粮食的增产增收,在生产中所用到的化肥和农药,都是通过化学合成生产的;春季同学们曾经接种麻疹和风疹的疫苗,生病时由医生开的抑制细菌和病毒的抗生素,都是化学合成的药物,用来保障人体健康;为了改进人们的生活居住条件,开发新能源、新材料,都离不开化学的综合应用。
1.鼓励学生探索生活小诀窍,做个小小科学家
化学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需要充分利用家庭生活资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整天捧着书本读到的知识是表浅的。学生起居生活包含的化学知识无处不在,教会学生探究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1)家里做骨头汤,如何让骨头汤的营养更容易吸收,就需要分析其中的化学反应:骨头主要成分有CaCO3,醋酸会与CaCO3反应,使CaCO3分解为钙离子和CO2。所以在汤里加少许的醋,会使骨头里的磷、钙溶解在汤内,这样煲的汤不仅味道更鲜美,而且更有利于人体吸收。(2)生活中衣服难免会沾染上血迹,其主要成分是
Fe2O3和蛋白质,用食盐与砸碎的胡萝卜混合搅拌,涂在衣物染的血迹上,将不溶于水的三价铁(Fe3+)还原为能溶于水的二价铁(Fe2+),再用清水洗净,血迹即掉。(3)平时我们吃的蔬菜上残留着大量的农药,如果长期食用清洗不干净的果蔬会损害人的健康。运用化学反应要比用洗涤灵还省力、安全。农药一般显酸性,在与显碱性的小苏打反应后,生成一种易溶于水的有机盐类,可被水清洗掉。凡此种种生活小诀窍,经过学生的不断探索,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化学知识、增长见识。
2.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活动,成为知识的引导者
家庭生活中遇到的化学知识往往不是单一的,包含的方面复杂而繁琐,有时甚至是危险的。要想让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的实质,需要家长配合学校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时机,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联系的密切,感知化学学习的开放性。
如,每逢喜庆日子,人们为了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常常燃放烟花爆竹。焰火为何会五颜六色,而气味却十分呛人?学生就这一知识与家长共同进行探究:爆竹成分主要是黑火药(硫黄、木炭粉、硝酸钾或氯酸钾),还有镁粉、铁粉、铝粉、锑粉及无机盐。红色火焰加入了锶盐、绿色火焰加入了钡盐、黄色火焰加入了钠盐,故焰火燃烧呈现五颜六色。烟花爆竹燃烧过程产生CO2、CO、SO2、NO、NO2等气体及金属氧化物的粉尘,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对人的呼吸道及眼睛都有刺激作用,所以人们会感觉呛。有了家长的协助,课题探究安全而全面,使学生尝到学习化学的快乐。因此,引导家长成为学生化学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和组织者非常有必要。
四、挖掘社会生活资源,让化学课资源精彩延伸
社会生活异彩纷呈,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效开发乡镇的化学课程资源,挖掘乡镇化学实验教学的潜力。将化学教学延伸到大自然,合理开发和利用乡镇的化学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广泛收集课外信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将教材外延到社会各个角落,培养学生求知创新意识。
1.走进大自然,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
笔者所在的学校处于乡镇,乡镇中学没有较大经济投入,各种硬件设施相对市区学校较为落后。笔者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本地的乡土资源。自然科学迅猛发展,各个区域都会应用到化学,并逐渐成为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笔者面对乡镇中学实验室的设施及器材、药品的匹配资源缺乏的现实,引导学生转换角度,将视线转移到自然环境和乡镇生活,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爱家乡的情感,从乡镇生活环境中汲取适合的化学资源。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水的组成》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分组采集河水、井水资源、泉水等,对水资源的用途、污染状况进行探究,并提出如何保护自然水,让学生所学化学知识学有所用。广东省岭南地区的土壤一般是酸性红壤,酸性土壤的改良就需要施用草木灰(主要成分是K2CO3)和生石灰,从而探究出农业生产需要根据土壤性质合理施肥。分析环境污染的成因和防治方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
2.运用网络,及时解决学生的化学疑问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资源蔓延到各个区域和行业,深入挖掘网络信息资源,通过多媒体模拟实验操作、模拟化学反应的条件,拓展学生的思路。利用网络的交互性,使师生的交流更及时更开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化学教学服务,在网络资源中吸取教学经验,与同学科教师相互交流;笔者还建立化学学习QQ群,教会学生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师生一对一互动问答,丰富学生生活经验。
五、小结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生活习惯不同,各校的物质条件与教育水平各异,区域文化呈现不同的特点,南北社会发展水平不一,城市与乡镇因自然状况与各地的课程资源状况不同而使得化学的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这就要求化学教师根据当地特色,充分地挖掘当地信息,用好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在更宽更广的领域中领悟化学实质。学生的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有丰富的化学学习资源,生活是个万花筒,五彩缤纷、异彩纷呈,是化学学习之源。将化学课的课内与课外统筹起来,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化学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真正把化学变成为生活和学习的需要,赋予化学学科鲜活的生命力,让化学课更精彩。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