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宁
搭便车效应是指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自己承担,这就是搭便车效应。
在合作学习中,虽然全体小组成员客观上存在着共同的利益,但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却容易形成搭便车的心理预期,个别学生活动时缺乏主动性或干脆袖手旁观,坐享其成;也有的学生从表面上看参与了活动,实际上却不动脑筋,不集中精力,活动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等。产生搭便车效应的原因很多,首先,异质分组客观上使学生的动机、态度和个性有差距;其次,许多学生没有完成合作技巧的培训,对于合作学习评价惯于运用“平均主义”,即只看集体成绩不考虑个人成绩等。
搭便车效应的危害非常大,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更多地强调“合作规则”而忽视小组成员的个人需求,可能会使每个人都希望由别人承担风险,自己坐享其成,这会抑制小组成员为小组的利益而努力的动力,而且搭便车心理可能会削弱整个合作小组的创新能力、凝聚力和积极性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合作小组的规模较小,由于每个小组成员的努力对整个小组都有较大影响,其个人的努力与奖励的不对称性相对较小,会使搭便车效应明显减弱。而且缩小规模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社会惰化现象会削弱,能够取得较高的合作效率和成果。所以在合作学习中建议4~6人为一小组,不要把有些大班简单地分成几个小组。当然,教师还可以做许多事情,比如要营造一种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要明确任务与责任,合理分工;随时观察学情,监控活动过程,指导合作的技巧,调控学习任务,督促学生完成任务;奖励机制上破除“平均主义”等。 (责编 赵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