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玉环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上,我注意到一个女孩,她每次都坐在第一排,用一双渴望的眼睛看着我,可是我看她的时候,她又有些躲闪。好几次想向我说些什么,却欲言又止。我观察到女孩的身体在面对别人时,总是本能地倾斜右边的肩膀,似乎在保护着自己的身体,不敢正面面对别人,和别人说话也是眼睛躲闪。我心里充满了疑问:这个女孩就像惊弓之鸟,是什么让她如此惊恐与担忧?
也许是我关切与疑问的目光,也许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内容触动了她,也许是一个同班男孩的追求让她不知如何是好,女孩递给我一封信。看着信,我不禁潸然泪下。女孩在信中叙述到:
爸爸是一个严重的酗酒者,在她小的时候,爸爸经常喝得醉醺醺,回家后就用脚使劲跺妈妈,而这时女孩只能站在一旁哭泣。后来妈妈生了弟弟,因为躲计划生育去了姥姥家几个月,爸爸竟然带着别的女人回到家里,而且是女孩和她哥哥都在的情况下。这件事情让女孩觉得爸爸非常恶心,特别恨自己的爸爸,想起这件事情,女孩就想吐。后来,爸爸因一次喝酒太多去世,女孩却没有掉一滴泪。在7岁时,女孩被送到姑姑家。在姑姑家,她想妈妈时就哭。一年后,她回到家里,妈妈又给她找了继父。因为继父有乙肝,所以女孩和哥哥、弟弟到奶奶家住了一段时间,然后才回到妈妈家。三个小孩子就这样从这家到那家,折腾来又折腾去,女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
到了青春期,女孩被一个男生追求。可是当男孩子向她表白时,她好像被什么激了一下,突然之间不想吃饭了,见到什么都倒胃口,一直持续了一个星期。后来她就觉得很烦这个男孩子,因为想起男孩子就想起了自己的爸爸。可是男孩子让她做女朋友,她又答应了。女孩就在这种状态中纠结着,想和这个男生谈恋爱,又很烦他,所以她希望老师能够帮帮她。在信中,女孩称呼爸爸是用“他”代替的,似乎不愿意叫爸爸,可是她又在“他”后面用括号注解为爸爸。
看完女孩的信,我的心有些战栗,想起了德国心理学家海灵格在心理治疗中发现的关于酗酒家庭的一些规律:酗酒者的女儿大部分也会找一个酗酒者的男子结婚,即使她找的男子不酗酒,酗酒者的女儿也会把他培养成为酗酒者。因为酗酒者的女儿从小在潜意识里就有一个动力系统,这个潜意识的动力就是她要把爸爸改变过来,改变成一个不喝酒的好爸爸。这个动力系统不仅促使女孩会爱上一个正在酗酒或者有可能酗酒的男性,而且酗酒者家庭的女孩也会吸引一个酗酒男子或者具有酗酒可能的男子走到她身边。而一个酗酒者的儿子大多数也会走上酗酒的路。这就像一个家族命运的“魔咒”。
从这个女孩的成长经历以及她对于男性复杂而纠结的情感,我似乎看到了海灵格说的这个家庭的“魔咒”:女孩的成长经历使得她对男性是排斥的,认为男性只会给家庭带来灾难和暴力。可是在女孩的内心深处又对爸爸有渴望,渴望爸爸可以成为一个正常的爱她、宠她的爸爸,所以内心有一种改变爸爸的力量。这种复杂交织的情感使得女孩对追求自己的男孩子既拒绝又渴望,渴望去改变一个男生,又对这个男生排斥。这种痛苦的情感交织会使得爱上女孩的男生不知所措,即使这个男生原来不酗酒,慢慢也会走上酗酒的道路。
这个女孩的男朋友会是什么样的呢?我很好奇,因为她的男朋友和她是同班,我通过侧面了解了这个男孩的一些情况。在男孩子小的时候,他爸爸爱用暴力教训他,因此男孩子脾气比较暴躁,在宿舍人际关系不是很好。他有一些哥们,经常会出去喝啤酒,酒量很大。了解了男孩的情况后,我似乎看到了这个女孩未来家庭的生活场景:几乎是在重复着她妈妈的生活。想到这里,我有了对这个女孩实施心理干预的想法。
我主动约见了女孩,让她讲述她在信中描述的经历,并要求她在讲的时候说到爸爸时不用“他”,而用爸爸。我希望通过女孩的这种讲述,一方面把女孩内心的压抑表达出来,另一方面使这个女孩去接纳自己的爸爸,哪怕这个爸爸是一个十恶不赦、背叛家庭的酒鬼。让女孩明白爸爸给了她生命,无论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都是她的爸爸。可是这样的要求,女孩就是无法做到,在讲述时女孩还是说“他”。她似乎就说不出“爸爸”这两个字。我后来就让她回想记忆中爸爸的一些好处,女孩似乎回忆了一些点滴的记忆:爸爸在不喝酒回到家里时,还给自己带过糖果。可是女孩还是不能喊爸爸,而且女孩讲述自己经历时好像在说着别人的故事,不带任何情感。我知道这是受伤后的防御,因为伤害太深,女孩的防御就像一堵厚厚的墙。我给女孩讲述了让她这样做的原因,并让她对着镜子叫自己的名字。我希望女孩通过呼唤自己,可以呼唤出自己的父母,能够在潜意识里接纳自己父母原本的样子。女孩按着我的要求做了一会儿,便痛哭流涕,不能自抑。我让她平静了一会儿,并让她在回去以后多回想爸爸的好处。我的心十分沉重:人世间的爱为何伴随着这么多的苦难?我希望这个女孩可以接纳自己的父母,并放下改造爸爸的潜意识动力,走一条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我第二次约见这个女孩,还是让她对着镜子叫自己的名字,一直叫到意识里出现父母的影子为止。女孩按我说的做,哭得还是非常厉害。这种痛哭可以化解她内心对爸爸的怨恨,也可以慢慢打开她内心防御的枷锁。
第三次约见女孩,我再让女孩讲述童年的经历,女孩开始称呼“他”为爸爸,虽然迟疑而小心,有时还会用“他”,但是我知道女孩慢慢地在接纳她爸爸。这是治愈的必经之路。
第四次约见女孩,我告诉女孩关于她改变爸爸的潜意识动力,而且这种潜意识动力又如何主导她的一些行为,她的行为又如何会使她未来的伴侣走上和她爸爸一样的酗酒之路。我希望她可以摆脱自己家庭的“魔咒”,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我还希望她可以阅读一些心理学的书籍,通过自己不断觉察,从而健康地成长。
四次的约见结束了,我带她的课程也接近尾声,女孩的症状明显有了改观,但愿她可以摆脱家庭曾带来的“魔咒”。
教师反思:
你说那个“他”总是醉醺醺地踢打着你的妈妈,甚至带着你不认识的女人污染着你纯净的眼神。因此你不愿意叫“他”一声爸爸,甚至是充满恨意地、冷漠而快意地看着他死去。于是你的成长充满了对男性的排斥,青春的年华里对爱的渴望也变成了折磨你的魔鬼。我亲爱的女孩,你畏惧的眼神、怯懦的神情让我为人间的苦难与人性的丑恶而心疼不已。
年轻的朋友们,你们知道吗?这个世界上爱有很多种,有美丽的,也有扭曲的;有幸福的,也有痛苦的;有欣然的,也有无奈的。如果是扭曲的、痛苦的、无奈的爱孕育了你,如果恨充满了你的人生,你愿意把这种恨传递给无辜的下一代吗?
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把手贴在胸口对自己说:我决定宽恕你们,让你们自由,也让我自由!
(责编 赵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