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2013-04-29 00:44:03黄新业张悦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平均数方差创设

黄新业 张悦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在理解基础上掌握和记忆知识,还要掌握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上述理念的最好诠释,它能发挥教师引导作用,使学生的思维走上正确的轨道,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核心.

一、关于探究式课堂教学

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把教学设计为可引起学生探究的若干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独立思考或分组讨论,逐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新的认识.探究式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并在实践中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境在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它就是一种当接触到的内容与原有认识水平不一致时,产生的对问题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探究式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求学生探究的问题既有准确性,更需要创造性.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教学实践中要采取有效的激趣手段,把枯燥知识转化为趣味性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起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三、探究式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必须具备如下三要素:新的未知的事物(目的);思维动机(如何达到),即对未知事物的需要;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学生的可能性,包括学生创造能力和学生已达到的知识水平(能觉察到问题).笔者从多年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出发,认为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具备如下特点.

1.启发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要求不能过低或过高,要使其“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例如,初中数学在引入分解因式的概念时,定义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学生初次接触,教师可以采用“设疑式导入”,依次提问如下:

(1)由3x(x-1)得到3x2-3x种变形是什么运算?

(2)由3x2-3x得到3x(x-1)的变形与(1)有什么不同?

(3)像ma+mb+mc=m(a+b)+mc这样的变形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了吗?

(4)只有什么样的变形才是分解因式?

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启发式的问题情境之中,在内在的驱动力下,就会积极思考、探索,最终获得知识.

2.适度性与层次性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按照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顺序,尽可能设计一组有层次的问题,考虑好衔接和过渡,用铺垫、设台阶等方式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过易或过难的问题,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例如,在讲解“方差”这一知识点时,笔者考虑到方差定义: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极具复杂性;而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准确地理解方差的含义,直接照本宣科,难度很大,故而提问:

(1)结合语文科分析句子的方法,把句子进行压缩,得到什么?

(方差是平均数)

(2)方差是什么的平均数?(是平方的平均数)

(3)是什么样的平方?(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

(4)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计算以下题目.(题略)

实践证明,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既考虑到了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又考虑了层次性,问题不是很难,但学生却觉得很有趣味,很想参与到这个“语文数学题”(学生语)中来,学生对方差的理解加深,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了问题的整体效益.

在另一课堂中,在探讨方差的定义与计算方法后,笔者提出:在数据很多或很大时,如何使方差的计算简化?结果因这个问题铺垫较少,难度较大,几乎没有学生能回答,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由此可见,问题的适度性和层次性非常重要.

3.和谐共振性

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问题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发现、提出、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只有不断地发现、提出、探索、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学习积极性就越高.师生之间的思维关系是互动的可操作体,教师要通过学生所提的问题及时评估学生的思维态势,进一步和学生交流与讨论,使师生的思维相互碰撞、启发,最终产生和谐的共振.

(责任编辑黄桂坚)

猜你喜欢
平均数方差创设
加权平均数的应用
方差怎么算
概率与统计(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20
计算方差用哪个公式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方差生活秀
说说加权平均数
平均数应用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