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与“主体解放”

2013-04-29 01:34:49王坤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主体过程方法

王坤

【摘 要】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式离不开学生主体的解放。教师是促使学生实现主体解放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不仅首先要完成自己的主体解放,同时也要掌握解放的技术,实现对学生的主体解放。

【关键词】教学改革 主体解放

一、成功的教学改革离不开“主体解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学习内容是教学的客体,师生双方要相互协作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师生双方又互为认识的客体,教师只有很好地认识学生才能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学生也只有深刻地理解教师才会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传统教育观念中,师生都被置于客体的位置,工具价值和手段色彩突出。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师生都存在“主体解放”的必要。教师只有成为真正的“主体”才会体会到作为教师的职业尊严,学生只有成为真正的主体才会感受到学习的欢乐。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地位问题一直是教学改革的焦点,可以说教学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与能否处理好学生在教学中的位置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

澳大利亚著名教育史研究专家康纳尔指出,教育过程将再定向——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教学工作转向旨在培养涉及面更广的人类行为,诸如质疑和探究,主体性活动,与生活世界相联系,以及学生在广泛范围内成长的可能性等。而要实现这种变化,必须以学生能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为基础。无数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越高,主动性越强,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就越好。南京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泰兴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还有其他很多学校的成功的教学改革无不都是这样的例子。而一些学校或一些教师的教学改革之所以失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经验的不断形成和创造。而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一个与纯粹自然环境相接触的过程,更是一个主动参与社会的过程。

没有主体的积极主动的社会参与,就很难完成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学生个体的发展必须靠他自己主动参与到社会中来才能实现,任何人都无法包办代替,这就是成长的不可替代性。同样,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想从他自己身上体现出来,也必须经过学生主体的主动内化来实现。这就是成功的教学改革离不开主体解放的原因。

对于社会参与,杜威认为有两种基本的形式:外部动作的参与和内部思维的参与,二者之间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外部动作的参与是手段,内部思维的参与是目的,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完成社会参与。光有外部动作只能是肤浅的肌肉训练,真正的社会参与必然是思想的参与、灵魂的参与,也只有触及灵魂的参与才是深层次的社会参与、主体性的社会参与、持久性的社会参与。在教学上,那就是表现为教师要能够真正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欲望,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和梦想。而一旦实现了这样的目标,学生的学习主体就能得以解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在很多教师已经基本形成共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历史的惯性和教师本身的教育素养的不够,以及教师还缺乏应对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技巧和方法,尤其是心理学知识的自觉应用欠缺,而出现教师难以了解学生、忽视对学生情感培养等问题。因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许多教师还存在着“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的疑问和“让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的困扰。因此,学生“主体解放”的问题依然值得关注。

二、教学改革中的“主体解放”

在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潮流中,笔者也有过一些对学生“主体解放”的做法和思考。

1.学生“主体解放”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相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是对的,当然也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放弃作为教师的职责,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对学生的学习不管不问,毕竟学生的“主体解放”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的努力才能实现。由于我们的学生从小接受的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不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掌握,使得学生到了中学阶段,已经养成了依赖教师学习的习惯。学生自觉学习的愿望不强烈、不主动,更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会自学,不会提问,成为了“知识的容器”,或者形成固化的思维模式,不会反思,不敢质疑。如果这时一下子把学习权放给学生,有的学生就会表现得手足无措。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冻”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解冻”可以先从学习方法的指导入手,包括预习的方法,收集、查找资料的方法,整理笔记的方法,发现问题的方法,等等。这就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对学习方法有一个全面的扎实的了解。之所以很多教师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非不为也,实不能也”,方法和方法论也是当前教师知识和技能中比较欠缺的部分,因为教师本身在专业技能学习中也很少接受过学习方法的训练,这也是当前我们师范教育存在的缺陷之一,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主动地加强对学习方法的学习。由于“解冻”的初期重点在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所以课堂的教学容量可以小一些,等学生熟练掌握学习方法之后,教学的容量和速度自然会增多和加快。方法掌握以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更加宽广的知识海洋和探索未知的知识领域。学生由于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和眼界、视野相对狭窄,会直接影响到掌握教材内容的深度、速度和广度。如果学生不能通过方法的掌握获得令其满意、兴奋的结果,他们会对纯粹的掌握学习方法的学习失去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一些学生习惯于教师讲、并不希望自己被“解放”,他们不愿意掌握学习的方法,安于做一个“知识的容器”,加上目前考试中较少直接涉及学习方法的考查,所以不少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有一种排斥的情绪,需要教师很好地加以引导。

2.要解放学生,教师要先解放自己。在学生的“主体解放”过程中,发生变化最大的是学生,而受冲击最大、需要调整改变的应是教师。教师既可以成为学生主体解放的助推器,也可以成为学生主体解放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要完成学生主体的解放,教师的角色和地位要先发生革命性的改变,要首先完成自身的解放。

教师要解放自己,既需要外部的环境支持,更需要自身的努力,尤其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教师职业的性质。马克思在谈到青年人进行职业选择时曾经说过:“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我们从事这种职业时,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进行创造。”叶澜先生认为:“教师是教育事业和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这项工作所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充满生命活力的青少年。教师若把‘人格的培养,而不是把‘知识的传递看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他的工作就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能力发出挑战,成为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的不息动力,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成功的欢乐,自己的生命和才智也在事业奉献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只有用创造的态度去对待工作,才能懂得工作的意义和享受工作的快乐,才能使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令人羡慕和富有内在尊严的职业,成为充满智慧和人性光辉的职业。

在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导”的角色不但不会淡化,反而会得到强化。学生的“学”必须在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教师在预习指导、教学评价、教学的组织和设计方面依然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留声机”“传声筒”等工具性价值逐渐消退,创造、设计、导演等作为教师的一种专业性、职业性的价值日益凸显出来。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不仅是教师的教育理念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教学行为、教学设计也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种教学模式解放的不仅是学生,而且也是教师自己,它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从普通职业向专业职业的进化。

3.教师要掌握解放学生的技术。主体的解放不能仅靠热情,目标确定下来之后,道路的选择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解放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技术。

首先要掌握能确定教学目标的技术。教学目标起着导向、调控和评价的作用,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在它的统领下实现的。教师不应该忽视教学目标设计的技术,这一点在现实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教师直接把教参上的教学目标抄下来而自己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有的教师上课时头脑中根本没有教学目标的概念,“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有的教师只从教师的角度思考教学目标而置学生的学情于不顾;等等。

规范的课堂教学目标一般包括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这都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的,都是要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教学目标也可以理解为:教师通过教学活动能让学生发生哪些变化,变化的条件是什么,如何判断学生发生了这些变化,等等。这次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培养目标,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可是现在很多教师仍然还是只盯住知识与技能,认为知识和技能是基础,必须首先抓。而知识和技能也是外显的东西,容易抓也容易见成果,尤其是通过大量的记诵,可以很快培养出“满腹经纶”的学生。还有的教师认为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掌握方法,生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于教师过分地关注知识与技能,追求功利性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采取一味灌输的教学方式,造成学生学习过程的不全面,只是突出记忆能力的培养,而感知力、想象力、思维力却在萎缩,学习过程不完整,只突出了理性认识,隔离了学生与多彩世界的联系,把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给削弱了。这样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没有达到,而且使很多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因此,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首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突破,继而过程和方法跟上,最后体现在知识和技能上,这也不能不算是一条教学成功的捷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人的影响是持久的,一旦形成,较难改变。过程和方法是保障,学生的兴奋点需要有寄托物、附着物,他们需要从具体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愉悦。知识和技能是成果,这是外显的东西,也是当前社会衡量评价一种教学模式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三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谁做到了,谁就会成功。

解放学生主体的技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需要教师掌握的“微技术”,这些都需要教师深入思考、观察和了解学生并不断积累经验才能获得。

教学改革并不神秘,每个教师都可以做,也应该在自己的教学中大胆尝试和探索。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提出学生的“六大解放”要求:“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教师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一个心态问题。教师职业是一种“晚熟”品种,这种“晚熟”表现在教学改革上就是不要有急躁情绪,那种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心态要不得,盲目照搬照抄要不得,盲目排斥他人的成功经验也要不得,我们要学会借鉴别人的长处。

一种教学模式的优劣不在于教学模式本身,而在于使用这种模式的人是否能因时、因地、因对象不同而灵活使用,是否能吸收其中的合理因子,结合自身的具体特点,加以创造性地吸收。从这层意义上来讲,教师的素养是教育发展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

【参考文献】

[1](澳)W.F.康纳尔.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M].孟湘砥等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16-36.

[2](美)梅休.杜威学校[M].王承绪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408.

[3](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81.

[4]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C].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34.

[5]裴娣娜.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J].学科教育,2000(1).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猜你喜欢
主体过程方法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可能是方法不对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用对方法才能瘦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02:42:52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3:54:58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47:34
捕鱼
圆满的过程
商业评论(2014年11期)2015-02-28 04: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