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琴
材料作文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热点题型。但是虽然写了好几年,分析每年考生的考卷,就会发现考生在写作中总是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本文结合“生命的歌唱”这则作文材料,来进行分析。
【材料展示】一天,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弗里茨·克莱斯勒在一家乐器店偶然看到一把绝色的小提琴。他一见倾心,无奈钱不够。等他从家里拿了钱再赶回乐器店的时候,那把小提琴已被一位收藏家买走了。克莱斯勒心有不甘,辗转找到了买家的住所,想要说服他把小提琴转卖给自己。可那位收藏家说:“这是我最喜欢的藏品,不想拱手让人。”克莱斯勒于是向主人提出了一个请求:“在把它的生命交付给寂寞之前,能否让我用它最后拉一支曲子?”他的要求得到了主人的许可。当哀怨的琴声如诉如泣地从琴弦上倾泻而出的时候,收藏家被这动人的琴声震住了,他激动地说:“这把琴应该属于你,我没有权力把它据为己有。只有你才能赋予它生命,才能让世人听见它灵魂的歌唱。”
【材料分析】我们用三种方法来分析材料。首先用由果推因法。这则材料是叙事性材料。事件的结果是收藏家把钟爱的小提琴拱手相让。其原因从外因上说,是演奏家高超的演奏,所以文章可以立意为:用高超的实力征服别人。从内因上说,是他对小提琴的无私的爱,可以立意为:爱,不是狭隘的占有,而是以宽阔的胸怀,给所爱的人或物以展现魅力的最佳舞台。
再用寻找关键句法。材料有没有关键性的句子?有,就是最后收藏家的话——“只有你才能赋予它生命,才能让世人听见它灵魂的歌唱”。它可以给我们启发:物遇知音方得其妙。遇到懂你的人,人方可尽其才,物方可尽其用。否则,再大的价值也只能被埋没,郁郁终生,抱守寂寞。
再用分角度法。材料里共提到三个人或物,演奏家、收藏家、小提琴,我们可以分别从这几个角度立意,得出的立意应该和上两段的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这样,我们共得到了三个最佳立意。考生可以根据自己拥有论据的情况,选择一个适合的立意来写。
【误区诊治】
失误一:立意偏差
1.不能把握材料的关键意思,立意偏离题意。
有考生立意为“执著——人生的风景线”。我们分析这个立意的产生,应当是考生认为弗里茨·克莱斯勒是因为执著才得到了小提琴。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他演奏的水平不高,他能得到吗?执著当然是一个因素,但是是次要因素,关键还在于弗里茨·克莱斯勒高超的演奏技术。所以“执著——人生的风景线”这个立意未能把握材料的关键意思,属于偏离题意。
2.没有读懂材料,窜改材料,从而立意错误。
有考生立意为“山重水复已无路,何妨另辟蹊径”。这个立意的产生,应当是考生认为弗里茨·克莱斯勒最后演奏曲子的行为,是为了得到小提琴而采用的策略。可是,材料里有这个意思吗?有类似“弗里茨·克莱斯勒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之类的句子吗?所以,立意为“山重水复已无路,何妨另辟蹊径”,是没有读懂材料,是窜改材料,从而使立意出现错误。立意是从材料里出来的,不是从材料里出来的立意不是正确的立意。
同样,有考生写道:“一把小提琴,如果被束之高阁,人们能欣赏到的只是它的外表,但是,如果它放下高贵的身段,躺在音乐家的肩膀上,人们便能听到它内心灵魂的乐章。面对纷纷扰扰的世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选择。”这里,“放下高贵的身段”,是材料里没有的,在材料里,小提琴是被动的,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的。所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选择”的立意也是站不住脚的。
3.推出的立意表达不精准。
一个考生这样写道:
小提琴被收藏家买走,意味着它即将与寂寞相伴。在此之际,克莱斯勒请求拉最后一支曲子,那动人的琴声顿时将收藏家感动,他激动地说这琴应属于克莱斯勒。这充分说明了适合能将价值发挥到极致。
考生对材料的引述是简洁的,可是最后一句“适合能将价值发挥到极致”的立意却实在是令人费解。谁适合?适合什么?谁的价值?必须表述清晰。应该是“适合的环境才能将一个人的价值发挥到极致”。不清晰、不到位的立意意味着考生思维的混乱,必然影响到论据的正确选择,可能导致行文的偏离题意。
还比如,一个考生这样写道:
小提琴拉出动人的琴声,是因为克莱斯勒发现了它的绝美,赋予了它生命,使世人听见了它灵魂的歌唱。因此说,环境改变人生。
考生从材料里得出“环境改变人生”这个观点不是不对,但是它太大了,太宽泛了。这样的立意就是不精准的。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治疗措施:
1.读懂文本。对命题材料要反复阅读,充分理解。要整体把握,抓住关键。
2.从材料里生发立意,立意表达要到位、清晰、准确。
失误二:开头不好
1.引材啰唆,复述整个故事。
[示例]一天,一位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倾心一把绝色的小提琴,无奈钱不够就回家去取,谁知回来时小提琴已被一位收藏家买走。于是他就去找收藏家商量,最初商量不成,演奏家决定用这把小提琴演奏一曲,又谁知这一曲竟感动了收藏家,收藏家决定将它放生,让世人听见它灵魂的歌唱。只有放生,才能更好地显现价值。
文章的题目是“放生”,观点是“只有放生,才能更好地显现价值”。这个立意是从材料的后半部分生发的。所以小提琴演奏家倾心、取钱、商量等文字均与立意无关,就不应该赘述了。议论文常用的开头方法是引材开篇、提出观点,所以考生应该注意,从哪个角度出观点就从哪个角度复述材料,因为开头还是简洁的好。
2.材料与立意之间缺乏过渡。
[示例]一位收藏家被著名小提琴家弗里茨·克莱斯勒的演奏征服,把收藏的小提琴送给了他,从而达到了物尽其用的目的,人也应在合适的位置发挥自己。
在这里,最后一句立意“人也应在合适的位置发挥自己”与前边的句子衔接不畅,让人读完感觉很不顺。前边说的是物,下边怎么马上就说到了人呢?缺一个过渡的语句。不妨在中间添上一句:物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呢?
3.语言表达能力低。
[示例]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广告,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所以只有好人和好物完美的结合才是真的好。
这个开头有两个问题。一是强加因果,由“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推不出“只有好人和好物完美的结合才是真的好”;二是词汇贫乏,“好人和好物”、“真的好”这些用词真是太笨拙了。不妨表达为:优秀的人和适宜的环境的完美结合才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造成这种问题说明考生缺乏语言的积累,也说明考生在写作时缺乏精益求精的自觉,不够耐心和认真。众所周知,开头是考生留给阅卷者的第一印象,开头是尤其应该写漂亮的。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治疗措施:
1.从哪个角度出立意,就从哪个角度复述材料。
2.在观点与材料之间添加过渡词语或句子。如:“同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因此”,“物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呢”……
3.加强语言积累,认真锤炼开头。
优秀开头示例:
(从小提琴的角度)一把绝色的小提琴,放在收藏家手里,就是交付给了寂寞;放在演奏家手里,才被赋予了生命,让世人听见它灵魂的歌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埋没人才,要给英雄以用武之地。
(从演奏家的角度)收藏家为什么把钟爱的小提琴拱手相让?因为他被演奏家的琴艺所征服。所以,人生在世,要想实现自己的目标,一定要用实力说话,用实力征服别人。
(从收藏家的角度)为什么,收藏家钟爱着小提琴,却把它让给了演奏家?因为他懂得,真正的爱,不是狭隘的占有,而是以宽阔的胸怀,给自己深爱的人或物找到能施展其才华、释放其价值的舞台。
失误三:论据与命题材料不一致
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里都有这样一句,“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所以写作时我们应该追求所选择的论据和原材料出立意的方面相类似。但为数不少的考生却忽视了这一点,导致文章立意正确但主要内容却不符合题意。示例:
立意:爱,不是狭隘的占有,而是放手。
原材料出立意的方面:收藏家没有把小提琴收藏起来,而是给了演奏家,让它在懂它的人手里焕发生命的光彩。
论据段:华人首富李嘉诚的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大学毕业后,想在父亲的公司干一番事业。李嘉诚却说:“我的公司不需要你们,你们自己去打江山!”兄弟俩去了加拿大,李泽钜开设了房地产开发公司,李泽楷成了一家投资银行的合伙人。李嘉诚常打电话询问兄弟俩有什么困难。兄弟俩总是说:“谢谢爸爸的关心。困难是有的,但我们可以自己解决。”兄弟俩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后来成了加拿大商界出类拔萃的人物……
李嘉诚的论据其内涵是父亲培养儿子的自立自强能力。这个论据根本不能证明“爱,不是狭隘的占有,而是放手”的观点。或者它只能体现立意里的“放手”,但是这个“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闯天下)和立意里的“放手”(让所爱的人或物在适合它的最佳环境里发展)含义却极不相同。如果考生注意选择论据时和命题材料出立意的地方相类,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了。
下面的论据就是正确的:
观点:爱,不是狭隘的占有,而是放手。
论据:著名农学家袁隆平特别注意人才的培养,有好几名学生毕业后都被他推荐到国外留学,后来留在美国工作。有人说:“你培养的人才都飞了,可是白费心血了。”但是袁隆平不这么看,他说:“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都窝到我的手下,受着我的思想束缚,怎么能超过我呢?”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治疗措施:
所选择的论据要和原材料出立意的方面相类似。当然,可以是正面论据,也可以是反面论据。
【结语】以上概括了考场材料作文写作中常见的三个问题:立意偏差,开头不好,论据与命题材料不一致。应当说,这都不是难以克服的问题,只要考生认真理解,认真思考,慎重一些,这些问题就可迎刃而解,考生就可以写出一篇切合题意、论据充实的理想作文。
[附]“生命的歌唱”范文示例
惜 物
张 嫣
伯牙子期结缘高山流水,角哀伯桃脱衣共粮,管鲍之交,桃园之义,真可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若人中无知己,亦可求于物,若真心惜物,真正懂得物的脾性与特点,用对待君子的礼节去尊重它,寄情怀于物,则物也会寄情怀于人,人物终为知己。如果没有理解与尊重,只有溺爱与亵玩,即使终身相伴,也不过是各自冷暖,人与物也不会成为知音。
濂溪以莲为知己,懂得莲的“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赞叹,没有一点谄媚阿谀;这尊重,岂有半点的亲昵奉承。只有心的相通,情的深厚,那一份深深的懂得,分明是将莲视为了知己。若是有人把莲采下,放入玉雕金镶的花瓶,围有青丝幔帐,或玩弄于手掌,缺失了这份懂得,这份心的相映相知,再深的怜爱,亦不过是千般折磨,万般蹂躏。最后留下的,也只能是人的寂寞难遣,花的玉残香消。
渊明与菊,同样是文人与花的经典绝配。秋菊有佳色,渊明有高致。这位“满手把菊”的诗人,在东篱晚香中,吟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佳句。菊或许等待了千年,等到了一颗朴实的心,它让渊明把自己酿成诗,又把诗酿成了酒,酒的香醇与渊明的诗情融在一起,千古不散,芬芳了彼此,也芬芳了古中华的文化,真可谓“自有渊明方有菊”。
又如右军与鹅。“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潇洒出风尘”的右军不仅写出了两卷《道德经》换取了道士的一群鹅,还从鹅的姿态中悟出了书法的奥妙所在。执笔食指如鹅头昂扬微曲,运笔如鹅掌拨水。字迹雄厚飘逸,刚中带柔。也难怪包世臣作诗叹道:“悟入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力齐难。”
回味着人与物相知的故事,我不禁要问,为什么在渺茫的天地与博大的自然面前,人与物都是孤独渺小的个体。当又一个夜晚,这种孤寂之情在月的清辉之下油然生起时,忽然心弦一震,彼此感知到了对方,他们的心中各有一面镜子,可以照见对方的肝胆赤诚;他们的心中各有一张丝桐,可以奏出和谐的高山流水,这孤寂的感觉终于可以得到一丝慰藉,虽然天地苍茫,宇宙无穷,然而有人知我,我复何求?
[点评]本文亮点有二:一是立意独具匠心。文章从小提琴的角度立意,却不像大多数考生写人遇知音,而是写物遇知音,写天人相合,可谓独辟蹊径,以新颖胜。二是文化底蕴丰厚,语言典雅清丽。全文用了大量的古人“惜物”的故事,多处引用古典诗文,行文文采飞扬,显示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