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丽
〔关键词〕 数学教学;多媒体教学;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5—0059—01
一、处理好多媒体与板书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板书都具有益智增趣的功能。板书能充分协调师生互动,使小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启迪保持一致,能深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使一节课的知识体系更加条理化、系统化。但是,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丢弃了粉笔和黑板,使精美的文字板书被机械的屏幕画面替代,且板书的内容在屏幕上一晃而过,学生头脑中无深刻印象,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的。板书是教师配合讲授和练习的需要,既包括备课过程中设计好的相对固定的部分,又包括上课过程中针对具体问题、具体情况临时书写的部分。教师板书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渐进的过程。演示课件的板书内容是备课过程中设计好的相对固定部分,且往往是一行一行的出现,思维上的跳跃较大。而现场即时性板书则更能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对学生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例如,一些数学符号的书写、图形图像的画法等一些基本技能的示范就不宜使用多媒体代替,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适当运用多媒体与板书,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达到和谐统一,追求最佳效果。
二、处理好多媒体课件与教材的关系
教师应正确处理好教材与课件的关系,根据教学内容来决定如何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用在什么地方,达到什么目的。只有这样,多媒体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与教学内容保持一致。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上,教师一方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另一方面在形式上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判断“半径2厘米的圆的周长和面积相等”的对错,可利用计算机画出这样的圆,然后再用不同的颜色对周长和面积进行区分,再让它们分别反复闪烁几次,激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只有把充实的教学内容与完善的外在表现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传授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个性化学习的目的。科学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重视如何教,更重视学生如何学。在课件设计过程中,要努力发挥多媒体反馈及时、准确的特点,使课件具有跟踪学生学习情况的能力,以便获得有效的反馈信息,从而正确地调整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上的优势。
三、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变辅教为辅学。教师应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应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教师的思维方式。所以,编制课件必须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水平,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出发,做到内容表达清楚准确,难易适当,趣味性强。如,在讲解《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时,就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可以在课堂的最后出示16个苹果,要求学生取出所有苹果的1/2,学生踊跃举手,可以多让一些学生上台在电脑上操作。再要求取出剩下苹果的1/2。经过比较,学生发现,虽然都是取出1/2,但是取出的个数不同,难点就解决了。因为这个操作是学生自己动手的,学生很容易形成单位“1”这个概念。多媒体辅助教学燃起了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使那些平时不爱学习的小学生,也喜欢上了数学。这样把教学和多媒体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教学现代化。
四、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方面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课件,另一方面,在表现形式上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只为多媒体而用多媒体,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的形式上,结果只是课堂上热热闹闹,而实效则平平。多媒体课件需要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但不能单纯地为艺术而艺术,仅仅停留于表面。例如,在教授“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我们可以把许多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通过计算机展示给学生,比如服装、剪纸等等,融教学与欣赏于一体,不仅让学生更加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拓宽学生的思路,还可以促进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了解、热爱。在课堂教学中引进自己编制的课件,用生动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效果,能把学生带进一个五彩的世界,创造出一种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只有充实的内容与完美的形式有机结合,才能真正传授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