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花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初中;高中;
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5—0036—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家有了一种共识:教材是最核心的课程资源。一套新的教材代表着一种新理念和实践方法,它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应站在编者的角度钻研教材,努力理解和领会编者的设计理念及教学思想,并将这种理念和教学思想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尤其是在高一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为了能紧跟新课改的步伐,教师必须分析清楚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抓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工作,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模式,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新知。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现行新课程的特点,就如何搞好初高中教学衔接工作,谈一谈具体的做法。
一、立足于新课标和新教材,重視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行分层教学
为了有效地组织教学,在尊重学生实际、尊重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可以有机地将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变“线性呈现”为“螺旋上升”,变“学术形态”为“教育形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对知识的领悟逐步深化。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函数、映射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重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采取“降低起点、小步子、多练习、分层次,提高落点”的方法,将教学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然后逐个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拓展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进行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二、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
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伸和提高,所以在高一的教学中,若能深入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正确处理好新、旧知识的串连和沟通,便能顺利地开展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使学生较快地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教学中,若能帮助学生先复习初中旧知识,恰当地进行铺垫,便能分散教学难点,减缓坡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教师可以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淆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三、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
应试教育使数学教学与美好的初衷越来越远:重结果、轻过程,重模仿、轻探索,导致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他们越来越对数学不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并通过自主探索获得知识。比如,在新课的引入上,可以精心构思,设计新颖有趣、难易适度、来自学生生活的问题。这样,上课伊始,便能把学生深深吸引,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且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实践证明,适时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揭示新知识的提出过程、例题解法的探求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
四、培养学生自我反思、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高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上课听讲是不够的,还需要课后认真总结归纳。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为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反思解题思路和步骤,反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尤其是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蕴涵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还要启发和引导学生使用类比、推广、特殊化等常用的逻辑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与推理,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由此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