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明刚 张驰
2012年的上市银行年报已经陆续出炉。从这些年报中,我们高兴地看到银行业又取得了不错的业绩。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写作时,华夏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和北京银行的年报还未公布,故本文的分析没有包括这些银行。本文拟从贷款、存款、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以及国际业务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贷款规模和结构
近年来国内国际的经济金融形势比较复杂严峻,我国实体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下滑,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的政策。各家银行根据政策导向和宏观经济形式的变化,均较大幅度地增加了贷款投放规模,并注重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合理确定信贷布局、投向和节奏,继续保持重点业务快速、均衡发展,以有力支持实体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2012年中国工商银行(88036亿元)、建设银行(73098亿元)和中国银行(67100亿元)是贷款规模最大的三家银行。除平安银行外,全国性中小型银行贷款和垫款总额都在10000亿元以上,其中以招商银行(19044亿元)、中信银行(16629亿元)和浦发银行(15445亿元)的贷款规模最大。
2012年度全国性中小型银行较2010年水平普遍提高了30%以上,其中兴业银行贷款额与2010年相比提高了43.87%,与2011年相比提高了25.01%,为上市银行间最高。大型银行增速低于中小型银行,其中中国银行贷款额与2010年相比提高21.17%,与2011年相比提高8.17%,为上市银行间最低(如图1所示)。
从贷款的业务类型划分来看,多数银行公司贷款和个人贷款的比例约为7∶3,但少数银行的业务结构较大程度的偏离了该比值,主要原因是银行自身的市场定位与资源优势。以中信银行和招商银行这两家贷款业务类型特点最鲜明的银行做对比:中信银行是以对公起家的,而招商银行则是零售业务起家的。中信银行主要面向中型公司,这类公司往往急需银行贷款的注入以维持运营,而对私业务的重点是较高端的客户,而此类客户的贷款需求往往并不高,特别是在房地产市场被打压、不适合投资的背景下,其贷款需求更加萎缩,因此中信银行公司贷款比例较高而零售贷款比例较低;招商银行则正好相反,其对公贷款竞争力不强,但零售贷款业务在业内具有很大优势,因此招商银行公司贷款比例较低而零售贷款比例较高。
各上市银行的公司贷款比例约在60%至80%之间,个人贷款比例约在20%至35%之间,贴现比例在5%以下。交通银行的公司贷款比例最高,达到79.59%。公司贷款比例超过75%的银行还包括浦发银行(76.41%)和中信银行(75.37%),公司贷款比例最低的是招商银行(60.53%)。从2010年至2012年,各家银行公司贷款比例基本保持稳定,只有民生银行和光大银行的公司贷款比例下降超过5%,分别从2010年的73.60%、73.35%降至2012年的66.37%、68.32%。个人贷款比例较高的银行主要是一些经营个人业务较有特色的银行,如信用卡业务较为发达的招商银行(36.06%)和着重开发小微企业及个人经营贷款的民生银行(33.63%);个人贷款比例最低的银行是浦发银行(20.02%)。
小微企业贷款高速增长
小微企业在推动经济增长和解决就业问题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小微企业资金少、抗风险能力比较差,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恶化,使小企业经营困难、偿债能力下降。在民营中小企业分布集中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出现了小企业大批倒闭的现象。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的政策,鼓励银行向小企业发放贷款,加大对小企业金融的支持力度,以此保证我国实体经济的稳定。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增长不得低于全部贷款增长。
近年来各家银行对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贷款额度逐年上升。因为银行对小企业业务的平均运营成本和违约风险相对较高,因此很难对小微企业发放批量贷款。为了实现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各家银行进行了很多产品和业务的创新,以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如中国银行的“中银信贷工厂”加强对地方行业及特色产业集群小企业客户研究,为涉农、高科技、文化创意等小企业量身定制专属产品和增值服务,创新推出“中关村模式”,通过“投保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为科技型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农业银行在巩固“简式贷”、“智动贷”、“厂房贷”等传统优势产品的基础上,推出“票据置换”、“在线申请”等新的业务品种,支持中小企业通过发行集合票据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中国民生银行除了传统的“商贷通”等业务品种外,还特别在小微客户组织方式上进行了创新和突破,成立了中国民生银行小微企业城市商业合作社,搭建了全国性的小微企业交流、共享和协作的平台。小微企业贷款中,各行产品和业务创新的核心就是将流程批量化、标准化,降低银行对小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小企业融资效率。
2012年各行小微企业贷款额均有增长。工商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达18400.76亿元,中小(微)企业新增贷款占公司贷款增量的89%,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公司贷款余额的72%;中国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规模为8225.20亿元,比2011年末增长10.44%,比2012年内地公司贷款总额增幅高达31.28%。全国性中小型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规模不可忽视,如民生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3169.51亿元,占全行贷款的比重达到22.89%,小微企业客户数达到99.23万户;中信银行授信总余额3528.78亿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增加426.26亿元人民币,增幅为13.74%;贷款余额2122.18亿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增加437.63亿元人民币,增幅25.98%。
2012年各家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普遍高于贷款总额增速,且小微企业贷款占贷款总额比例高于2011年,这充分表明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蓬勃发展。其中民生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比总的贷款业务增速高达20%以上,农业银行、中信银行和招商银行高达10%以上(如表1所示)。
房地产贷款稳中有降
由于预期我国房地产行业过热而可能造成风险的增加,并且国家屡次实施调控政策,因此各家银行的房地产贷款规模基本维持不变或有小幅缩减。2012年各家银行中,兴业银行房地产贷款增长速度高于20%,只有交通银行和民生银行房地产贷款增长速度高于10%。招商银行和农业银行贷款规模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下降了9.63%和7.49%(如图2所示)。
个人贷款:住房按揭贷款增速放缓,信用卡透支业务增长
2012年各家银行个人贷款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各家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规模依然很大,但增长速度已经有所放缓;二是信用卡透支业务飞速增长。
各家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普遍占个人贷款额的50%以上,但近年来该业务的增长速度已经放缓至20%以下。除工商银行和光大银行外,其他银行2012年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均低于2011年水平。平安银行2012年个人住房贷款额低于2011年,民生银行和兴业银行已连续两年负增长(如图3所示)。
近年来各家银行信用卡透支业务发展迅猛。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信用卡透支规模最大,分别为2448.92亿元和1779.36亿元。与2011年相比,光大银行信用卡透支额提高了174.64%,为全行业最高;大型银行中建设银行增长最快,与2011年相比提高了82.40%。2010年至2012年三年中,大型银行中农业银行增长最快,其信用卡透支额比2010年提高了294.34%,而增长最慢的中国银行与2010年相比也提高了164.44%。中小型银行增长速度更快,与2010年相比,光大银行和民生银行信用卡透支额增长率分别达到435.47%和303.51%。之所以这种业务受到青睐,是因为以信用卡透支可以收取更高的利息收入,而回避了贷款业务利率上浮最高为基准利率四倍的限制。
存款规模与结构
尽管中央银行在2012年下调了利率,但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持续低迷,资金回流银行系统的意愿增强,加之银行通过将理财产品到期日设置在月末和季末使理财资金月末回流银行表内,因此银行存款规模较2011年有小幅上升。
从各家银行吸收存款的绝对额来看,大型银行中,工商银行吸收存款规模最大,达到136429.10亿元;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吸收存款规模大致相当,约为11万亿元;交通银行规模较小,仅为37284.12亿元。中小型银行中,招商银行吸收存款规模最大,达到25324.44亿元;中信银行和浦发银行存款额也在2万亿元以上,光大银行和平安银行规模较小。
从各家银行吸收存款的增长速度来看,大型银行增长相对较慢而中小型银行增长较快。同2010年水平相比,大型银行存款额增长率都在25%以下(交通银行除外);而中小型银行增长率都在30%以上,特别是兴业银行存款增长率达到60.07%。同2011年水平相比,中小型银行存款增长率大于14%,其中增长最快的兴业银行达到34.79%;大型银行存款增长率也都大于11%。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银行在2010年至2012年间的吸收存款规模几乎没有变化。
从按业务类型划分的客户存款结构看(如图4所示),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公司存款略高于个人存款规模,总体来说比较均衡;农业银行是同业中唯一的个人存款规模高于公司存款规模的银行,其个人存款占总存款的比例比公司存款占总存款的比例高出约20%,主要是农业银行的渠道优势带来的庞大的个人客户资源。交通银行和其他中小型银行的公司存款规模远高于个人存款规模,光大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和平安银行的公司存款规模大约是个人存款的4倍左右,占到总存款比例的80%左右。
公司存款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规模明显高于定期存款规模,活期存款占总存款的比例比定期存款高出约10%;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和平安银行的定期存款规模明显高于活期存款规模;其他银行相对均衡。
个人存款中,农业银行和招商银行的活期存款规模稍高于定期存款规模;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和平安银行活定期存款比例大致相同;其他银行定期存款规模远高于活期存款,其中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和民生银行的个人活期存款仅占总存款的5%左右,比个人定期存款占比低近10%,2012年浦发银行个人定期存款甚至是个人活期存款的近7倍。
利差收入
利率市场化对净利差的影响渐现。2012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速,中国人民银行实施了不对称降息并调整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具体内容是: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3.50%下调至3.0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6.56%下调至6.00%;同时,把利率调整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相结合,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
总体来说,利率自由化对银行业的冲击非常明显,大多数银行希望能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维持并扩大市场份额,但这造成了银行业普遍的净息差降低和净利息收入增幅的减缓。兴业银行是一个例外,其在原本4.4%的净利差水平下继续扩大净利差,同时其净利息收入和净息差也都出现大幅增长。
除兴业银行外,各家银行的净利差都在2%至3%之间,其中中国银行净利差最低,仅为2.07%;净利差最大的是兴业银行,2012年高达4.59%。2012年中国开始加快利率自由化进程,使银行间竞争更加激烈。同2011年相比,12家银行中有8家的净利差有所下降,其中中信银行净利差下降24个基点,民生银行下降21个基点,平安银行下降20个基点;3家银行净利差上升,但只有兴业银行净利差上升超过5个基点(同2011年相比提高了21个基点)(如图5所示)。
受利率自由化从而净利差减小的影响,12家银行中有7家净息差出现了下降,其中民生银行净息差下降20个基点至2.94%,中信银行和平安银行净息差分别下降19个基点至2.81%、2.37%。净息差上升的5家银行中有4家上升幅度很小,都在5个基点以内。结合2010年各行净息差数据可以发现,除兴业银行外,其他11家银行2012年净息差扩大幅度全部远低于2011年水平,甚至有所降低。
净息差的降低直接体现在各行净利息收入增长幅度的大幅下降。5家银行净利息收入增长率相比于2011年下降了50%左右,如民生银行2011年净利息收入增长率为41.31%,而2012年大幅下降至19.02%。大型银行(除农行外)和光大银行净利息收入增长幅度也有小幅下降。只有兴业银行的净利息增长幅度超过2011年水平,增长率高达42.30%(如图6所示)。
中间业务收入
2012年初中国银监会下发了《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主要内容包括不准以贷转存、不准存贷挂钩、不准以贷收费、不准浮利分费、不准借贷搭售、不准一浮到顶、不准转嫁成本,收费项目公开、服务质价公开、优惠政策公开、效用功能公开,概括起来即为“七不准”、“四公开”。这则通知意在整顿银行表外业务中存在的不规范经营的现象,同时也减缓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快速增长的趋势。此外,2011年中间业务高速增长一个主要原因是信贷紧张推动了顾问和咨询费、信用承诺手续费的大幅上涨,而随着2012年经济增速下滑,信贷供求关系相对均衡,因此银行中间业务增速的下降是难以避免的。
从图7可以看到,2012年各家上市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依然都实现了增长,如兴业银行2012年手续费与佣金净收入比2011年增长了68.99%,而大型银行中增速最快的交通银行增长率仅为11.93%。但是和2011年的净收入增长率相比,2012年所有银行的增速均有所放缓。如民生银行手续费与佣金净收入增长率由2011年的82.18%降为2012年的35.90%,工商银行手续费与佣金净收入增长率由2011年的39.42%降为2012年的4.45%。
虽然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出现了行业性整体下滑,但全国性中小型银行的表现要好于大型银行,原因主要是中小型银行的创新业务质量相对较高,并且大型银行业务调整难度高于中小型银行。顾问与咨询费、信用承诺手续费两项是大型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下降最大的项目,如工商银行2012年信用承诺手续费下降了40%以上。
信用卡手续费和理财产品业务收入是各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各家银行信用卡手续费收入都有所增长,10家银行实现了银行卡手续费收入30%以上的增长,其中民生银行该业务收入较2011年提高了150.99%,农业银行增长率最低,为15.99%。从该业务收入规模来看,中小型银行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如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的信用卡手续费收入约为工商银行的1/4左右,高于其中间业务收入之比(约1/5)。
2012年中小型银行理财产品业务收入增长迅猛,但大型银行该业务增长乏力,工商银行2012年理财产品业务收入甚至比2011年下降了12.30%。
结算与清算手续费构成了大多数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一些中小型银行来说,如兴业银行和平安银行,该项业务对中间业务收入的贡献很小。代理业务手续费的情况与结算和清算手续费类似。
尽管由于银监会政策和国家经济状况的双重原因造成银行业中间业务增速大幅下降,但长期内有利于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结构的优化。通过金融产品持续创新保证中间业务的盈利能力是今后银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
国际化战略
得益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加快、中国对外经济和人员往来的日益紧密、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中国银行业加快了国际化进程。2012年在国际化方面,仍然有不错的表现。
海外机构不断增加。2012年,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上市银行积极扩大海外机构布局。大型银行正在往非洲、南美、北欧、中东等地区拓展,而较小的银行则先将香港分行和附近的新加坡作为重点。
中国银行台北分行、斯德哥尔摩分行、波兰分行、中国银行中东(迪拜)有限公司开业,在非洲肯尼亚和安哥拉新设了代表处,并在8个国家或地区新设了二级机构。新加坡分行获得全面银行业务牌照。在阿曼、加纳、秘鲁、芬兰、土耳其、乌干达等国家开设六家中国业务柜台。中国银行海外机构网点就覆盖了港、澳、台和36个国家,网点数由2011年的583家增加到2012年的613家。
中国工商银行继续其海外机构全面推进的态势。在美洲,完成了美国东亚银行80%股权收购交割工作,实现中资机构首次在美国收购银行控股权,美国东亚银行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美国);完成阿根廷标准银行80%股权收购交割工作,成为首家在境外控股收购当地主流商业银行的中资银行;工银巴西正式成立,工银秘鲁申设获得境外监管机构批准。在欧洲,华沙分行顺利开业,里斯本代表处实现实体化运作,从而使欧洲机构覆盖10个国家。在亚太地区,利雅得分行和科威特分行申设相继获得所在国央行批准,海湾地区服务网络日趋完善;新加坡分行由批发银行牌照升级为特许全面银行牌照,成为首批获得此类牌照的中资银行。这样,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工商银行海外机构覆盖国家数已经赶上中国银行,海外网点数达到383个比2011年增加了144个。其中的原因在于,中国工商银行采取的是收购当地银行,使之成为当地主流银行的做法。而中国银行则是以分行模式下再设二级分行或支行的办法。
中国建设银行的海外网点建设,虽然从家数上比较逊色,只有墨尔本分行开业,但是根据年报,迪拜、俄罗斯子银行,多伦多、台北、旧金山、大阪和卢森堡等分行筹备工作全面提速,看来大有急起直追的紧迫性,也许在2013年能全面见成效。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建设银行有其闪光点,那就是其在伦敦的子银行,发行了10亿元首支伦敦离岸人民币债券,这具有象征意义。此外,其东京分行实现了牌照升级,可以开办零售业务。至2012年,中国建设银行的海外机构覆盖全球11个国家和地区,在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约翰内斯堡、东京、首尔、纽约、胡志明市、悉尼及墨尔本设有分行,在台北、莫斯科设有代表处。
中国农业银行海外业务的发展也开始提速。2012年,中国农业银行(英国)有限公司、首尔分行、温哥华代表处、纽约分行和河内代表处相继开业;新加坡分行业务牌照由“离岸银行”升级为“批发银行”;迪拜分行设立申请获当地监管机构批准。从而使中国农业银行境外机构总数达到12家。
交通银行成立了台北分行。至此交通银行的海外机构12家,经营网点55个。
股份制银行虽然不及大型银行那样强势推进其国际化战略。但他们的国际化步伐在2012年并没有停止。招商银行启动了新加坡分行的筹备工作。中国光大银行、兴业银行筹建香港分行获批。
国际结算业务进一步扩大。尽管2012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8668亿美元,比上年只增长6.2%,但是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结算量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作为中间收入重要来源的国际结算业务是银行国际业务竞争的重点之一。国际化程度高的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海外机构的国际结算量为全行的国际结算规模做出了较大贡献,从而使他们能在这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中国银行国际结算量达2.78万亿美元,中国工商银行国际结算量也有1.9万亿美元,中国建设银行也突破了1万亿美元,分别增长25.8%、14.7%和23.2%。增长最快的是交通银行,增长到4602亿美元,增长了27.8%。招商银行相对增长较慢,只有9%的增速,但3317亿美元的规模也属不易。
跨境人民币业务增长较快。跨境人民币业务是银行竞争的重点领域。一方面,境内机构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增长迅速。2012 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重点监管企业名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全面推开,所有进出口企业都可以选择以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和收付。2012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保持较快增长,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2.94万亿元,同比增长41%。中国农业银行增长最快,为149%,平安银行为102%,中国建设银行增长了86%,交通银行为49%。中国银行仍然在跨境人民币结算中占绝对统治地位,境内机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1.2万亿元,保持着53%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海外人民币业务日益增加。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大型银行,不仅利用其比较广泛的分支机构网络办理人民币结算业务,还成为在当地市场的人民币清算行。不仅办理贸易与非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还发行境外人民币债券等新型业务。中国银行在港澳台都是人民币的清算行,在德国、法国、卢森堡、日本、韩国、印尼、菲律宾和南非等国家成为人民币清算主渠道。人民币债券承销与投资快速发展,利用香港业务平台参与承销香港市场发行的人民币债券金额336亿元。得益于庞大的海外机构网络,中国银行的境外机构人民币结算量近1.3万亿元,增长了32%。中国工商银行在老挝、新加坡等都成为清算行,承销离岸人民币债券300亿元,成了莫斯科外汇市场人民币的最大做市商。
海外业务的贡献度增减不一。中国工商银行海外机构资产占集团全部资产的5.8%,比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营业收入的贡献度由2011年的3.5%,增加到2012年的4.5%。2012年,中国银行海外机构资产占集团全部资产的24%,营业收入占比为17%,而利润占比为18%,除了资产增长近2个百分点外,其他两个比值略有下降,主要是由于国内业务增长较快,而国际业务面临市场行情不好的影响。
(作者单位:外交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