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瑞
众所周知,幼儿早期阅读的目的在于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促进幼儿心智的发展、语言能力的增强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早期阅读是指在学前阶段,通过大量的图文并茂的读物,帮助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对幼儿的思维、语言、想象、个性、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早期阅读的形式有很多,包括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听说游戏、文学活动等等。
看图讲述是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它以图画的形式直观地向幼儿展示教学内容,然后要求幼儿根据这个画面材料,用独白的语言来表达。讲述的基本要求是语言连贯、条理清楚、具体丰富、鲜明生动。它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提高幼儿在集体面前清楚地讲述图片内容以及续编故事的能力。一般看图讲述活动多是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交互性学习方式进行的。也就是通过教师的层层点拨,引导和鼓励幼儿积极应答、探究和质疑,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下面以《乌鸦喝水》为例,介绍我对看图讲述活动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看图讲述活动材料——图片的选择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具有动力作用,也就是说人的兴趣可以直接转换为动机,成为激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图片以它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情节简明的特点容易引起大多数幼儿的联想和想象,而观察、联想的结果,必然产生了表达的愿望。在看图讲述中,图片既是教具,又是具体形象化的教材,更是幼儿讲述的依据。
因此,在进行看图讲述教学时,我们首先要对图片中的内容进行认真分析,思考什么样的图片更适合讲述活动?无论是情节性的图片还是非情节性的图片,内容上应该是图像丰富,主次分明,线索明确,图与图之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有让幼儿充分想象与讲述的空间;形式上应该是体现美感(艺术的享受),体现多样性(漫画、动画、课件等)。当然,我们也必须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兴趣对讲述材料进行选择。为此,我选取了传统而又经典的故事——《乌鸦喝水》,因为这个故事里面只涉及了一个角色,情节比较简单,故事又蕴涵了一个道理:遇到困难要开动脑筋想办法才能解决。我觉得比较适合大班幼儿的语言发展的年龄特点。
二、看图讲述的指导方法——提问
前面谈到看图讲述活动就是通过教师的层层点拨,引导和鼓励幼儿积极应答、探究和质疑,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和发展。那么,在这样的师幼互动中,提问是教师、幼儿和活动内容三者间互动的关键途径,是决定活动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好的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启发幼儿的思维,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因而,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提高教师提问行为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我在首次进行“乌鸦喝水”的讲述时,缺少创新的词汇。经过反思,觉得我的指导不够,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提问的方式不够完善。我们还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如: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理解大意。教师的引导性提问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分析画面内容,一些描述性的问题,如:“有什么?”“是怎么样的?”“是什么表情?”等等,可以促进幼儿对画面的感性认识;而一些判断性的问题,如:“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则需要幼儿对画面进行综合判断。教师的推想性问题,如:“是怎么想的?”“会怎么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等等,能使幼儿对画面外的内容进行有根据地猜想,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
另外,教师的提问要简洁,要能帮助幼儿理解画面内容。在故事的最后,我问幼儿:你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是怎么做的?有小朋友说自己和同伴发生矛盾的事情。我意识到孩子们对我的问题还没有理解,我又引导他们去回忆平时自己遇到的困难,如衣服穿不上等等。孩子们有了进一步的具体提示,接下来就没有出现答非所问了。
三、看图讲述中图片呈现方式
看图讲述中图片的呈现方式应该是根据图意的主要思路和联想线索正确出示图片,可以逐幅依次出示,逐步引导幼儿观察、思考、理解图意。对于一些画面内容比较朴实,情节无多大曲折,图与图之间不需要形成思维波澜,可以一次性地把几幅图展示出来,让幼儿对画面内容有一个概括的印象,然后再让他们逐幅图地仔细观察。对那些情节较紧张,扣人心弦,能不断引起幼儿悬念的多幅图可分批出示或对比出示。对于单幅图可以一次出示,整体观察后再作局部的仔细观察,也可以先出示一部分(掩盖其余部分),逐步扩大(或背景固定、按讲述顺序插入角色)。另外还可以倒看、插看、自由排图看等。
教师要做孩子的引导者、观察者、鼓励者,特别是对于故事,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幼儿去理解图片,看懂图片内容,而不是清楚连贯地把整个故事讲述给幼儿听。在《乌鸦喝水》的教学活动中,我采用逐一出示图片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图片内容。利用“看图讲述”本身的优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通过孩子们观察图片,激发孩子的联想和求知欲,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感知,理解和讲述。
四、关注每个幼儿的讲述水平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而看图讲述是一种意愿活动,更需要幼儿主动地去观察图片,然后积极地思考,再用语言进行讲述。这时,教师要创设一种平和、民主的氛围,尊重幼儿的看法和说法,尽量让幼儿多说,自己站在听与指导的立场,以亲切、鼓励的态度激发幼儿想与说的欲望。
对讲述能力强的幼儿要关心,对讲述能力弱的幼儿更要关心。在活动中,我们要照顾到每一位幼儿,让每一位幼儿都有开口说的机会。一堂课,一般以集体教学为主,这样有利于指导。而在一堂课中,发言机会有限,能在集体面前发言的幼儿只是少部分,幼儿也很难展开独立的思考。相互讲述为胆小、不够自信的幼儿提高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幼儿间的相互交流是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幼儿自主讲述的环节,我安排幼儿两人一组,互相讲述故事。然后,让能力强的幼儿做表率,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讲述,对于能力弱的和胆小的幼儿,我鼓励他们回家后讲给家长听。
另外,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提供大量的图片供幼儿欣赏与练习。所谓看图讲述,图片是前提,不光要有教师的教学图片,还要有供幼儿欣赏和练习的图片。幼儿间的相互交流为每个孩子提供了讲述的机会,尤其是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更是能调动幼儿想和说的积极性。教学图片应该大而色彩鲜艳,使每一位幼儿都能清楚地看到而且感兴趣,能够被图片所吸引。给幼儿操作的图片应尽量充分,为了幼儿有更多练习的机会,我每次都把教学图片投放进语言区,这样,语言区中就给幼儿提供了“说”的物质材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表达能力、整合能力和运用能力。要想使幼儿语言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反复练习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讲述是幼儿最主要的训练形式。讲述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看图讲述、排图讲述等主要以图片为依托的讲述活动外,还有情境讲述以及日常生活中教师有意识安排的一些谈话类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利用积极、有效的提问,努力促使幼儿想说,会说。在注意问题的开放性和挑战性的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适宜性,因为每个幼儿都是活动的个体,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虽然教师课前备课中也做了多方预设,但还是很难捕捉到每个幼儿的灵动。因而,当计划和现实出现差异,我们就要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包括提问的范围大小,难易等。在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同时,提高幼儿自身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幼儿形成好问、自信、自主探究的良好品质,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