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霞
“花园里,篱笆下,我种下一朵小红花……”我依稀记得那醉红般丝绒的幕布一直垂下来,留出一道缝隙的光亮,就在那乡里的礼堂,那个扎着两个羊角辫的女孩,被老师呼着到那光亮处报幕的恍惚……印象最深刻的是,舅舅在岁月的长河里,一次又一次地,对腼腆之我这次表演的惊诧和意外的描述。做了老师后才渐渐明白,那是所有村幼儿园的“六一”节目在乡礼堂汇演!
做了老师后,每每“六一”,早年纠结的是到底让全班一起上呢还是让部分孩子精湛表演?纠结中选择的是前者。慢慢地,又开始纠结“六一”到底是“劫”还是“节”呢?纠结中,开始筹划一些趣味活动。在玩乐中,新的纠结又再次萌生,我们的节日除了玩乐,怎么无法承载期待、想象、梦想、故事等等更深一层的意蕴呢?我常常想起那些让孩子们持久念叨的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等,每个节日都有孩子在场,甚至连掉牙都会有牙仙,做梦会有沙人,冰雪中会有杰克冻人……节日文化的背后体现的往往是一定的价值观和儿童观!
训练式的表演,从我幼年到如今,越来越精微,可过节的孩子只是那个被娱乐的对象!
礼物的给予,纯粹的玩乐,越来越高级,可孩子们满足于占有的刹那,沉溺于动作兴奋之中,留下的还是迷茫!
四年级的儿子认为“六一”最好的感觉就是没有作业,就是玩啊玩啊,就像爸爸小时候去公园好像到了天堂的那种感觉!那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那是一种自己可以做主的感觉!完全是孩子们内心流淌出来的主意,滋生出来的想法,自动发展的情节……全然自编自导自演,这是什么?这不正是孩子们的游戏嘛!
严肃的游戏精神!孩子们不喜欢我们娱乐化地看待他们的游戏!他们的游戏是严肃的,他们的游戏就是他们的工作,就是他们实然的生活!在这样的游戏中,他们逐步体会到自我的力量感,滋生自信!他们渴望我们敬畏他们身上的这种力量,他们渴望我们支持他们生长的这种力量!
作为一线老师,我努力的是筹划和践行,不仅仅是形而上的思辨!我要给我的孩子们一个怎样的“六一”呢?
据我观察,孩子们的游戏主意和情节内容往往来自于他们在园的课程以及园外的生活!基于此,将孩子们的节日融入课程,设置专门的“六一”课程,于是“六一”不再是一天,而变成了一个生长的动态过程!
期待、想象、梦想的最好载体就是故事。而孩子自编自导自演的游戏不断发展,自创自己的生活故事!于是《在故事中过节》就成了“六一”的专题课程,往往从“六一”之前的三四周就开始了。
课程中所选择的故事往往为“六一”铺设上文化的背景!随着课程的进展,孩子们深入故事的角色,或唱,或跳,或感受,或对话,或自制道具、服饰,似是故事表演,又是自主游戏,最后以他们的本色呈现在“六一”的舞台上,成为课程历程亦或游戏情节发展的至高点,犹如瑞吉欧《恐龙》课程里那样:和市长见面,市长称赞孩子们的成果,并同意竭尽所能找个场地来吊挂孩子制作的和真恐龙一样大的恐龙!
尊重和敬畏孩子的大人们,需要努力的是去除成人自己内心的舞台完美主义,勇于让孩子们在舞台上呈现自我的创意和本色的表演,即所谓严肃的游戏精神!不知,作为读者的你,在这个特殊的“六一”,有怎样的突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