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优儿
所谓“生成性资源”是指教师在备课时没有预料到,而在课堂上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即时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这种动态的教学资源是学生真实体验的一种反映,是一种转瞬即逝、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因此,准确、及时地捕捉这些生成性资源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将会使课堂不断涌现精彩、鲜活的画面,从而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下面,结合笔者科学实验教学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利用实验器材,进行“生成”
我们都知道,要体现科学是有趣且有用的,就离不开实验探究;要验证某个规律或得到某个结论,也需要进行实验探究。而实验器材的选取会直接影响实验效果,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实验器材的选取,更要重视实验器材的“生成”。
【案例一】“研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实验
显示鼓面振幅大小的普通方法是在鼓面上撒一些细纸屑或泡沫,通过观察其跳起的高度来比较振幅大小,进而得出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但实际操作中效果不明显。此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更清楚地看到振动幅度大小呢”,有的说可以放一些米粒,有的说可以放几个乒乓球,并说应通过做实验来检查。结果发现,用乒乓球效果好,但乒乓球容易跳到其他地方去。此时笔者又引导学生怎样改进实验,学生说可以用绳子把乒乓球固定好。实验证明:现象明显,效果很好。
这样,笔者在实验的过程中尊重了学生对实验器材的生成,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留给学生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体味。既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了满足,也培养了学生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利用实验操作过程,进行“生成”
实验操作是实验课教学的关键,它不仅关系到实验现象是否明显,还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如果是让学生自己操作的话,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实验的操作要点。如果学生有“创新”,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应给予高度的表扬。
【案例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
实验的关键是要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从而读出示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虽然知道操作要点,但很难做到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因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一直在变化,很难读出来。其中一个小组却很好地完成了,于是笔者让他们到讲台上来演示给大家看。只见他们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钩住木块,木块下面是长木板。实验时,一同学拖动长木扳,另一同学轻松地就读出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笔者问:“你们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呢?”他们说:“因为弹簧测力计固定后读数方便,而且运动是相对的,所以可以这样做。”笔者感到很震惊,于是大大地表扬了他们。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很难在备课前就把所有的环节都预设好,只能在课堂上即时发现,即时“生成”。因此,教师只有多多关注这些动态因素,随时“生成”教学过程,并作出必要的“现场处理”,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科学实验课上得更精彩。
三、利用实验结论,进行“生成”
实验结论是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的,进行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时,实验结论的正确得出,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若在此基础上,再适当延伸,就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案例三】“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
在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当物体的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当物体的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的结论后,笔者根据某些同学仍在讨论的现象,又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动能大小的两个因素是并重呢,还是哪个因素起主要作用?”学生们通过讨论,得出了这样一个方案:(1)让运动的小车撞击木块,测出木块移动的距离s1;(2)保持小车的质量相同,让小车的速度增加一倍,再让小车去撞击木块,测出木块移动的距离s2;(3)保持小车的速度相同,让小车的质量增加一倍,再让小车去撞击木块,测出木块移动的距离s3;(4)比较s2和s3,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学生最后得出“在影响动能大小的两个因素中,速度起了主要作用”这个结论。
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场性。面对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教师不应轻易放弃,而应独具慧眼,发挥教师的“智慧”,将其及时捕捉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中,从而让科学实验课堂教学呈现出更多的灵活性。
四、利用实验误差,进行“生成”
实验误差在实验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它的产生与实验的仪器、实验者、实验方法有关。如果在实验结束时,让学生讨论误差产生的原因,以及减小误差的方法,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四】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水的密度实验
笔者发现学生的结论,有的比1克/厘米3小,有的比1克/厘米3大,就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学生答:“因为水从一个容器全部倒入另一个容器的过程中,不可能全部倒完,总有一部分留在容器里。”笔者又问怎样减小这种误差。学生思考交流后一致认为:“只要把水从一个容器部分倒入另一个容器中就可以了。”笔者让学生设计一个完整的方案。学生交流后得出:(1)用天平测出烧瓶和水的总质量,记为m1;(2)把烧瓶中的水部分倒入量筒中,测出量筒中水的体积,记为V;(3)再用天平测出烧瓶和剩余水的质量,记为m2;(4)计算得出水的密度。
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误差”这种资源,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又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全面、细致的良好习惯,同时又可以把科学实验课上得更有深度、更精彩。
五、利用实验的错误结论,进行“生成”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的实验结论,有时会考虑不全面,出现错误。对于这种错误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引导学生仔细揣摩,用心体会,由一个错误辐射到整个实验的学习研究中,让学生真正明白错误的原因,并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
【案例五】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笔者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以及表格,并分析、总结。其中一组同学在杠杆的两端分别挂上钩码,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测出数据,填入表格,最后得到如下的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笔者没有马上指出错误的原因,而是让所有的学生去思考。一个学生说不合理,并上台演示:将一端的钩码拿掉,挂上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当沿不同方向拉时,即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力的大小也会随着力的方向而改变。因此上述结论是错误的,而正确的结论应该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接着笔者问:“此实验的关键是弹簧测力计要竖着拉,并且要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读数。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学生说:“是为了便于测量力臂。”
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处置不当将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教师对待错误要有良好的心态和一双独具的“慧眼”,要把错误看成是由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教学资源。因此,教学中要及时抓住这一宝贵的时机,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有效资源。只有这样,学生才觉得错误并不可怕,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才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