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军
当科研兴校越来越被认同的时候,教育科研便发挥了学校教育生产力的应有水平,推动学校朝着规范、科学和高位发展。这是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一件可喜之事。校本课程作为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阵地,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不能没有校本课程,跟风也罢,效仿也好,总之,各级各类学校都堂而皇之且美其名曰:用校本课程立校,并作为特色推广。正因为如此,校本课程被神圣化了,走上了祭坛,被顶礼膜拜着。
我们走访一些学校,拜读一些校本课程,无不遗憾地发现,浮躁的社会风气严重地让校本课程也浮躁起来。有的学校通过校本课程企图获得政绩,表面上紧锣密鼓地进行,实则一堆纸而已,有点可悲可叹;有的学校则通过校本课程有声有色地推进应试,把应试教育发挥得淋漓尽致,确实可怜可恨。当然,这些伪校本课程的出现也并非只是学校之过,学校或许只是无奈之举。细察多个学校的校本课程案例不难发现,在校本课程中无视学生的真实生活研究,内容和过程无不折射出德育的严重缺位。如果不清理这些形而上的校本课程,不知会让多少孩子“被动”“冷漠”地受着这种伪校本课程的伤害!
一、德育缺位:背后缺乏的是一种健康的道德生活
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的,没有德育的课程是危险的。虽然制订校本课程的人都会列出很多理论的支撑、观点的证明,以期推广其校本课程的可行性、科学性、合理性。但从其过程和效果来看,有的校本课程是无效的、无聊的,甚至是危险的。因为一个经过实践检验的校本课程一定是深受学生喜欢的,深入学生内心的。如果简单地通过全力推进、命令展开,带有强迫性的接受,那么这种校本课程是逆行的,艰难地推进必然导致其不欢而散地解体,学生没能受到真正的教育。
(一)校本课程太多关注“校”,而忽视“生”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没有了学生则无学校可言,这是最为简单的道理。尽管有些学校打着“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旗号(其实是一种文字游戏),但是在真正制订校本课程时,大都考虑的是学校的发展、品牌的树立、特色的打造。有时只是几个人、几支笔、几个夜晚,便诞生了几种校本课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从学生中来,怎么能到学生中去。所以,关注学校太多,对学生考虑太少,对学生道德层面教育也只字未提,在推广和操作上也就不具备可行性,大多只能不了了之。
(二)校本课程太多关注“应试”,而忽视“素质”
有一种观点认为,会考试也是素质之一,虽然不是毫无道理,但如果把应试作为学生的重要素质来抓,将滋生很多问题。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对道德的敬畏,对灵魂的坚守,对高尚的顶礼膜拜。友情、爱情、亲情……这些不是做几道题就能解决问题的。故一些学校开展的只是“应试式”校本课程,比如初中生奥赛方面的校本课程,虽然可能一时给学校多出了几个状元、冠军,但从长远来看,是对学生极不负责的。若干年后,学生回到母校,是油然而生一种怀念、一种常回家看看的冲动,还是诅咒当初学校的“非人道”?
(三)校本课程太多关注“知识”,而忽视“生活”
知识就是力量,当这种力量无限增加,乃至于在生活中不该如何释放时,也许只是吹灰之力,根本无用武之地。学生在国家现有教材下,已经满满地学习了各种各样的知识,如果学校仍然嫌其力度不够,而加大知识的推进力度,冷落了品德这样的特色知识气质,不注重人文气息的熏陶,学生会很烦、很累,欲速则不达。最好的知识传授是无声无息的,融于生活常态当中,不是说教,却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可能外在上只是在玩一种儿童的游戏,天真、活泼、无拘无束,却是真正在过一种健康、完整的教育生活,故而校本课程应点燃学生爱玩的天性火花,不怕玩掉时间、精力,这种玩的哲学思考正是对当下教育沉闷最好的释放。让知识放下架子、放下颜面,甚至不拘一格,还原孩子的天性,回到教育的原点,活生生的教育一定是生活化的。
二、德育归位:校本课程应让“立人”之花永放异彩
德育缺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校本课程中德育实施缺少思想与思路,却还美其名曰科研兴校、科研从教。这样,迷失的不仅是学生,还有一直身陷其中的一线教师,满腔热血地为缺位的德育呕心沥血、燃尽毕生精力。如何准确定位、让其归位,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最起码应该找准角色定位,把住人文归位,还原生本位次,建立长效机制,真正让校本课程因时而动、因生而行、因地制宜,真正为学生的成长奠基。
(一)角色归位,德育不是口号,应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曾说过:“在一些学校,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这还是成老师含蓄的批评,其实有的学校在行动中干脆不要!这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乱象。究其原因,或许德育属于内敛型,不如分数更具量化和可操作性。分数可以一比高下,分出优劣,排出名次,进而论分奖赏,评优定级;而德育往往无法量化和即时测量,它需要细火、慢功夫,微妙地进行自我价值的变化、人文情操的改变,乃至于在一个月、半年或一年之内都无法在群体中突显效果。德育的这种特有气质只有置身其中交流对话,才能慢慢顿悟,这是无法分出优劣的,也是无法进行量化与考核的。
因此,德育的角色缺位,成就了应试的辉煌。我们应该首先把德育进行角色归位,置于分数的前列。不必一定去分出三六九等,只要真正地落实了德育,抓住了教育的主旨和方向,学生的根本方向并没有改变,那么学生的学习又怎么会徒步不前呢?淡化排名、弱化竞争或许是德育角色定位的最好方法。
(二)生本归位,校本课程因学生的参与而更加精彩
学生作为校本课程的服务对象,往往被排挤出校本课程之外,没有发言权,被动地去配合、表演和学习。校本课程缺乏生机与活力,缺少灵动与激情,到处弥漫着令人窒息的说教、周而复始的活动,没有乐趣。校本课程中德育的影响力之所以降至冰点,从这就可略知一二。学生喜欢什么?学生需要什么?学生爱玩什么?校本课程的开发,自始至终都没有学生的参与,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问卷调查,没有征集学生代表进行正式隆重的对话、沟通。因此,当校本课程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表情是麻木的。
如果放手让学生去开发校本课程也未尝不可。教师作为服务者、引导者,帮助学生进一步打磨、筛选,在学生民意的基础上顺应学生的心理,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大胆新奇的设想,以开放的姿态包容学生,即使失败也可绝处逢生。那么,这样的校本课程肯定会让学生喜爱,亲其“校本”,则爱其“校本”,校本课程的迷人魅力才会绽放异彩。德育的归位,在活动中无声无息地进行,比课堂高谈阔论收效更大。
校本课程中德育的缺位应有效制止,让其在角色定位、生本归位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人文气息,给学生一个放飞心灵的场所,给学生灵魂一个诗意的栖居空间。让德育归位,其实就是让人归位,这是生命尊严的归位;守望德育,即守住了育人的底线,保住了教育的脉流,从而在生命不息的教育长河中演奏出美妙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