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给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语文课堂呈现出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知不觉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活动非语文化等趋向,语文课的“本色”开始变得模糊。“本色语文”成为人们重新思考和审视的“亮点”。为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过去、现在以及将来“教学行为”,还儿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让迷失自我的语文教学回归本色。
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同为主体又互为客体。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而又宽松的环境中学习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
一位老师教学《猫》,学生发言踊跃。
生1:我知道猫会抓老鼠,我很喜欢它。
生2:我看见猫的毛黑白相间,摸起来很光滑,也很好看,我很喜欢它。
生3:我喜欢吃鱼,猫也喜欢吃鱼,我们都喜欢吃鱼。吃饭时,我把碗里的鱼给猫吃,它仰着头“喵喵”地叫,好像说,谢谢你!我和猫是好朋友。
第一个学生是从猫的作用来谈的,是基于“告诉”获得的知识。
第二个学生是从猫的外形来谈的,是通过感知获得的经验。
第三个学生是从“我”和“猫”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上谈的,是一种情感的自我体验。
应该说,第一个学生讲的,不足为奇,通过“告诉”即可获得;第二个学生讲的是通过感知获得的经验、真切可信但缺乏独特的视角;只有第三个学生讲的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值得珍惜。语文教学就是要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教师要真正蹲下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交朋友,重构一种新的教学生活。
二.品词析句,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以极大的热忱和耐心去倾听不同的声音,敏锐地把握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鲜活的“学情”,及时转化为随机生成的教学环节。
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时,当学生们读到“油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时,忽然听到有学生说:“老师,这句话里有个别字,船在水中运动是划船,应该用‘划字,从没有用过‘滑字,因此‘滑是别字。”说完,他还走到黑板前工工整整地写上“划”。我立刻灵机一动,以“滑”字为契机,当堂生成一个教学新环节,对同学们说:“‘滑字真的用错了吗?”
生1:“滑”和“划”同音,并且意思相近,容易混淆,可能是印刷错了。
生2:课本是经过作者、编辑多次审查和核对的,绝对不会错。
生3:从“湖面静得像一面镜子”这一句,可以看出湖面是平的,油船、画舫轻盈而缓慢地在湖中运行,好像在平平的镜面上轻轻地滑过。三点水的“滑”比立刀旁的“划”更能突出湖面的平静。
生4:这个“滑”字用得准确、精妙,生动地描绘了昆明湖那平静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湖水的喜爱之情。
……
三.情感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灵性
体验是价值的叩问,指向的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世界,只有体验才能将活生生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出来。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把情感点化出来,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如《诺贝尔》一文中,“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从‘近了!近了!我读懂了炸药马上要爆炸了;诺贝尔的危险也近了。
生2:我从“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体会到了他的紧张。
生3:我从“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体会到诺贝尔为了研究炸药不怕危险的精神。
生4:我想更多的是兴奋,因为“近了!近了!”还是离成功也近了。所以,他很兴奋,所以“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生5:我从三个“!”感悟到诺贝尔的激动和兴奋,为了研究炸药,“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而现在马上要成功了,他很激动,心情很急切。
……
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教师抓住描写诺贝尔的神态的句子,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走进人物的内心。通过及时点拨,从多方面体会,抓住标点,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咬文嚼字”,从而达到“我在课文中,课文也在我中”体验的最高境界。
王晓芳,教师,现居江苏宝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