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2013-04-29 21:34何素梅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5期
关键词:想象力意境想象

若将知识比作蓝天,想象则是鸟儿自由飞翔的翅膀;若将文学殿堂比作广阔草原,想象则是马儿任意驰骋的马蹄。可见,有效学习离不开想象力,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丰富想象,可为学生与外界信息搭建沟通的桥梁,使学生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意境之中,感受文本情感。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一.注重文本朗读,激活语言文字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学生理解文本,体会情感的有效途径。在朗读过程中,随着声音、节奏、语调、语速的变化,可反映出不同的意蕴,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情感。

如学习《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首先听范读,让学生初步领会本词的内容与意境。当学生听完范读后,要求他们用一个词说说自己对这首词的整体感受。而后要求学生身情并茂地朗读全词,注意节奏、语调、语速等,发挥丰富想象与联想,以准确把握字词所蕴含的情感。如“忆”、“看”均为领字,读时两字后应稍停顿,以突显其作用。其中,“看”字所控七句应朗读得抑扬顿挫,体现出喜悦兴奋的情感;“忆”字所控七句语速稍快,读得慷慨激昂,充满自信。教师可先泛读,而后学生齐读,教师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其次,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可帮助学生激活头脑中已有的视像,将文本中所描绘的物、景、人转化为现实中可触摸的、可视听的物象,这样,可使语言文字富有生命力,让学生想象更为丰富,使其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心灵交汇。如教学《雨霖铃》等古诗词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意象组合而成的画面,入境入情,再现诗词意境,领悟语言之美,提高学生想象力。

二.结合实际生活,诱导学生联想

在高中语文课文均为名家优秀之作。然而,在学习过程中,因时代背景、认知水平、生活阅历、思想境界、语言功底等方面的制约,不少同学在阅读课文时,停留于文本表面,未能进入深层境界,不能全面把握文本内涵。因此,学生若想准确把握文本,理解作者创作目的,拉近生本距离,教师则需引导学生发挥丰富想象与联想,实现生本对话。而这就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激活已有知识与经验,培养学生想象与联想思维,使其以想象的钥匙打开文本意境之门,从而把握文本内蕴。

如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结合阅读资料与课文内容,发挥想象,自主探究:透过这些“美妙的回忆”,我们可以感受到海伦·凯勒用“心”感受着生活的真谛,正如《盲人看》中盲人所说:“别人用眼看,咱可以用心看,用耳朵看,用手看,用鼻子看……加起来一点不比别人少啊。”请思考海伦是用一颗什么样的心来看外部世界,安排这想象中的三天光明旅行的。(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与生活实际,想象联想海伦·凯勒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三.注重空白艺术,启发想象思维

在绘画创作中,留白是重要手法之一,可为欣赏者留出想象空间。同样,在文章创作中,为了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眼球,启发学生想象思维,不少作者运用了“空白”手法。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巧用艺术来培养学生想象力,使其对文章展开创造,对“空白”处加以填补,使文本更为完整,促进学生阅读与理解能力的提高。在语文阅读时,不管留白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我们都可由文本提示、文章具体细节、文本结构等方面入手,通过这些“空白”诱导同学们创造新审美意境与对象,深化认知。

如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时,文中作者对老贝尓曼的着墨较少,没有呈现出贝尔曼在风雨夜中怎样绘画最后一片藤叶的具体画面,这也是文本空白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索,想象一下贝尓曼老人是怎样搬动那沉沉的梯子,他是怎样爬上高处的,又是怎样拿起画笔在墙上画画的,画了多长时间,又画了多少遍呢?等等。这样,通过空白思考,学生会更好地把握老贝尔曼这一人物形象特点,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并提高想象力。

教学实践表明,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善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只要在教学中注重文本朗读,激活语言文字,就能为培养想象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激活已有知识与经验,培养学生想象与联想思维。巧用艺术来培养学生想象力,使其对文章展开创造,对“空白”处加以填补,促进学生阅读与理解能力的提高。

何素梅,教师,现居江苏盐城。

猜你喜欢
想象力意境想象
快乐的想象
看见你的想象力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打开新的想象力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