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情感

2013-04-29 00:44黄强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木兰三峡语文

黄强

钱梦龙曾经感慨,现在的语文教学“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学生们则大喊:“语文课,橡皮课,几天不学没什么”,“语文老师是文章的粉碎机”,“我们不要压力,要魅力!”语文教学有魅力吗?魅力何在?难道现行语文教学果真是“披着羊皮的狼” ?

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明显感到语文教学模式化对学生思维、创造力的毒害,模式化的语文教学,在学生眼里的确枯燥乏味、平淡如水。面对这种现状,如何激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便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

古人云:“道而弗牵,开而弗达”,说的便是启发式教学。要启发,首先必须有兴趣。调动情绪、引发兴趣的方法,在我看来,还是要“以本为本”——善于挖掘教材的内在魅力,使课堂充满情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精选导入语,引发情趣

一则好的导语会对一节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倘若上课伊始,学生能首先获悉新的有价值的信息,或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豪言壮语,定能精神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就随之产生了。有了良好的氛围,教师教得起劲,学生学得开心。当然,课堂导语设计,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贵在妙趣、激情、实用。

第一堂课,我就结合第一单元的总体要求“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抓住“人生”、“目标”加以发挥,让同学们畅谈自己的理想,把长远的目标和当前的目标结合起来,明确当前的目标,最后鼓励同学力争考取自己理想的中学。这样新课伊始,通过师生交流,使课掌一扫压抑沉闷气氛,同学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

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之前,则是由学生介绍有关“桥”的历史。课前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有关桥的资料,于是举办了一个古今中外“桥”的博览会,通过课件,个别学生还制作了模型,直观教学,变文字为实物,化平面为立体,学生颇有兴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什么比震撼其心扉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我的母亲》一课,我就先引用胡适《十二月一日奔丧到家》中的“依旧竹竿尖,依旧溪桥,只少了我的心头狂跳!何消说一世的深恩未报!何消说十年来的家庭梦想,都一一烟消云散!只今同到家时,更何处寻她那一声‘好呀!来了!”和《先母行述》中“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生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这两句话作为导语,胡适的泣血陈情,感人至深,学生的情感也因此被调动,为下面的授课作了很好的铺鹅。所以,精当运用导语,会对语文课堂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二、巧择突破口,发挥情趣

根据课文的特点,应巧妙地选择突破口,力争出奇制胜,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让学生在“好之”与“乐之"中求知,又能借此居高临下,顺水推舟,展开课文教学,一步一个脚印,从点到面,由此及彼,让学生感知整体,从中落实教学目标,培养能力。

由设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促进学生寻求问题答案的积极思维活动。比如,《爱莲说》文字也不艰深,然而寓意深远。开始讲课时,我没有对字词句作繁琐串讲,而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从作者的思路上汲取知识。先让同学熟读课文,然后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作者不直接点出莲花?作者为什么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收尾?这时课堂雀跃,议论纷纷。在我的引导下,把握了主旨,弄清了思路,理解了衬托、比喻等手法的运用。

《敬业和乐业》这是一篇演讲稿,演讲稿具有一气呵成的效果,可打破常规,由老师通篇范读,让同学感受演讲稿的特点。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学生对全文有了面上的宏观把握,思绪也受诵读的影响,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

教师授课时情绪激扬,感情饱满,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师喜则生喜,师忧则生忧,灵活利用自己的情绪,牵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现在的学生可以轻松地背下一首歌,却对古诗词的背诵大感头疼。除了诗配画之外,我还让学生诗配乐。词原本就是可弹唱的,所以可以配乐学习。

《木兰诗》是一首民歌,于是我让学生自己谱曲,自己吟唱,于是美声、通俗、摇滚等等,许多花样就出现了。在自我陶醉之中,学生充当一回演员,作曲家的角色,利用情绪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设疑质疑,点燃火花

古人云:“在可疑处而不疑,不曾学;学则须疑。”课堂上创设疑问,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孕育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探索问题的热情,点燃思维深处的火花。发难设疑,要紧紧把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以“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结尾,是为何意?孙权何以如此让辛弃疾感概?从这点引来去,学生在思考、探讨中对史实加以回顾,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辛弃疾的忧国忧民之心。

在讲授《木兰诗》一课时,学生就提出了许多问题,“为什么木兰如此厉害,战场上的木兰该是如何一番的杀敌无数?”而这恰恰是作者略写的,寥寥几笔“万取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会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留下了千古一谜。

“那木兰在战场上的表现如何呢?”于是,又有一番激烈讨论。有把木兰说成如李逵般生猛的,但转念一想“木兰只是个女子,论武功,论力气如何比得过男子”,又有的说她是运筹帷幄的儒将,可一个平民之女何来读书,更何况是兵书啊?

这里的“略写”实际上是要突出木兰的女儿情怀:杀戮场面有违女子的阴柔美,战场上的木兰必定是“智勇双全”,这或许是游牧民族的生活特性造就了她一身的铮铮铁骨。

最难解释的还是讲到最后,木兰还家的一幕——“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文章本意在于从侧面突出木兰的智慧。可有学生在此却不依不饶——“为什么那么多年,木兰的同伴连木兰是女郎都分不清,突出木兰的智慧,那她的同伴不就太笨了吗?”

更有学生直言道:“那她方便和洗漱,怎么解决?” 一笑成欢娱。这里还是要追根朔源,联系时代背景——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诗歌力图描绘的是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替父从军和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聪明勇敢、坚毅质朴、不贪功名、热爱家乡的巾帼英雄形象。这里当然有一些虚构和夸张,目的在于突出木兰的英雄形象。

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学生个体的差异。在教学中,学生的一些问题或“荒唐”,或“可笑”,与教学似乎无关。而面对这样的问题,是忽略不计,马虎敷衍,还是认真对待?也许某个问题只是孩子的一时好玩,如果我们能够正面的加以引导,而不是一棍子打死,能够以诚相待,让孩子言为心声,做到学有所疑,疑有所解,学有所得。

四、引向课外,迁移能力

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让学生得法在课内,知其所以然,学到“点金术”,又要得益于课外,能举一反三。语文教学要有意识地使课内外知识互为渗透,融会贯通,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理解、鉴赏以及写作等方方面面的能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之中,有计划有目的的引进一些相关的课外阅读和练笔,增加信息量,拓宽视野,丰富阅历,是非常必要的。

在七年级上《寓言四则》教完后,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对三篇寓言进行续写:《赫耳缀斯和雕像者》一课是当赫耳墨斯听说自己的雕像只作“白送”之用后,产生怎样的心情?《蚊子和狮子》一课是当蚊子正等待着可怕时刻来临时,松树上滴下~滴松脂,此后的情形会怎样?《智子疑邻》一课是,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的对象,有怎样的反映?这样就容易使学生有话可说,也是给学生打丌思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皇帝的新装》一课,则是让学生编演课本剧,通过学生的自编自导自演,促使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细致观察课文中有关情景的再现,获得较为鲜明的感知印象。在不改变原文主旨的前提下,学生进行艺术的在创新,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古往今来,描绘三峡风光的诗篇不尽其数。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教学郦道元的《三峡》,我进一步结合余秋雨的《三峡》,加以比较分析,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余秋雨的《三峡》始终洋溢着历史的马蹄声,作者宛如登临三峡高峰,俯瞰华夏历史。用李白和刘备浓缩了山河对历史承载,以诗人的气魄感慨:战乱对文化的蹂躏、摧残;郦道元的《三峡》则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余秋雨的文章读来飘逸自然,有着历史浑浊的积淀,对人文精神的关照;而郦道元的《三峡》则让人欣赏到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这样的比较对于初二的学生显然过深了。虽然他们的回答很简单,但思考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知识的拓展能力,这对于做文章是有好处的。

实际上,精选导入语、巧择突破口、创设疑问题,都是有意识服务于学生迁移能力的训练。学的目的就是要会用,用来做什么,就是用来作文。因此,激扬文学,发挥情趣,也旨在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重新品味生活,加强爱憎,最终领悟生活的真谛,发心中之慨然。

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懂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学,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多一些情感,让语文课多一些情趣,引导学生多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解读、感悟那一篇篇充盈着作家丰富情感的文章。语文老师所做的应该是,创造一个学生与作者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活的意境,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灵、完美的个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361004)

猜你喜欢
木兰三峡语文
木兰剧片段展示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若是木兰能网购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春到三峡
滇中木兰的“农资梦”
无花果香溢三峡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