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分别从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入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想象力,丰富其思维意识,这一点与新课程改革下对初中语文教学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相契合的。本文主要研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新课改背景下,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充分体现了“对话”这一要素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肯定了“阅读”这一教学板块在对话中的地位。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树立以阅读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积极且主动的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明确指出:阅读习惯的培养是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最主要途径之一。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阶段,初中学生阅读学习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不良的阅读习惯。这种“不良”主要表现在:学生只善于听,不善于记。词句仅体现在嘴上,没有体现在笔上。而思考与记忆作为提高阅读质量的两项最基本措施,缺一不可。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方面所表现出的不良习惯最终导致了学生对于文本词句的合理解读。为此,笔者建议,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要求学生带上笔、带上思想进入阅读当中。在出现生字的情况下,首先需要自行翻阅相关字典,查找正确的读法与词义。同时,可将所查阅到的结果填列在文本的相关位置,达到加深记忆的目的。与此同时,在阅读教学过程当中,还可以要求学生给阅读文本中所出现的疑难文字进行正音,善于发现整个阅读文本中的中心思想及情感宣泄段落,同时还可在课本留白位置写下自己对于整个阅读文本的理解与认知。
二.通过课内外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传统意义上的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氛围有着突出的严谨性与严肃性,此种教学氛围仅为了与教学工作者“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相配合,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极为不利的。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创新的根本在于从教学方式的改变角度入手,通过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且有趣的学习氛围,而这对于构建高效初中语文教学课堂而言同样有着重要意义。在教学方式方面,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最集中的表现在于: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课前预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教材知识结构框架的限制,所关注的知识点仅仅覆盖教材相关内容,对于超纲内容不够关注,这种问题作用之下,并无法充分发挥课前预习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重要意义。为此,需要在教学方式方面做出合理的改进与创新。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泰戈尔诗三首——金色花、告别、榕树》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前预习环节中,可引导学生查阅有关泰戈尔这一人物的生平大事记,同时查阅有关上述诗歌的创作背景。而在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引导学生将对于课文的理解与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存在于诗歌之中的情感与寓意,按照上述方式,达到课内外学习的充分融合与配合。
三.通过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突破传统意义上过于死板与固定的教学空间。换句话来说,学生要想在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就应当分别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入手,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以实践活动的方式提高自身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一背景作用之下,初中阶段的语文学科教学应当逐步从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理论知识配合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模式。以苏教版初中语文《范进中举》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应当抛开传统意义上朗读、讲解生僻词字、学生朗读、理解、背诵的固定教学模式,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到对《范进中举》一文的改编活动当中。在此种方式作用之下,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均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在学生认真研究“剧本”的过程当中,能够充分熟悉各个“角色”,理解“角色”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情感特征,一方面能够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与课堂教学目标不谋而合。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根本,是教育事业持续推进的根本动力。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就需要从学习习惯、教学方式、教学空间等多方面入手,加以培养。本文针对上述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引起关注与重视。
林佳,教师,现居海南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