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嘲文化下的“屌丝”争议

2013-04-29 17:08杨梅菊
党员文摘 2013年5期
关键词:第欧根尼屌丝失败者

杨梅菊

中国有“矮穷矬”,美国有Loser,英国有“IT狂人”,德国有“实习生一代”。如此广泛的巧合和共鸣意味着,不是“屌丝”们占领全球,而是时代使然。

谁也没有想到,“屌丝”也有“登堂入会”的一天。前段时间,全国政协委员冯小刚在微博上两次炮轰“屌丝”一词,称其“恶心”“自贱”。这不仅引来大批媒体和网友的反对,更使人们纷纷向这位导演普及何为“屌丝”并为该词正名。

《新周刊》执行总编封新城评论:“小刚有所不知,‘屌丝的流行其实是境况的自嘲而非对他者的蔑称。”随后潘石屹也表示不赞同冯小刚的说法。而据传刚将“屌丝”注册成商标的史玉柱也说,以后将继续以“屌丝”自居。随着冯小刚相关微博转发量的不断扩大,更多名人也纷纷站队加入争论,甚至连有着“屌丝鼻祖”之称的足球运动员李毅也忍不住发微博吐槽:“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这些都已成了过去,怀念啊!怀念!可惜啊!可惜!走自己的路……”

这是继去年11月登上《人民日报》十八大特刊后,“屌丝”作为边缘词汇完成的又一次逆袭。有意思的是,随着波及范围越来越大,“屌丝”正渐渐进入主流语境,并得以征服平民文化,成为一个高接受度高使用率的日常词汇。

表面上这是互联网的奇迹,但背后则是平民文化在为自己代言。一个怎样的时代,才能产生“屌丝”这样的文化现象?而反过来,这个时代又将如何消化产生自“屌丝”群体的惊人能量?

“ 丝”演进

似乎是一夜之间,“屌丝”这个词就从地里长了出来。

“屌丝”,最初来源于百度“李毅吧”球迷自我恶搞的称谓,先是被球迷们接受,之后飞速布满从贴吧到微博的中文网络世界,并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号入座,并最终被定义为网络亚文化的一波新浪潮。

“屌丝”们自我评价“矮穷矬”,并和“高富帅”形成鲜明对比。这一自我评价恰恰代表了广大年轻人最真实的面貌,而“屌丝”一词之所以能在短期内迅速迎合大众的心理和趣味,那是因为在看似不雅的表述下实则蕴含着无奈和自嘲。

对于“屌丝”的爆红,凤凰网这样评价:“他们身份卑微、生活平庸、未来渺茫、感情空虚。他们也渴望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去做。而这样的心态又普遍存在于我们周围,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

事实上,“屌丝”一词的意义从诞生那一刻起就在不断发生变化:最开始,它代表着严格意义上的球迷身份;然后,它是城乡结合部留着黄色爆炸头的迷茫青年;后来,它又是农村出生考上大学毕业却面临失业的“凤凰男”;再后来,它是苦逼的IT民工、三流记者、外企雇员……渐渐地,它已经不再关乎收入多少身高几何,也不再仅仅是赤贫阶层的愤怒抱怨。许多最初的意义在传播中被淘洗掉,被保留和增加的,则是更加宽泛和温和甚至黑色幽默的部分,例如对自我生活的一次审视,对生存境遇的轻声自嘲,对于自己不那么成功敢于说出来的勇气,甚至也可以是年轻人之间相互辨认的标签。

小人物的平民主义

冯小刚可以放心的是,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观不会因为某个网络词语发生大倒退。更何况,除了“屌丝”一词在本义上的些许不雅,其他几乎无害。

尽管喜欢把自己描述为天生的失败者,但归根结底,这种对失败的“声明”恰恰又是在对丛林法则弱肉强食公然说不。

“屌丝”敢于居弱,某种程度上说明着他们的天真——他们相信弱者也有平等的权利。这种自我作贱的自尊甚至有一种“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味道。这也许是在其浑不吝的外表下,所能传递的相对严肃的信息:这个世界并不是只有成功,也并不是所有的失败者都不值得歌唱,而在英雄主义之外还有一种平民主义。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甚至应该庆幸我们的时代能拥有“屌丝”文化,在励志故事、心灵鸡汤、富豪明星化、伪公知吃香的今天,“屌丝”的存在堪称对成功学的一剂解药。

即使是在终身大事上,“屌丝”也不会自称是“潜力股”,而大大方方承认自己是“矮穷矬”。

正如有评论指出:“‘屌丝是小人物的集体自我认同,是这个时代小人物的形象代表,崇高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在他们身上纠结。这样的群体自嘲是解构现实的武器,也是争取诠释自己生活的权利。”

西方“ 丝”与自嘲

“屌丝”绝非中国特产,放眼全球,在每一种文化中,似乎都默默存在着这样的群体。

在日语中,有个词叫“大型ごみ”,翻译成中文就是“大垃圾”。这个词原本泛指在废物回收利用体系极其完备的日本,每个家庭定期要交给废品回收人员的大件废品,比如不用了的DVD、音响、收音机、电视机等。后来,日本经济不景气,很多日本男人失业,找不到工作蜗居在家。这让全职家庭主妇们异常恼火,因此她们把中年失业、不能养家糊口的丈夫称之为“大型ごみ”。再后来,日本人演化出了一个更简单的词:废柴,而形容的范围也从失业的中年大叔扩展到宅居在家、不思进取、迷恋动漫和游戏的宅男们。很多可怜的宅男年纪大了,最后被父母扫地出门,结局悲戚。这些宅男和不思上进、缺乏热情与活力的“干物女”,显然也是“屌丝”一类。

在美国文化当中,Loser(失败者)是一个较严重的词,常指在工作和生活中缺乏能力的“输家”,这一称呼是对人莫大的轻视和打击,人们认为可以接受失败,但决不能当失败者。

不过,和中国的“屌丝”登堂入室一样,美国的年轻人也越来越自我,越来越不在乎做一个Loser(失败者)。

而美国越来越多的新生词汇,也堪比中国网民所发明的“屌丝”,例如过去美国人说蓝领、白领、金领,眼下则多了“无领”(no collar)。“无领”在美国专指资质优秀但找不到工作的失业者。

在西方古典文化中,与“屌丝”一词相对应的英文是“Diogenes”(第欧根尼)。第欧根尼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著名的犬儒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关于第欧根尼最著名的传说是:他住在一个木桶里,以讨饭为生,常常在大街上边晒太阳边捉蚤子自娱自乐。一天,亚历山大帝御驾亲临,前来探望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第欧根尼,问他想要什么恩赐,第欧根尼回答说:“只要你别挡住我晒太阳。”

就是这样,中国有“矮穷矬”,美国有Loser, 英国有“IT狂人”,德国有“实习生一代”,如此广泛的巧合和共鸣意味着,不是“屌丝”们占领全球,而是时代使然。

(王炜荐自2013年3月8日《国际先驱导报》)

猜你喜欢
第欧根尼屌丝失败者
第欧根尼的木桶
旅行的第欧根尼
凭什么硅谷的失败者就叫“履历丰富”?
不要把孩子从弱者变成失败者
“屌丝”六儿的快乐生活
屌丝潘潘达
旅行的第欧根尼
无法征服的第欧根尼
冯小刚屌丝电影起家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