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继福 胡兵
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以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契机,不断探索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总结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五性”原则,即“刚性”“柔性”“韧性”“磁性”和“特性”原则,丰富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提高了工作的规范性和实效性,提升了学校党建科学化水平,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强化“刚性”原则,发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性
1.强心健脑,“刚性意识”统一思想。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法宝和生命线的“刚性意识”,固化“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共识,认真贯彻《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意见》,落实《中共北京中医药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牢固确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责任意识。
2.固本培元,“刚性制度”明确责任。严格遵守党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用制度强化责任,用民主激发热情,塑造团结和谐的领导集体,打造积极进取的干部队伍,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在制定大学章程、完善大学管理制度的同时,学校党委把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作为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有力保障。坚持和完善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确保领导班子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每周一议事,一年两务虚,党政常联席”的会议制度,保障沟通机制畅通。健全决策运行、民主管理、长效制约三个机制,将制度建设贯穿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
3.君臣佐使,“刚性体制”理顺关系。制度规范行为,体制保证制度的落实。完善党委决策程序,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规范党委会议事规则,对党委会、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会议的职能定位、议事范围和程序都作出详细具体的规定。学校定期召开党政班子例会,院系定期召开党政联席会,党支部书记参加研究重大问题的讨论,强化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确保领导核心、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
4.通经活络,“刚性机制”高效运行。健全工作机制,改进运行方式,正确处理党、政与学术三者的相互关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校长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健全工作机制,很好地解决了党、政、学术等方面协调的问题。完善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分党委(总支)书记为党政联席会议主持人,党政联席会议、总支委员会(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职责明确,保证学院党组织在推进教育改革、搞好教书育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明确基层党支部书记带头人地位,要求基层党支部书记兼任相应的行政职务,参与决定本单位重要问题,发挥系(教研室)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践行“柔性”原则,提高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1.“润物细无声”,贴近实际办实事。学校新建了学生公寓、体育馆和逸夫科研楼,改扩建了图书馆、学生食堂和学校配电室,完成了数字化校园一期工程,“校园一卡通”项目全面投入使用,全面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成立教职工法律咨询中心,为教职工提供法律服务;完成全校教职工的工资套改,调整岗位津贴、职务和生活补贴、在岗职工通勤补助、住房公积金缴存标准,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规范离休人员津(补)贴,改善了教职工待遇;落实离退休老同志的政治待遇,积极解决离退休职工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理顺关系、化解矛盾,推进离退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创新,确保离退休职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四两拨千斤”,突破瓶颈解难题。将党建工作和学校发展紧密结合,为学校事业发展保驾护航。学校党委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对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行集体“会诊”、集体“把脉”,经过调查研究,共同寻找对策,全力以赴,突破瓶颈,解决发展中的难题,为学校实现新跨越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2007年以来,学校党委一直把拓展办学空间、改善办学条件作为首要目标,经过多处选址,反复谈判,2010年12月,学校新校区正式落户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年来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
3.“水利万物生”,关注民生促发展。将党建工作与民生工程相结合,实施“惠民工程”,学校为师生员工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学校深化工资体制改革,兑现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工资,调整岗位津贴、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积极帮助中青年教师解决住房困难,完成101名教职员工的“两限房”申购工作,改善了教职工生活;加大扶困助学力度,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包括国家助学金、学校奖学金、勤工助学、特困补助、临时补助、绿色通道、减免学费、社会资助等在内的多元化经济困难生资助体系;克服场地有限的困难,开办教工食堂,改善职工就餐环境等。“惠民”工程的实施,激发了广大教职工的爱校热情,提高了学校党组织的威信。
把牢“韧性”原则,保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连续性
1.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以党建工作成果推进学校发展。学校党委始终高度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形成了“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优良传统,建立了具有学校鲜明特点与行业特色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系和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学校先后2次获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文明校园”称号,2次参加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校评选,1次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德育先进学校”称号,1次获得北京市高校党建研究会“学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3次获得北京市“首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用长效机制固化推广创新成果。坚持处理好“八个关系”,即基层党建创新与事业发展的关系、系统创新与重点创新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规范与特色的关系、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关系、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方式创新与内容创新的关系、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的关系;建立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坚持党员活动项目化管理制度、党员学习读书笔记制度、党建研究课题化管理制度、研究成果论文评选表彰制度、党员教育基地建设制度,保证创新成果得以推广。5年来,学校共涌现出北京高校创先争优先进党组织2个,校级先进基层组织38个,校级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30个;在2008年抗震救灾工作中,学校党委表彰抗震救灾优秀党支部1个,抗震救灾先进集体2个。
坚持“磁性”原则,增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1.把握主渠道和主阵地,用科学理论武装人。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加强课程建设。鼓励课程组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实施“精英工程”,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在保证师资队伍数量的基础上,以服务教学为方向,组建稳定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团队。5年来,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获得省部级课题立项6个,公开发表论文、著作50余篇(部),3人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百人工程”,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实施“精细化工程”,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依托教育部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学校教育教学课题、党建课题,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方法,形成了“专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核心发言—答辩式教学法”“社会调研法”等一系列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模式。成立思想政治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实施倾斜政策,设立思想政治课教师社会实践专项经费、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调动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积极性。
2.凸显学习型和服务型,用先进组织吸引人。健全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制度,完善党员干部日常学习、脱产学习、短期集训等学习制度。健全学习考勤、学习档案、学习通报、学习交流制度,形成督促党员干部学习的长效机制。坚持基层党组织工作手册、党员读书笔记检查与评比制度。倡导“研究型学习”和“问题式学习”,组织党员、干部重点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学习国家法律法规,以及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发挥行业院校优势,积极推动中医药知识和文化的传播。把服务党员群众和社会需要作为重要目标,积极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拓宽党员服务群众的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3.强调教育与管理并重,用有效机制激励人。设立思想政治课教师社会实践专项经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将105个党建研究项目列入校级科研课题管理,调动了党员、教师参与党建研究的积极性。学校党建研究会每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组织开展论文评选和表彰,进行党建研究成果交流。发挥作为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学生工作研究会的理事长单位的作用,利用研究会平台,促进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院校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拓展育人空间,推出一系列独具特色、辐射全国的实践活动,推进了社会实践的制度化、基地化、项目化和品牌化建设。拓宽党员干部培训渠道,完善党员活动项目化管理模式,提高了基层党建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4.发挥先锋和带头作用,用模范行动影响人
根据创先争优活动要求,按照“五带头”标准,根据教工党员和学生党员的特点,学校在全校党员中开展了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的活动。5年来,有4人次获得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人次获得北京高校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获得北京高校育人标兵及成才表率称号各1人次;学校累计表彰校级优秀党务工作者51人次,校级优秀党员148人次,有30位教师获得育人标兵称号,有16位学生获得成才表率称号。在2010年~2012年创先争优评选表彰活动中,有100名优秀共产党员脱颖而出,他们用模范的行动感染人、影响人,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彰显“特性”原则,凝练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经验
1.“人无我有”,锐意改革,大胆创新。一是探索临时党团组织工作模式,完善临时党团组织运行机制,发挥党团组织在重大和突发事件中的核心和堡垒作用。例如,在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活动、国庆60周年活动、干部海外培训、基层党支部书记专题培训、四川汶川和青海玉树抗震救灾中,分别建立了临时党团组织,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临时党团组织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二是做好台湾学生的统战工作,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重要政治任务。学校现有在读全日制攻读学位的台湾学生238人,占北京市台生总数的1/2左右。学校党委始终把台湾学生工作列为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台湾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的作用,对台湾学生进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思想教育,使他们学成回台后成为反“独”促“统”的重要力量。
2.“人有我优”,丰富内容,探索模式。学校党委不断创新社会实践模式,拓展育人空间,推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辐射全国的实践活动,包括志愿者社区服务队、扶老助老爱心社、健康讲师团、杏林飘香入社区等成为各社区不可缺少的健康使者,博士团西部行、医疗卫生下乡、理论宣讲实践团和奥运文化宣讲团等成为享誉实践基地的重要志愿活动品牌。同时,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了以“六个工程”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即用“雪莲”工程立德树人,强化思想道德引领;用“百合”工程以文化人,营造特色大学文化;用“龙骨”工程实践育人,注重社会实践载体;用“细辛”工程耐心润人,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用“远志”工程立志成人,拓展职业生涯教育;用“知母”工程助人励人,勤学感恩。
3.“人优我专”,立足行业,突出特色。突出学校特点和行业特色,瞄准“质量、务实、创新”的目标,设计“开放式、引导式、竞争式”的制度,健全“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效机制,建立了阶段明确、环环相扣、规范通畅的工作流程,以制度定机制,用机制保运行,由运行出成效,形成了规范与实效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特色与优势相结合、创新与固化相结合的项目化管理模式,提高了学校党员活动、党建研究和党校培训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研究”(项目批号:11JD7100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责任编辑:蔡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