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媛红
摘 要: 以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和内蒙古6个省(市)7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241名社员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合作社的内部信任、产权安排与成员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合作社传统的产权安排对合作社的内部信任程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合作社的内部信任对成员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合作社内部信任的因素中,合作社成员对管理者的信任最为重要;合作社产权安排通过直接和间接即以内部信任为中间环节两条路径对合作社成员满意度产生影响,其传统程度越高,成员满意度越高;合作社成员既关心合作社短期的经营状况,也关注合作社长远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信任;产权安排;成员满意度;结构方程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3)05-0048-09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6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呈蓬勃发展之势。目前,许多学者关注合作社的制度内核,讨论的焦点由合作社的经济合理性、组织原则、法律地位[1]、政府角色转向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及产权理论等研究工具对合作社制度安排、运行机制和合作社治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合作社具有农民自发组织的性质,很多时候嵌入在特殊的社会关系中(如亲属或朋友关系),因此,其有效治理必须通过非正式与正式两种规则来完成[2]。基于此,本文选取合作社内部信任和产权安排分别作为合作社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的关键变量,研究合作社内部信任与产权安排之间的关系,探讨二者对合作社社员满意度的影响。
一、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
(一)简要的文献综述
1.合作社的内部信任。目前国内外有关合作社信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任的作用和信任的影响因素两方面。
大多数学者认为,信任是合作社治理的有效机制。Hakelius[3]认为,合作社成员间的信任有利于形成团结一致的氛围,降低交易成本。Casadesus-Masanell 和 Khanna[4]构建了一个合作社内生信任建立的模型,显示合作社更有助于信任的产生。James 和 Sykuta[5]发现生产者对合作社的信任不仅要高于企业,而且这种信任还会影响生产者的市场决策。James 和 Sykuta[6]通过研究发现,合作社的信任与其组织特征和产权特征密切相关。徐志刚等[7]的研究表明,社会信任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存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有少数学者注意到了信任对合作社的制约作用。赵泉民和李怡[8]认为中国农村特有的“熟人信任”制约了合作社的拓展。为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在农民中间建立起以契约、产权等现代制度为基础的“普遍信任”。
郭红东等[9]对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对社长信任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黄郡[10]将信任划分为情感信任和认知信任,并测度出影响农户对管理层信任的关键因素。徐旭初等[11]基于社员角度对合作社内部信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理论模型。
2.合作社产权安排。Kim Zeuli[12]认为合作社的产权主要包括所有权、决策权、投售或采购权和剩余控制权。宋茂华[13]则认为我国合作社产权安排包括股权结构、按股金分红的比例和股份转让权的安排、决策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配等。Cook等[14]对合作社的产权进行了分析,认为合作社存在搭便车、资产组合及对长期项目缺乏投资激励等问题。随后的文献提出了一些补救措施:如封闭的社员资格政策加上销售协议、建立合作社股份的二级市场;改善合作社的产权安排[15];调整合作社的所有权结构和决策机制等。
林坚等[16]认为,我国现阶段合作社产权的资本化态势明显,少数大的出资者与多数小的出资者并存,并分析了这种产权存在的合理性。应瑞瑶[17]和傅晨[18]认为“一人一票”的决策机制面临冲击,利益分配应注重效率,合作社产权不清和社员自由退出影响到合作社的激励。徐旭初[19]认为,目前我国的合作社在提取了公共积累后,主要采取以出资额和交易量(额)的方式分配合作社的盈余。而按交易额返还盈余是惟一可以因社员不同而采取的组织激励[20]。Spear[21]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行为,使得英国大型合作社中普遍存在管理者控制问题。牛若峰[22]指出在一人多票的情况下,为防大股持有者控制合作社,要规定社员持股额度和股金投票权的比例。张雪莲和冯开文[23]对合作社的决策权分割过程以及纳什均衡的形成进行了博弈分析。
3.合作社成员的满意度。目前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满意度的文献不多见,大多散见于对合作社绩效的研究中,如黄胜忠等[17]将合作社的绩效考量指标分为成长能力、盈利能力和社员满意度。徐旭初和吴彬[25]在合作社绩效度量过程中,也设计了个别关于社员满意度的指标。但上述满意度指标均是由合作社负责人代填,使得结果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专门探讨合作社成员满意度的研究有:郭红东等[26]运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合作社社员满意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赵国杰等[27]以河北省清苑县高优专业合作社为案例,从社员满意度的角度对合作社的管理和决策机制进行了研究。
综上所述,对合作社的信任、产权安排和成员满意度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局限性:一是缺乏系统性,现有研究大多从合作社的信任、产权安排和成员满意度的某一个角度入手,尚未关注三者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二是分析方法和工具过于简单化,大部分研究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缺乏运用微观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
(二)研究假说
假设1:传统型合作社的产权安排正向影响合作社的内部信任
本文将合作社的产权安排界定为所有权、控制权和收益权三个方面,并将合作社分为传统型合作社(符合经典合作理论的合作社)、现代型合作社(具有股份制特征的合作社)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型合作社(具体见表1)。
传统型合作社的产权安排通过社员进出自由、一人一票制以及按交易额(量)返还盈余等制度,向合作社社员传达了“共有权”、“平均权”和“人权”等信息,会增加社员对合作社组织的信任。同时,由于一人一票制及分配方式缺乏激励,传统型合作社很难吸引生产大户和龙头企业参加,其成员大部分是同村或者邻村的中小农户。在这些彼此熟悉且同质性高的成员内部,很容易建立和积累起特殊的信任关系。此外,传统型合作社的产权安排赋予管理者与普通社员平等的权利,包含有抑制机会主义行为的社会期待,有助于增强社员对管理者的信任。因此,合作社产权安排的传统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合作社的内部信任的建立和积累。
假设2:合作社的内部信任正向影响成员满意度
合作社的内部信任可以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合作社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发挥增效作用以及提供非正式的激励与约束等途径,提高成员满意度。首先,合作社成员间彼此信任程度高,会对彼此行为更加了解和认同,有助于推动相互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减少投机行为,有助于契约的实施和合作社的发展,从而提高成员满意度。其次,合作社成员间信任程度高,有助于成员之间对价格、技术等方面知识的共享,为合作社成员增加盈利,提高其满意度。再次,合作社成员对管理者的信任如同组织的润滑剂,可以使组织更加高效地运作[28]。合作社成员与管理者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管理者有可能会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而产生损害农户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在这一前提下,如果成员对管理者的信任程度高,才可能加入合作社,且允许契约条款相对简化;反之,农户要么选择不加入合作社,要么加入合作社,但是需要制定完备的契约对其利益加以保护,从而使合作社的管理成本急剧增加。再次,合作社成员对合作社组织的信任程度,一方面反映了成员对合作社经营理念的认同度;另一方面反映了成员对合作社盈利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信心。因此,如果对合作社组织的信任程度高,则成员的满意度高。
假设3:合作社产权安排直接影响成员满意度
合作社的产权安排会直接影响合作社成员的满意度,但影响方向不确定。在传统型合作社中,由于合作社股本的来源与成员的惠顾联系在一起,成员的股本认购有着严格的限定,以每个成员拥有相同的股权,拥有相同的投票权。在这样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安排下,合作社成员能够感受到组织公平,由此可能会产生较高的成员满意度。但是,传统型合作社成员的收益权主要体现在与合作社的惠顾中,这种制度安排缺乏足够的成员激励。同时,由于其管理者并不拥有剩余索取权,因而通过改善管理所得到的收益不可能资本化为管理者的个人财产或收益,更容易导致投机取巧行为的发生,致使合作社组织成本和监督成本上升,因而影响合作社的组织绩效和成员收入。成员加入合作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自己的收入和绩效,如果合作社的绩效不佳,很可能会降低成员的满意度。
现代型合作社允许非成员拥有合作社股票,会吸引生产大户和龙头企业加入合作社,使得合作社整体实力上升。而且分配方式对管理者和大股东具有一定激励性,可能会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努力提升合作社组织绩效。合作社成员如果能够享受到由于组织绩效提高而带来的福利,其满意度会有所提高。但是,现代型合作社有可能会被少数核心成员控制,使得普通社员的决策权和收益权受损,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则会降低成员满意度。
二、研究方案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以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和内蒙古6个省(市)7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241名社员作为研究对象。被调查的合作社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在各地工商部门登记;二是合作社正式运营至少一年。并且规定,每家合作社调查的成员数目不能超过5人。随后,本研究利用SPSS l6.0和AMOS 7.0,对所收回数据进行了分析。
(二)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的设计围绕着合作社的内部信任、产权安排与社员满意度假说模型而展开,主要在文献研究、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针对模型中的各项假说设计问卷,采用封闭式题型设计具体问题;然后,在北京地区进行了小规模的预调查,并基于实际操作性修正问卷。正式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合作社社员的基本特征、合作社的产权安排、合作社的内部信任及社员满意度四个方面的内容。模型中的主要变量含义和取值见表2。
1.合作社及社员的基本特征。合作社的基本特征包括合作社所在区域、主营产品、成立时间等。社员的基本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土地面积、家庭人口与参与农业生产的人数、到县城的距离、在合作社中的身份、在合作社销售农产品的比例、通过合作社购买农资的比例以及加入合作社的时间等。
2.合作社的内部信任。根据徐旭初和周晓丽的分析,从社员角度来考虑合作社的内部信任,并将其分为“对合作社其他成员的信任”、“对合作社管理者的信任”以及“对合作社组织的信任”三部分。
3.合作社的产权安排。用所有权、控制权和收益权的传统程度来度量合作社产权安排的特征。
4.合作社成员的满意度。借鉴郭红东等和赵国杰等的研究成果,开发了成员满意度评价的量表,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经营满意度因子和发展满意度因子。
(三)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由研究者及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进行实地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部分省(市)的调查是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协助下完成的。本次调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1年7~10月,发出合作社社员问卷350份,回收265份,其中有效问卷186份分属59个合作社。第二阶段为2012年1月至3月,发出合作社社员问卷150份,分别95份,其中有效问卷55份分属20个合作社。两次调查的结果并无明显的统计差异,共回收有效问卷241份,分属79个合作社。
(四)样本数据分析
在241名被调查者中,74%的被调查者为男性,92.4%的被调查者是合作社的普通社员。在他们在合作社销售农产品的比例,少于10% 的占35.7%,10%~30%的占16.5%,30%~50%的占20.9%,50%~80%的占11.3%,80%以上的占15.7%;通过合作社购买农资的比例少于10% 的占26.4%,10%~30%的占14.1%,30%~50%的占16.7%,50%~80%的占13.7%,80%以上的占27.3%。被调查农户家庭土地面积均值为8.559 5亩,家庭人口与参与农业生产人数的均值分别为3.95和2.47亩,到县城的平均距离为29.5公里。被调查者的其他特征见表3。
1.信度检验。本文采用Cronbach系数和折半信度系数和组合信度作为信度检验的测量指标。当Cronbach系数值大于或等于0.7时,为高信度。折半信度系数通常要符合大于0.5的标准;组合信度的标准是大于0.6。表5显示,信任、产权安排和社员满意度三个潜变量的Cronbach系数均大于0.7,折半信度系数均大于0.5,组合信度均大于0.6。说明这三个潜变量所对应的题项具有良好而稳定的信度。
2.效度检验。本文应用SPSS16.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考察每个题项在概念上的标准化载荷,载荷系数应该大于0.70,意味着题项与其潜变量之间的共同方差大于题项与误差方差之间的共同方差;第二步是考察AVE值,即平均提取方差值 ,这是检验结构变量内部一致性的统计量。一般而言AVE值应大于0.5,即解释了题项50%以上的方差。本研究的量表达到了这个要求。
三、模型设定、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合作社的内部信任和社员满意度均具有难以直接测量与难以避免主观测量误差的基本特征。结构方程模型(SEM)是为难以直接观测的潜变量提供一个可以观测和处理,并可将难以避免的误差纳入模型之中的分析工具。为此,本文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来分析内部信任、产权安排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初始理论模型与初始模型方程分别如图1和表7所示。
结构方程模型包括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两部分。测量模型反映的是潜变量和可测变量间的关系;结构模型反映的是潜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
本文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软件AMOS 7.0,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初始模型进行拟合,得到初步运算结果,此时,修正指数为8.541。按照修正指数MI(卡方减少数值)的最大值进行调整,增列变量误差e7与e8间的共变关系,得到修正模型,其标准化估计值和其他相关指标见表8。此时,修正指数小于5.00,表明修正模型不需要进一步修正。从表8可以看出,增列的变量误差项之间的协方差也均达到了显著水平。
对结构方程模型的评价,一般包括模型整体适配度评价和模型内在结构适配度评价。模型整体适配度指的是各种拟合指数对模型的整体评价。表9列出了模型修正后的拟合指数,除NFI、RFI 和PGFI值没有达到标准外,其他指标均符合要求,模型整体适配度较好。模型内部结构适配度检验结果:第一,测量模型中的因素负荷量都显著(全部大于0.5)(见表10),说明测量模型能很好地反映其所要测量的潜变量;第二,潜变量的组合信度均大于0.8(见表5),表明潜变量的组合信度良好。从总体上看,模型通过了绝大部分检验项目,整体适配度和内在结构适配度都较好。
(三)参数检验与路径分析
对结构方程修正后得到最终估计结果。从表10可看出,除PROPERTY→SATIS的路径系数在0.005的水平上显著性外,其余系数都在0.001水平上显著。表10给出了合作社的内部信任、产权安排与成员满意度关系模型的路径系数、标准误差、临界比率值及显著性。结构模型反映了潜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合作社传统的产权安排对合作社内部信任程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1得到了验证。合作社内部信任对成员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2得到验证。合作社产权安排的传统程度对成员满意度存在两种影响,一种为直接影响,其值为0.441,另一种为间接影响,即传统型产权安排通过合作社内部信任影响成员满意度,其值为0.406×0.736=0.299。因此,合作社产权安排的传统程度对成员满意度的总体效应为0.441+0.299=0.740,部分验证了假设3。即验证了假设3中产权安排对成员满意度有直接影响,但仅反映出传统的产权安排对成员满意度的正向影响,可能的负面影响未有明确反映。与郭红东等的研究结论也存在分歧。可能是因为本研究92.4%的被调查者是合作社的普通社员,更多地从普通社员而非合作社组织的角度考虑问题的缘故。
测量模型方程揭示了可测变量与潜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第一,合作社成员之间的信任、对合作社管理者的信任和对合作社组织的信任三个因素中对合作社管理者的信任是最显著的,说明现有的合作社事务大多是由其管理者来处理,大部分社员都认为管理者对合作社的发展最为重要,因此对管理者的信任程度对社员满意度的影响最大。另外,对合作社组织的信任的路径系数最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合作社的现状:很多合作社都处于一个较为松散的状态,社员对合作社日常事务的参与不高,对合作社组织的观念不强,所以对合作社组织的信任程度的影响较小。这一实证结果与实际情况高度吻合。第二,合作社所有权、控制权和收益权这三个可测变量的影响程度几乎相当,且影响方向一致。并没有验证在理论假设里分析的所有权、控制权与收益权影响方向不一致的状况。第三,在成员满意度潜变量中,社员对合作社经营满意度和发展满意度的系数相当,说明合作社成员不仅关注合作社的短期运作,还关注合作社的长期发展。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和内蒙古6个省(市)的7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241名社员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合作社的内部信任、产权安排与成员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得出如下主要结论:第一,合作社传统的产权安排对合作社的内部信任程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即合作社传统的产权安排有助于加强合作社内部的信任程度。第二,合作社的内部信任对成员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合作社内部信任的因素中,合作社成员对管理者的信任最为重要。第三,合作社产权安排通过直接和间接即以内部信任为中间环节两条路径对合作社成员满意度产生影响,其传统程度越高,成员满意度越高。第四,合作社成员既关心合作社短期的经营状况,也关注合作社长远的发展状况。
合作社是农民自发建立起来的互助性组织,因此除了关注合作社整体的经济效益之外,其成员的满意度也非常重要。本文研究结论显示,要提高合作社成员的满意度必须建立和培养合作社的内部信任,建立适宜的产权制度安排,注重合作社当前经营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值得关注的是,在产权安排方面,我们不能为了追求合作社的经济利益而一味将合作社发展或改造为具有股份制特征的新型合作社。而要综合考虑合作社成员的满意度与合作社组织绩效,选择适宜的产权安排,尽量使二者达到相容或者平衡,才能实现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应瑞瑶,何军.中国农业合作社立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2 (7):2-7.
[2] 崔宝玉.专业合作社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及其治理[J] .财经问题研究,2011(2):102-107.
[3] Hakelius K. Individual Equity Capital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1998, 91: 48-54.
[4] Casadesus-masanell R,Khanna T.Globalization and Trust: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ooperatives[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2003.
[5] Harvey James,Sykuta Michael.Farmer Trust in Producer-and Investor Owned Firms:Evidence From Missouri Corn and Soybean Producers[J].Agribusines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6,22(1):135-153.
[6] Harvey James,Sykuta Michael.Property Right and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Producer-owned Firms and Organizational Trust[J].Annals of Public and Cooperative Economics,2005,76(4):545-580.
[7] 徐志刚,张森,邓衡山,等.社会信任:组织产生、存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来自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J].中国软科学,2011(1):47-58.
[8] 赵泉民,李怡.关系网络与中国乡村社会的合作经济——基于社会资本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07(8): 40-46.
[9] 郭红东,杨海舟,张若健.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对社长信任的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部分社员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08(8):52-60.
[10] 黄珺.信任与农户合作需求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8):45-49.
[11] 徐旭初,周晓丽.基于社员角度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现代化,2011(16):104-105.
[12] Cook Michael.The Future of U.S.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A Neo-institutional Approach[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5(77):1 153-1 159.
[13] Zeuli K. The evolution of the cooperative model[R]. Cooperatives and Local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for the 21 st Century, 2004.
[14] 宋茂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治理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 2007 (2) : 126 -129。
[15] Fulton M E.The Future of Canadi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a Property Rights Approach[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5,77(12):1 144-1 152.
[16] 林坚,王宁.公平与效率:合作社组织的思想宗旨及制度安排[J].农业经济问题,2002(9):46-49.
[17] 应瑞瑶,何军. 中国农业合作社立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02 (7):2 -7.
[18] 傅晨.农村社区型股份合作制的产权制度的演进与困扰[J].学海,2006(3):40-44.
[19] 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以浙江省为例[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0]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1] Spear,R. Governance in Democratic Member Based Organizations, Special Issue of Annals of Public and Cooperative Economics: Governance in the Social Economy,2004, 33-60.
[22] 牛若峰.发展合作社与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合作经济,2005(9):35-37.
[23] 张雪莲,冯开文.农民专业合作社决策权分割的博弈分析术[J].中国农村经济,2008(8):61-69.
[24] 黄胜忠.转型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行为研究:基于成员异质性的视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5] 徐旭初,吴彬.治理机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影响——基于浙江省5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5):43-55.
[26] 郭红东,袁路明,林迪.影响社员对合作社满意度因素的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2-36.
[27] 赵国杰,吴连玉,张月晨,等.基于农户满意角度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管理制度研究——以河北省清苑县高优专业合作社为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3-16.
[28] 弗朗西斯·福山.社会资本、公民社会与发展[J].曹义璇,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2):36-45.
Internal Trust, Property Arrangements and Member Satisfaction of Farmers Cooperatives
LIAO Yuan-hong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vestigates 79 farmerscooperatives and their 241 members from Beijing, Hebei, Henan, Shandong, Anhui and Neimenggu, and adopt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internal trust, property arrangement and member satisfaction of the cooperative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classical property arrangement of farmers cooperatives has positive impacts on the level of internal trust. Internal trust has positive impacts on the level of the member satisfaction, and the trust to the managers is the most key element. Property arrangements can influence the level of the member satisfaction through direct and indirect paths. The short-term business conditions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are both important to the member satisfaction.
Key words:farmers cooperative; internal trust; property arrangement; member satisfaction;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