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义云 刘友开
一、 对比设疑,激趣导读
1. 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2. 在你的印象中,狼是怎样的动物?狼贪婪而凶残,令人讨厌。那鹿呢?(它活泼而美丽,多惹人喜欢呀)
3. 这是我们的印象,课文中又是怎么认为的呢?(映示课文最后一段)这里把凶恶的狼称为“功臣”,而把我们认为可爱的小鹿称为“祸首”,到底有什么有力的证据这么说呢?老师跟大家一样,心里充满着疑问,为了解决我们心中的疑惑,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课文。
【点评】 这一环节主要由教师导入为主,学生活动为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二、 合作探究,感知内容
1. 默讀课文,看看森林和鹿群在一百多年间,发生了什么巨大的变化。边读边画,画出能够表现森林和鹿群变化的句子,在旁边作出批注。(生读)
2. 四人小组之间展开交流,读一读所画的句子,议一议发生的巨大变化。
【点评】 一读课文采用默读批注和小组合作、交流研讨等学法,有助于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内容。
三、 抓住对比,感受灾难
[板块一] 森林的变化
1. 看图想象。瞧,这就是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你们说,这是一片怎样的森林?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
【编者按】 特级教师刘友开近期开展了“远程异地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即异地教师将教研活动就地开展、活动后进行总结、并将其各自的教研成果或经验以文字等形式,用网络传给组织者进行评析,然后再分别反馈,进行再研讨。这种远程异地教研活动的创新形式,同样达到了同课异构教研的实效,值得借鉴和推广。
2. 让我们一起走进森林,欣赏那满目葱绿、生机勃勃的景象。(课件:森林 鹿 小鸟)仔细的观察,你们看到了什么? 能用一段完整的话说一说吗?
3. 小结:凯巴伯森林是快乐的、和谐的,葱绿的树木、美妙的歌声、欢快的身影,真是——(出示卡片:生机勃勃)
4. 让我们一起读,把森林的美景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吧。
5. 然而,事隔多年,凯巴伯森林变了,变成什么样了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想一想,找一找,把相应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6.(课件映示图和句子: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看,这就是枯黄的森林。谁来描述一下那惨不忍睹的景象!
7. 这样的森林又给你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8. 啊,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小鸟歌唱,小鹿嬉戏,一幅多么美好和谐的画面啊;而如今的凯巴伯森林却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美丽可爱的鹿在一只只死去。如此鲜明的变化,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板块二] 鹿群的变化
1. 那么鹿群在这25年间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第1、第3自然段,把表示鹿群变化的语句分别用直线和波浪线画出来,反复地对比着读读,说说你又体会到什么,可以和小组伙伴一起交流一下。
2. (出示:① 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② 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③ 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两个冬天死去六万只,最后只剩八千只病鹿。这些数字真是触目惊心!(朗读体会)
3. 光是鹿数量在变化吗?生活状况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1) 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狼与鹿共存,狼要吃鹿,鹿时刻提防。这样,一些生病的、弱小的鹿,就被狼吃了,而逃过狼的毒手、生存下来的鹿则十分健康。
(2) 引导学生想像凯巴伯森林成了鹿的王国时,起初鹿是自由自在地生活。可时间一久,饥饿和疾病就缠上了鹿群。
(3) 小结:它们拖着虚弱的病体苟延残喘,为一丁点食物和同类相残,无时无刻不忍受着病痛的折磨。
【点评】 这一过程的设计,紧扣三组对比:森林、鹿群前后变化的对比;抓住文中数据的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默读、个别读、分角色读、齐读等),以及观看多媒体,再现的森林变化前后图景,探究这些变化的原因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为下一步领悟人们称狼为“功臣”、鹿为“祸首”的原由奠定了基础。
[板块三] 真正的祸首
1. 森林由生机勃勃到一片荒凉,鹿群由活泼美丽到疾病缠身,这究竟是怎样造成的呢?(因为凯巴伯森林的居民捕杀了狼)
2. 为什么称狼为“功臣”,鹿为“祸首”呢?在“功臣”和“祸首”上为什么加了引号呢?
3. 其实,狼也不是真正的“功臣”,鹿也不是真正的“祸首”,那么真正导演了这一出森林悲剧的又是谁呢?
4. 是呀,其实森林就如同一架天平(师画天平),一头代表狼,另一头代表鹿,他们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狼只有吃掉一些鹿(师画箭头、写“吃”字)才能使鹿的不会过度繁殖,这样,鹿的总数就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这架天平也就保持平衡了。而如果人们捕杀了狼,就打破了这种平衡,鹿群没有了狼的制约,就过度繁殖,使整个森林不堪重负,最终走向毁灭。
【点评】 通过讨论式的读、议、说、写,让学生明白,人们因为不知道大自然自身的规律,好心做了坏事,让学生明白不应该破坏生态平衡的主旨,同时,习得语言文字的运用,收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功效。
四、 巩固总结,拓展深化
1. 如果说,凯巴伯森林的悲剧是由于人们的无知,好心办了坏事。他们可真后悔呀!我们来当一回环保小专家,怎样才能使森林恢复生机?
2. 课后作业:续编想象故事《凯巴伯森林的明天》。
【点评】 阅读对话既要基于课文,但又不能受课文有限空间的局限。要让学生在读懂课文语言、初步感悟狼和鹿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后,适时地将学生阅读的视线引向课外,关注自己生活的世界,有助于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也有利于发挥课文对学生的“例子”功用。
【总评】 徐义云老师的这一教学课例有以下特色:一是注重阅读感悟。教者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书,通过自由读、对比读、品读等朗读形式,使学生进一步明白生态平衡的科学道理和重要意义,扎扎实实做到了在读中“思”,在读中“悟”。 二是注重比较探究。教者抓住课文中的插图、数字及空白,进行了多项比较,在比较阅读中逐步感悟、探究问题的实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在阅读插图的比较中,还通过鲜明的色彩对比,情感的差异,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三是注重课堂延伸。教者课前引导,让学生搜集生活中没有注意生态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事例,课上进行交流,并根据这些资料和自己的学习所获,整理成环保小论文,拓展了语文学习的领域,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简言之,那就是:因文而异抓对比,彼文入情引导思。课内阅读重感悟,拓展延伸课外启。重点难点巧突破,合作探究方法奇。教学设计挺实在,文意兼得获真知。
(作者单位:镇江市李家大山小学、
镇江市润州区教育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