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冬冬
“好学力行、勤勉求是”的学术氛围,风格典雅、景色宜人的校园环境,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演绎着这所大学的勃勃生机。近日,记者走进百年学府——河南理工大学,深深地被她浓厚的文化底蕴、美丽的校园环境、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所感染。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开启了高等教育发展由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新征程。”河南理工大学校长邹友峰教授的话语拉开了我们采访的序幕,“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以内涵式发展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大学,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复兴中国梦、中原经济区建设,这是我们深刻关切的问题。”
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
《河南教育》(高校版):邹校长,您好!河南理工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也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高校,还是省部共建高校,又入选了“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这对学校来说又是一次重大机遇。您认为,学校将如何紧抓机遇,努力提高自身实力,做强特色?
邹友峰:的确,成功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这是继学校被确定为省部共建高校后的又一次重大发展机遇。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抢抓机遇,科学发展,加快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是我们的一致追求。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技术的需求,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和水平。一是加快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主要依托“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基础性、创新性实验室,并以此为依托与大型企业集团合作构建技术研发平台,支持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二是加强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主要依托“煤矿灾害防治与抢险救灾”院士工作站、“先进技术制造与装备”等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依托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及“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探索基础研究”等国家、省部级重大课题,培养与引进并重,加大支持,加强培育,努力形成一批拥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主体,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工业强省提供科技支撑。
《河南教育》(高校版):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后,河南理工大学今后几年在该工程上的总体规划是怎样的?
邹友峰:学校将以入选工程为契机,全面推进基础能力建设,牢固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深化,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安全、地矿等学科专业特色更加突出,新的优势不断彰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格局基本形成。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和能源工业发展的新需求,以内涵建设为基础,以提高质量为根本,以特色发展为路径,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力争经过4年左右的建设,使学校的本科教育硬件基础设施和实验教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牢固确立,本科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师资队伍素质结构更加优化,学生学习、实践、就业与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学校办学特色更加突显,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和能源工业技术进步的能力显著增强。
《河南教育》(高校版):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的大背景下,如何更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邹友峰:学校将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主要措施是加快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优化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教育教学内容改革、提高师资团队能力水平。依据学校发展规模,规划建设图书馆、综合实验楼、基础教学楼、体育馆、学生宿舍等工程;以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契机,每年投入资金4000万元,加强本科教学实验室和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到“十二五”末,实现本科基础课实验开出率达100%、专业基础课实验开出率为95%以上、专业课实验开出率为90%以上,学校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制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规划,不断优化课程体系,逐步探索分类培养、自主选专业(方向)、弹性学制、导师制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加强素质教育,推进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不断完善质量监控和科学评价机制;以深化5门公共基础课与主干专业课程改革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多样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加大双语及网络课程建设,鼓励研究性教学、完善研究性课程体系,构建多元化质量保障与考核平台;继续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的方针,着力引进杰出专家、海外博士等高水平领军人才;实施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博士化”工程和杰出人才成长计划。
按照“扶需、扶特、扶优”的原则,实施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提升计划
《河南教育》(高校版):日前,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2012年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河南理工大学有4个一级学科整体水平得分跻身全国高校前十名,其中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位列第五,是省属高校唯一进入前五位的。专业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学科是推动专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您认为,学校如何整合力量、形成合力,更进一步推动专业和学科发展,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
邹友峰:“有4个一级学科整体水平得分跻身全国高校前十名”的评估结果彰显了河南理工大学特色学科的实力、社会声誉和影响力,对学校事业发展和综合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学科是龙头,专业是基础,学校将按照“扶需、扶特、扶优”的原则,实施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提升计划,构建一批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群,形成与经济建设相适应、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需求、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作为以安全、地矿、能源、地质为特色的高等院校,河南理工大学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发挥特色专业优势,实施专业“优培工程”,把学校传统优势和特色专业建成具有区域和行业特色的品牌。当前,学校正紧密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围绕煤炭、机械、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在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瓦斯诊断与治理技术,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机械装备的精密智能制造技术等领域开展攻关,以支持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安全生产。与此同时,学校还要紧跟先导产业的需求,选择市场前景好又具有一定基础的领域,建平台、育队伍、出成果,既服务于新型先导产业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专业和学科发展,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
《河南教育》(高校版):近两年,河南理工大学连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您认为学校在科研方面取得如此成绩靠的什么?如何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与学术水平?
邹友峰:在今年年初举行的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学校特聘教授刘先林院士主持、我们共同完成的“大面阵数字航空影像获取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学校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研究团队近10年潜心研究的结果,也是学校连续两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我认为,学校在科研方面取得如此成绩靠的是“为梦想而奋斗,心中美好的东西定能创造出来”“执著于创造与奉献,人生就有出彩机会”的坚定信念;“对待科研,一是一,二是二”的严格要求和“用人所长,合理安排科研任务,调动科研组成员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每个人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的管理方法。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与学术水平,学校将进一步强化特色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培养层次和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结合河南经济、社会、文化特色,积极构建布局合理、富有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以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为着力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力争在前沿技术、科技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努力使学校成为中部地区高素质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为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优化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科技、智力支撑。
在“协同创新”中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河南教育》(高校版):您曾经说,协同创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孵化器”,也是推进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有效抓手。高校要与行业结合,与地方结合,与大企业结合,与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合作,在满足人民需要中实现自身发展。那么,您认为,一所地方高校如何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邹友峰:“协同创新”实现了由单一具体项目研究向行业共性的关键技术问题的联合攻关的转变,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的转变。近年,河南理工大学不断集聚校内外创新力量和创新资源,进行了大量的协同创新实践。学校还将争取参与1~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获得3~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目前,河南理工大学已规划了煤矿灾害防治与抢险救灾、煤与煤层气协调开采、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等12个校校、校所、校企和国际合作的协同创新中心,并作为骨干煤炭高校参与了中国“煤炭高效安全开发协同创新中心”的筹建工作。此外,学校还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对能源的需求和学校的学科优势与特色,会同河南煤化集团、中国平煤神马集团、郑煤集团等骨干能源企业,郑州煤矿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矿山装备制造企业,郑州煤炭设计研究院、河南省煤炭科学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积极组建“河南煤炭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教育》(高校版):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学校将如何紧抓机遇,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潮?
邹友峰:结合河南理工大学的实际情况,一要强化主动融入意识。积极主动、自觉自愿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二要以重点学科重点专业为突破口,推动学科发展。要结合河南产业结构的变化设置学科、专业,打造国家、省级重点学科和特色优势学科。三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要强化应用研究,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项目建设,为地方政府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参谋。
乘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东风,学校将深入实施社会服务支撑计划,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会聚、科研领先、成果丰富的优势,全面推进产学研用结合,不断深化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地方的合作,深入开展中原经济区建设有关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努力使学校成为高水平决策、咨询和服务基地,为民族复兴、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