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郑州市中学数学“指向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研讨会”上做了一节示范课,课题是《探索轴对称的性质》。这节课是按“基于标准的教学”策略设计的,与会教师和专家听课后指出:这节课体现出一种清晰、简约的风格。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我觉得有两点值得一提。
一、将抽象的课标要求分解成具体的学习目标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的内容,它在整册的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是这样规定的:“通过具体的实例认识轴对称,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应该说,这一要求很好地反映了数学学科的“四基”要求,即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数学思想融入到学生基本的数学经验中。
但问题在于,这一要求中的“探索”和“理解”都是抽象的动词,看不见、摸不着,如果不把它们分解成可观察的、外显性的行为,教什么、怎么教就仍然是糊里糊涂的。于是,我依据课标要求并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探索”分解成了“作图实验”“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三种活动,将“理解”分解成了“说出”“解释”“判断”三种行为,形成了以下几个学习目标:
1.通过作图实验、观察和同桌交流,能够说出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和对称轴的关系、对应线段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应角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交流,能归纳、总结出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关系,并能解释说明理由。
3.能够利用老师提供的例子,准确判断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
二、用清晰的评价任务将复杂的教学事件简约化
学习目标确定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活动和内容要求也就清楚了。比如在这节课中,我对应前两个学习目标,设计了一个作图活动;对应第3个学习目标,我分别设计了一个图形分析活动和作图活动。为了将学习活动聚焦于目标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把每个活动都分解为评价任务、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三部分,充分体现了基于标准教学中“以评价引领教学”的理念。因为有评价标准做参照,课堂上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解释,自己去评价,节省了大量的教师讲解时间,在评价这一主线的引领下,复杂的教学也就变得格外简约。以“活动一”的设计为例。
(一)评价任务
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然后用笔尖扎出一个任意四边形(只扎4个顶点),将纸打开铺平后,用笔和直尺描画图形,把对应点分别标上A、B、C、D和A1、B1、C1、D1的字样。观察正反两个四边形,思考下列问题并和同桌讨论后回答:
问题1:图中折痕m两旁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问题2:连接对应点C、C1的线段与直线m有什么关系?
问题3:对应线段AB与线段A1B1有什么关系 ?
问题4:∠D与∠D1有什么关系?说说你的理由。
(二)评价标准
1.准确完成扎纸任务,获“★”。
2.只判断出关系,不能说出理由,获“★”;既能判断出关系,又能说出理由,获“★★”。
(三)评价方式
小组评价。
(郑州市郑中实验学校 徐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