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一笑大江横

2013-04-29 20:24于永军
前卫文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书画

于永军

癸巳年尚在龙尾巴上挂着,我收到了高津滔从京城发来的信息:“19-20日,中央电视台《老故事·写意人生》栏目,向全国统一播出高津滔书画艺术纪录片《走近大悟人》。”我这人有个小爱好,凡是熟人的文章、报道包括大部头小说,一经发现,都要认真拜读。津滔是我的老战友,自然在更“认真”之列。焉知,当我拿着遥控器搜索央视“收藏天下”频道,方才发现:苦也!荧屏上显示:“节目未授权,请到广电网络营业厅或在线营业厅办理节目开通手续。”于是,只好望文思义猜“大悟”。央视使用这个“大悟人”,乃一语双关,既说津滔系湖北大悟人氏,更指他的书画艺术源自大悟、成自大悟。大悟,乃有大灵;大悟,方有大美。这正是津滔书画艺术的真谛之所在、要义之所蕴。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与津滔在济南军区组织部同室工作过5年,只知道他的硬笔字写得不错,文笔很美,是一把写材料的好手,但对他的书画认知却陌同路人。第一次认识他的书画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他以奥运标志为原型,用拟人手法创作了一套“和乐娃”被印成邮票,专门让人送我一套,从那5个繁体“樂”字紧紧相连,宛如戴着头饰、手拉着手的小精灵中,我始知道了他原来还极善书画。但真正让我认识他的庐山真面目、惊叹他的艺术成就,却在2012年泉城之春。那次,老战友、宿迁市作协副主席任全良偕夫人游济南,津滔专程从北京赶来相会,送我们每人一套《高津滔书画集》和《高津滔题字集》。从这里,我看到了津滔为徐悲鸿纪念馆馆长、中国书画艺术促进会名誉主席、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先生创作的作品“老来红”,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八十大寿创作的“德高寿长”,为周克玉上将、韩怀智上将、李耀文上将等题写的联句;知晓了他为京城若干馆、堂、楼、所题写的匾名以及给出版社若干书籍题写的书名;也获悉了2011年元旦前夕,他被北京魅力视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作为“中国书画当代四大家”之一,与吴冠中、范曾、欧阳中石同榜宣传,等等。于是,我的眼睛不禁瞪大了,舌头也半天没有回到嘴里,不得不以新的眼光打量和解读自己的这位老战友。

其实,津滔在书画界早已声名鹊起。

2004年,他创作的国画“江山如画”,被中国长城学会、中国国家博物院、中央文献出版协会、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收藏。

2007年4月和9月,他分别在山东曹州画院和河南安阳举办了个人书画展,荣宝斋出版了他个人的书画作品集,长城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高津滔书法作品——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同年,他创作的书法作品“乐”入选《2008和谐中华迎奥运》全国美术书法摄影展,创作的“百乐图”受到广泛好评,12月荣宝斋出版了他个人的水墨画专集。

2008年,他的2幅书画作品被录入《中国书画30年史志》,1幅作品录入北京大学名家作品集,21幅书画作品入选《影响中国的100位艺术大家》,4幅书画作品入选《中国二十位书画领军人物》,4幅书画作品入选《辉煌中华》并题写书名,海天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他的《遍临百家书画集》。

2009年举国庆祝建国60周年,是他展示艺术成就的辉煌期。《伟大的文艺复兴》选登了他13幅作品,《最具收藏价值书法三大家》选登14幅作品,《最具收藏价值国画三大家》选登19幅作品,《和谐盛世——中国书坛六大家》、《和谐盛世——中国画坛六大家》选登20多幅作品并题写书名,《辉煌六十载——五人画集》选登21幅作品并题写书名,《中国艺术大师——书画名家八人集》选登5幅作品并题写书名,《聚焦中国书画大家》上、下册选登8幅作品并分别题写书名,《书坛七贤》、《画坛七贤》选登40多幅作品并分别题写书名,《新中国国礼艺术大师》入编7幅作品,《人民文摘》、《人民论坛》、《当代中国》、《环球艺术》、《中国时代名牌》等杂志发表了个人专访和书画作品,《文化月刊》社出版发行《画坛独秀》个人专集。此期间,他先后十多次参加全国大展,其中“国家”、“读书最乐”等获最高奖;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书法作品被韶山博物馆收藏;“和乐通天下”作品被新西兰博物馆收藏;“一中同长”、“长相思”、“国宝”等多幅作品作为礼品赠送台湾政要人物;“春风杨柳”、“高山流水”、“门神”、“和乐”、“菩提叶”、“生生不息”等绘画作品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书画家报》刊登;并被评为2009年度中国书画家新闻人物,入编《中国书画家大辞典》当代卷。

2010年10月27-28日,高津滔参加了亚运会书法火炬传递和亚运国际书法论坛,主持了圆桌会议,作了题为《笔墨池随时代,创新自用我法——童孩书法的感情和实践》的发言,被授予“亚洲最有价值书画家”、“中国著名书画名人”、“当代中国功勋家”、“当代中国艺术名家”等一大串荣誉称号,同时被新加坡美术总会授予“新中文化友好使者”称号,并荣任中国书画艺术促进会主席、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中国书画名家网艺委员会副主席。中央电视台《收藏天下》节目先后两次播放了他的专题电视片。2010年青岛成名翰墨第八届中国书画专场拍卖会上,他的作品《家和万事兴》、《听雨》、《菩提叶》、《笑容》分别拍出了11.2万元、12.096万元、10.976万元和32.48万元的高价。

更耀眼于书画界的是2012年10月19日,他在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以“阳光·和平——高津滔卢浮宫书画展”为主题举办了为期5天的书画展,迟浩田上将为这次书画展题写了展名。展览期间,卢浮宫博物馆艺术总监蜜莉安·阿诺妮女士曾3次到展厅观看高津滔的作品。她说,高先生的作品技艺独特、大胆创新,奇特的创意独开世界文化之先河,其形、其神、其意变化繁富,妙不可言,充分表达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质。她还代表卢浮宫博物馆收藏了这次展览的开篇之作《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和收尾之作《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两幅作品,并颁发了收藏证书。

凡内行都知道,对一个起于军旅的书画家来说,这其中任何一个艺术成就、一个荣誉头衔的背后,都矗立着一座艺术的高峰,而决非浪得虚名。

高津滔的书法,大器朴质,酣畅劲健。既讲究传统风范,博采众长,又不步他人后尘,形成古拙而飘逸的风格;他的运笔,行止合度,不激不厉,不飘不滞,一任天机流衍,丝毫没有故作夸饰;他的作品,喜欢字字独立,不枝不蔓,却又笔笔呼应,顾盼有情,形断意连,略无挂碍;有时墨喜和润、笔取含蓄、清婉多姿、温润可人,有时则雄浑苍劲、粗犷豪放、笔走龙蛇、气势磅礴,抑扬顿挫、气势、韵律、结构、情趣跃然纸上。读他的书法,时常让人觉得并不是在欣赏一幅艺术品,而是接受一种观念洗礼,“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联想和慨叹油然而生,心灵似乎也得到了净化。特别是他提倡利导思维,独创的“童孩体”,融百家之长,汇古今神韵,有纯朴童真之趣,有自然洒脱之美,甚至不妨使性任情,作品成了有灵性的书法、会说话的文字,形成了一种迥异于他人的书艺特色,彰显着强劲的生命力。

高津滔的画,注重个人灵性,既不拘泥于古人,也不因袭今人;既有着大马金刀、大气磅礴、激情满怀的艺术张力,又透着灵感迭出、信笔点染、天趣妙成的挥洒;既追求风格质朴、厚重,有着浓郁的情感,又追求内涵的深厚、丰美,并富有着浪漫的想象,强调形态与意境的有机统一,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空间,让人感觉他的想象力在自由驰骋,他的画在自由飞翔,每一幅画作在创作过程中,都进入了以心思物、以心用色、以心作画的自由境界。更加稀奇的是,他用咖啡、普洱茶为原料作画,不仅实现了由矿物质向植物的机理突破,还在着色和运笔上达到了更灵动更飘逸的效果,每每给人以“鬼斧神工”、“匪夷所思”的奇妙。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书画结合、文画结合,既是书又是画,既是画又是文。一幅画、一段文字,皆富有哲理性,亦幽亦庄,诙谐而真实,让人在审美享受的同时,得到理性的启示和精神的升华。比如,《不捅就是一堵墙捅破原来纸一张》、《宁可不说话也不违心说假话》、《出污泥而不染睡觉也香甜》,色彩鲜活灵透,极富生命感;比如,《忽悠:远看忽忽悠悠,近看飘飘摇摇,又像葫芦又像瓢,走近一看,原来是两个和尚在洗澡》、《梦:“有梦想就有了希望!”再看像一个小孩背着风筝,神采飞扬地去放飞梦想》、《休息: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乐乐:爱的春天不会有天黑》,弥漫着一种灵气,即使不看画作光看名字,就给人以永不消逝的激情,永不迟钝的直觉。尤其妙不可言的是其代表作《笑容》,在创作上精心构思,独辟蹊径,巧妙的将“笑容”二字写成面带微笑的一对男女形象,并以浅淡的脸蛋底色作衬托,使“笑容”二字真正成了人的微笑。且“笑”字顶天立地,彰显男性本色,“容”字优雅从容,体现女性柔美。“容字的宝盖头被勾勒成脑门,“火”的两个点被写成一对眼睛,“人”字被写成鼻梁,“口”字被画成嘴巴,并且以落笔的粗细体现出上下嘴唇的厚薄。就这样,“笑容”二字成了富有灵性的人的形象,一笔一画都带着笑容:眉宇间展露笑颜,鼻梁上挂满笑意,嘴角上充满笑容,连额头加上的红点,都像个美人痣,更是笑得自然、笑得从容。这篇作品,堪称书法创新之代表,形象逼真,惟妙惟肖,与其说是书法,毋宁说是漫画。

高津滔说,他热爱书画艺术,起源于舅舅的影响。

津滔少年时,舅舅是当地稀有的文化人,写标语、出黑板报、写春联,常常引来羡慕的眼光,小小年纪的高津滔成了舅舅的铁杆粉丝,一有机会便跟着刷标语、写黑板报、插粉笔图,显露了书法和绘画天分。故而1976年津滔一进入军营,便成了部队里的宝贝疙瘩,出黑板报、刻钢版,成了他的拿手好戏,一幅雷锋画像获得团里板报比赛一等奖,更使他成了全团知名的“小能人”,倘若不是赴南疆作战,他可能会出道更早。然而,津滔真正意义步入“正门”、走上书画艺术之路,还是在拜著名书画家李燕刚先生为师之后。打这,已是人到中年的津滔像一个朝圣者看到了圣光,虔诚执著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向前攀爬,不管节假日、双休日,坚持每天两个多小时的书画,勤学苦练。他为自己规定,除非外出开会,否则每天临摹一篇,雷打不动。16年的光阴中间,他遍临了颜柳苏齐八大名家书画和北魏碑拓,反复练习了隶、楷、行、篆、草等各种书法精品,突出了对甲骨文写法、齐白石绘画中斧劈刀削技艺、毛泽东的草书和郑板桥“乱石铺街”的书法技艺等重点研究。其中对毛体的临摹,已到了惟妙惟肖、以假乱真的程度,一本《遍临百家书画集》,乃是记录他苦练书画的一个缩影。正是得益于众多名家的启发影响,各种书画技巧的融会贯通,使他在书画创作中博采众长,创造“童孩体”和绘画的人文品格,奠定了“落笔便高”的坚实基础。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功美事。然而,真正的成功,又决不是一个“苦练”就可了得。同样的苦练,有人成了书画艺术家,有人却只是个“会画画”、“会写字”的。显然,苦练中体现着不同的思想境界。

我曾不解地问津滔:你的书画艺术是怎样练成的?那些活泼泼的、独抒灵性的作品,源自于一种怎样的创作理念?他的回答很奇特:“要苦练,不要傻练;要童心,不要花心。”

津滔也苦练,但却不是傻练,而是注意动脑子,把握要义,追逐蕴含于书画、物像中的神韵。比如画猫,在许多画家那里,面貌不是没有,技法也不是不熟练,只是作品似曾相识,甚至构图都相差无几,这样的画,单看几张代表作品尚觉有风格,看多了不免乏味。津滔画猫,突出表现人性化,注意猫的眼神、神态,甚至捕捉一瞬间的变化。因此他笔下的猫,在《戏》、《猫》、《福猫图》、《祝你平安》等作品中,没有景物的呆板苍白,而是借物抒怀,直接叩问着人的心灵。再比如画花鸟鱼虫、梅兰竹菊,他注意觅寻郑板桥的特点是什么,齐白石的特点是什么,黄宾虹的特点是什么,一点点地去发现,一点点地去吸收。他说,哪怕就是一点点,那就是成绩;发现了、理解了、吸收了,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就有了新的起点。

中国古代的画家,即使是画一块石头、一条草虫、几只水鸟、几根竹子,都注重表现整个宇宙的生气,都要使画面上流动宇宙的元气。这就是为物的自然造化过程所具有的“妙趣”,以及人对这种造化的认知所达到的“妙悟”,总之一个“妙”的范畴,才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中心范畴。只有从“妙”上着眼,才能说明为何中国书画不满足于停顿在“美”的境界,而总要从意象超越进入意境这个有着浓厚形而上意味的境界。故苏轼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讲究书画以“神”为中心,而非以“形”为中心。一张书画怎样才算好,得“意”和传“神”才是最根本的评价标准,如果刻意求“形”就会本末倒置。津滔正是发现了这一点,并一点点去吸收突破,他的书画,真正与对象通悟,得其意而达其形,把物的特性融化在自己的性情之中,从笔间自然流露而出,没有程式化和概念感,而都是源自生活,形神兼备,气韵生动。这样,他才能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笔笔生发,把新锐的体验、迸溅的诗情、鲜活的感悟,都凝注于笔端,在点、线、墨、色的交响与互动中,勾勒出感性生动的生命形式和蓬勃的生命活力。

津滔说,他的创作,始终以一个小孩的心态去想象,天马行空,信马由缰,没有任何思想羁绊;同时,又以孩童的认真去追逐,凡是认准了的事儿,就铆足一股劲儿去尝试、实践。所谓“不要花心”,乃“心有定力”是也。美学大家叶朗先生认为,“趣味”是人性的自然的要求,无论读书论学、写字绘画,都要“有趣”,表现出浓郁的审美人生意趣,一个人“无趣”,是其人生的很大缺陷,一幅书画作品无趣,则是一种败笔。津滔的创作,正是基于跳出小我而复归于人生世界的整体感、来自于自我与人生世界的统一感,才赋予了书画创作一种新鲜活泼的人生意趣,在自享其乐的同时,也给读者送去了快乐。一般文人画花鸟或山水人物,甚至梅兰竹菊,择一专精,就算到家,津滔却打破了这些局限,在他的笔下,丝瓜荷花、兰花竹子,桃树柳枝、梅花藤叶,皆可入诗入画。作品《和乐》,揣摩人物,醇净温穆的用笔和色调,细致精微,一丝不苟。作品《加油》,所画人物手舞足蹈,童心无忌,对世态的认知和对生命本身的体验,是自然天成、返璞归真的最好例证,这表明他已冲破了文人画山水花鸟、梅兰竹菊以遣兴的约束,认真地向高深求索。打2008年起,他试着用淡墨写字作画,然后以普洱茶水罩染,出人意料地呈现出胡杨木的效果。如这种方法创作的“寿”字,让人由“寿比南山不老松”的意境,引出“寿齐千年胡杨木”的联想,用这种方法创作的《荷》,给人以“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自然。受此启迪,他在书画技艺上的创新思维犹如涌泉,用牛奶、咖啡作画相继进入了他的实践,《山水》、《残荷》、《家乡的小树林》、《俏也不争春》等一幅幅新的画作,犹如小鸟破壳而出,别开生面地摇曳着突破和升华传统的机理变化,呈现着蓬勃的时代生命活力。

水墨性格是中国绘画艺术区别于其他绘画艺术的根本。丢掉水墨形态抑或水墨因素不再成为绘画主体时,毋庸置疑,水墨画的民族性会随之消失,附着其中的精神因素将随之崩溃,民族审美心理必然无法面对失去自尊的空白和荒芜。这是高津滔水墨画探索所始终秉持的一个理念。他的实践成果表明,水墨创新不是梦,现代水墨艺术体系处在发展壮大之中,从而不断验证了民族文化面对时代进步应具有的创建性和先进性。比如《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画中峰峦如骤,波涛如怒,从放射状排列的密密捱捱的山,如同千军万马、壁垒森严,阻挡住卷起的浪花。这样的山,堪称画家的“胸中丘壑”,是被意象化的形象,喻意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的伟大之魂。《江山如画》,放眼远眺的视角似循古人的山水画图式,但咫尺之内的千里壮阔游目骋怀,群峰压面的现代构勒,又突破了古代山水的架构,给予人很强的时代视觉冲击力。《仙境》、《竹》、《松月图》、《生命与尊严》等,笔下的线条不再是形体的机械再现,而是紧紧捕捉到不同景物不同表现形式的鲜明特征、瞬间之美和动人神采,时而层峦叠嶂、茂树丛林,时而冰痕雪影、全无烟火,如同隽永而淡雅的诗,具浓郁的文人气息,笔法松灵、格调高古、疏澹冲和,从中显见他对黄宾虹与米氏山水的推崇。他笔下的《家》,一改房前屋后种瓜种豆的常态景物,而是用焦墨构勒出一个古篆的“家”字,遥远的天际,正有两只鸟儿飞来,配上“浪迹天涯海角不忘的只有你”的解析,一种游子对故园的眷恋跃然纸上。单调的着墨,却跳动着无尽的旋律,游弋往复,令人思绪驰骋、心神荡漾,不由你不感叹作者艺术的张力。

从美术史的角度看,破解中国画现代性难题的水平往往决定了画家的历史地位。在现代山水画的创作中,蕴含着中国人潜在心理积淀与嬗变的时代意识,反映出不同时期社会背景下的思索和意味。在中西文化碰撞交会中,在具有世界性意义的艺术生态中,中国山水画仍应坚持民族本色,也要温故而纳新,创造出与新时期巨流潮音相呼应的时代新作。在这种语境下,我们看到,津滔对于传统,尊重却不迷信,在图式创新与笔墨表现的丰富性方面,作出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现代审美表达的独到探索。在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他有守有变,在变中有守,在守中有变。比如画作《人间仙境》,黄宾虹的积墨、焦墨、泼墨,张大千、刘海粟的彩墨,李可染的墨法墨韵,在这里都没有成为死板的教条,而是被兼收并蓄、推陈出新,衍生了新的生命力。《江南春雪》,则完全跳出了传统山水树木雪境的束缚,而是紧紧抓住“神情动态、笔墨意韵”,大胆地着用不同的色彩,画出了飘舞的雪花、灵动的河流、雪压的树枝和不同植被的山色,给人以江南雪景与北方雪景的迥然,并为中国传统山水走向现代提供了新的思路。这种守与变,正是他潜养磨砺、寻找自我、实现自身艺术使命的过程,也使得他的笔墨比其他人更容易穿越传统并具备了现代性徽征。

真正的学问,永远是勤奋加天分铸成的。

高津滔对书画有一句心得:要走进去,还要走出来。“走进去”是一种苦修,“走出来”则是一种禅悟。这种禅悟,似正应了黄庭坚《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传为之作咏》中的一个名句:“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苦修之后而走出门来,眼观大江横流,顿感天宽地阔,一种彻悟通灵心境便油然而生。这自然是一种新的境界,一种他孜孜追求的审美人生。

审美人生的核心是诗意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就是跳出“自我”,跳出主客二分的限隔,用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心胸看待世界,照亮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体验它的无限韵味和情趣,感悟人的精神家园。换言之,审美人生是让自我体验到个人与世界的根本统一,从而扩大自我的人生境界,感受人生的情趣,确证自我生命的价值。津滔的书画“落笔便高”,正是由于他平日悟性修养高,把有、无、色、空融化在丹青里面,不去标榜禅而深有禅意的结果。

以画入禅或以禅入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南宋的梁楷、石恪、牧溪,清初八大、石涛,以及近代的“北齐南黄”,虽然笔墨风格迥然不同,但都可以说是从禅悟参修得来的精神产物。津滔在书画创作中显现出的审美灵动和通透,从原色上说同样来源于禅悟。与当代其他书画家相比,津滔有着他人无可比拟的两大优势:其一,打过仗、负过伤,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对人生的感悟透彻,使他更容易把书画创作与人生思考统一起来,领悟到人生真谛。其二,长期在高级领率机关工作,习惯养成使然,书画创作更容易与深透思考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加上高等教育学博士的学者本色,使他成了最具哲学气质的书画创造家。他深研墨法度气韵,于朴拙处立定脚跟,极富书法的本真内涵,贯彻到书法绘画上,那种举重若轻、霞思云想的洒脱,那种识见不凡、别有洞天的出新,无疑是他用自由、解放、通达、宽容、童真无邪和平和无功利心,笑对人生百态的烙印。

审美心理结构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历史的产物,它所构成的审美体验是来自社会文化的,由这种审美经验提炼而成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更直接地与一定的社会生活、一定的社会价值意识相联系,因而渗透于这种审美价值意识的审美心理经验,必然随着社会生活、文化心理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民族、阶级的情调和色彩。因此,在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下,当具有审美性质的“象”符合主体之“意”,且主体对之进行审美观照并达到了景中含情、情中见景的完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时,便形成了“意象”。从这个角度考量,由津滔一幅幅天成妙得、童趣盎然的画作中所透露出的那种自然纯朴、那种天真烂漫的气息,不难发现,与其说这是他对书画创作的一个追求,毋宁说是他在书画创作中对人格精神、对世态的认知和对生命本身的真切体验。正如九功先生所评价:“在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中的美、乐、巧,恰与高津滔所提出和倡导的书画创作的和乐、笑容、童孩体意味相通”,“倘若把这种对作品的观念,到人的自身,则与最高艺术全体的人生,当然也是纯朴淡泊的人生,也是和乐童真的人生。这种人生即会常带笑容。即是和乐,即是童真,是大美。是他对人的尊重和友善,是对人类的贡献。”

津滔的童年是在湖北水乡度过的,田园牧歌的农家生活,滋养了他独具灵性的思维和情感。他的多幅作品,都浸透了他对故乡记忆和眷恋。如《儿时印象》,以近乎写真的笔法描出了牧童下棋的乐趣;《儿时也是放牛娃》,则再现了一个牧童作思考的景况。《放牛不忘读书》,《春江水暖牛先知》,表面上质朴率性,实则雅致流丽,恰似陶潜诗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山野村居意象,寄寓着挣脱世俗羁绊,随心所欲,有如陶潜诗一样让人领悟到天然之气息和蓬勃的生机。从自己的生命本源体验和诠释笑对人生,以一种通达、宽容、和谐的平常心境,追求童真童趣,表现天真无邪和内在本质的大美,铸成了他的创作主体和创作思想的诠释和全部支撑。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中,曾鲜明地提出过一个“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学命题,这里把人类对于美的认识带进了三个层次: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第二,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不同的观赏者由于个体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差异,即使面对同一“象”时,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意象”。第三,美是历史的具体的。应站在社会历史性的高度,将个体的差异性放到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角度来加以考察,运用意象论阐释“美”。综观高津滔所追求的书画艺术创作之路,透过他所镌刻下的一个个印记,似乎不难发现,他所沿袭和推进的正是这样一个传统的美学规律和原则。

高津滔深谙,“画者欲自成一家,非超出古人理法之外不可”(黄宾虹)。古人的传世经典难以超越,如果沿袭下来只守不攻,只能步古人后尘。显然,他正以推崇和光大老庄天然朴素的艺术精神,以其敢为的理念、深刻的禅悟和骄人的成就,站在了书画艺术的时代前沿。与此同时,他又正在凭借捕捉到的动态之美、瞬间之美,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实践,向现代书画家标示一个如何以新的理法、新的悟性超越古人的艺术境界,一个进入大美大乐的艺术走向。作为津滔的老战友,借此谨向他敬致无限祝福!

猜你喜欢
书画
书画
小小书画廓
书画
书画
书画
书画
书画
书画
书画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