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书院藏书史略

2013-04-29 20:15:25张新勤
寻根 2013年5期
关键词:刊刻藏书楼藏书

张新勤

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南麓,是我国创建较早、影响较大的书院之一,它融教学与研究、图书收藏与校刻为一体,是理学先导“洛学”思想传播的基地,亦是创新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为我国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历史沿革

嵩阳书院位于今天的登封市区北部、嵩山之阳,风景秀丽、环境清幽,其前身分别为嵩阳寺、嵩阳观、奉天宫等。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创建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更名为嵩阳观,为佛、道二教活动场所。唐弘道元年(683年)春、冬两季,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两访嵩山,以嵩阳观为行宫,日奉天宫,成为李唐皇室巡游嵩山的行宫。后唐进士庞士和南唐学者舒元、道士杨纳等人,在嵩阳观聚徒讲学,为书院创办奠定了基础。其后,避乱之士聚处山中,至后周时,在其中创建书院,以为修身养性之所。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周世宗柴荣(954~959年在位)改嵩阳观为太乙书院,开启了近千年的嵩阳书院发展史。

北宋初年,国家采取“右文”政策,鼓励支持书院发展,嵩阳书院发展达到了顶峰时期。至道元年(995年),宋太宗赵光义亲自向太乙书院颁赐印本九经作为教材。至道三年(997年)五月,宋太宗又御赐“太室书院”匾额,建藏书楼、斋房。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宋真宗设置学官,赐书院九经、子、史。景祜二年(1035年),宋仁宗命西京(今洛阳)官员重修书院,赐名“嵩阳书院”,并置院长,给膳田百亩,以维持常年经费。当时著名政治家范仲淹、司马光曾在嵩阳书院讲学,学者郑遨、种放等人在此广收学徒,宋明理学的重要创始人邵雍、程颐、程颢都曾在书院聚徒数百人讲学,嵩阳书院发展至鼎盛,与湖南岳麓书院、河南应天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代四大书院。宋代李鹿的《济南集》卷二《嵩阳书院诗》,写出了嵩阳书院当年的宏伟景象:“嵩阳敞儒宫,远自唐之卢。章圣旌隐君,此地构宏居。崇堂讲遗文,宝楼藏赐书。赏田逾千亩,负笈昔云趋。”

元、明、清各代均重修增建嵩阳书院,鼎盛时期,书院有学田1750多亩,生徒有数百人,藏书有2000余册。金、元年问,由于金兵南下,嵩阳书院毁于战火,此后至明朝中期,嵩阳书院发展迟滞。成化年间(1465~1487年),书院逐渐复兴。嘉靖年间(1522~1566年),登封知县侯泰建造二程子祠,复建书院,在嵩阳旧址聘师聚徒,嵩阳书院得以重新恢复。康熙十六年(1677年)至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间,清初三大名儒之一的孙奇逢弟子耿介,辞归故里,扩建学舍,致力兴学,相继建造三贤祠、先师殿、观善堂、丽泽堂、辅仁居、天光云影亭、观澜亭、川上亭等。期间,官绅相继捐建藏书楼、讲堂、道统祠、博约敬义二斋和三益四勿二斋,嵩阳书院规制大备,后年久失修,于乾隆初年大部分建筑遂呈颓败之势,乾隆后期更日趋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嵩阳书院几经波折,获得新生,不但整修了藏书楼、崇儒祠等建筑,也保护了大批珍贵文物,治理、美化了环境,现已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A级旅游景区。2009年,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郑州大学成立嵩阳书院,并于书院旧址东侧建立新址,旨在重续国学渊源,嵩阳书院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2010年7月31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嵩阳书院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典籍刊刻

为了传播文化知识,满足师生需要,书院从诞生之日起,典籍刊刻便成为其历史重任,在雕版印刷技术成熟的宋朝尤其兴盛。书院刻书多由著名学者主持雕印,他们在版本选择、文献校勘方面较为重视。同时,书院有众多经费资助,对技术、纸张要求也较高,所以书院在刊刻书籍方面质量较高,在古代文献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嵩阳书院作为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经营雕印业,刊刻书籍尤其之多,宋、明刻书数量当居前列。由于清朝以前刻书不见著录,现存典籍刊刻以清代刻书为主。

书院刻书内容以师生著述为主,许多书院常把师生读书的心得或疑惑记在日记册上,然后把日记加以整理,编刊成书。据赵连稳《中国书院藏书》记载,嵩阳书院主讲耿介将讲义《理学要旨》《中州道学编》《天理主敬图》《为大学旨》等在嵩阳书院刻印。书院刻本另一类内容就是经史子集等历代文献。除此以外,书院也刻印志书,现存的《嵩阳书院志》即在清康熙年间刊刻,称丽泽堂刻版。书院这些刊刻书籍,充实了书院藏书,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为我们今天进行学术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珍贵资料。

历代藏书

凡建书院则多谋求藏书。藏书和讲学、祭祀一起,历来被称为书院的三大事业,“三者固缺一不可”。而具有一定藏书规模的书院一般都建有藏书楼,性质类似于现今学校图书馆,一方面收藏历代藏书,一方面供书院生徒阅览。嵩阳书院作为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在古代有大量的藏书,清初时书院藏书已有一万余册,并制定了严格的收藏、借阅制度。历史上嵩阳书院藏书楼屡经兴废却依然存在,现存藏书楼由耿介于康熙年间在重建嵩阳书院时兴建。

嵩阳书院的藏书来源比较广泛,分别为皇帝赐予、私人捐赠、书院购置或刊刻等几种途径。(1)皇帝赐书。宋朝重视文治,皇帝常常赐书嵩阳书院,以彰显尊儒重教的文教政策。如宋太宗赵光义亲自向太乙书院颁赐印本九经,宋真宗赵恒赐给嵩阳书院九经、子、史诸书。(2)官私捐赠。嵩阳书院经常获得各地大量捐赠的图书。如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河南巡抚王日藻捐献俸银,重修嵩阳书院藏书楼。《碑传集》卷九十载,江西瑞州同知焦贲亨寝疾在榻,向嵩阳书院赠书二种,“为诸生通习”。《碑传集》卷一百十一载:李兆元“闻耿逸庵倡学嵩阳书院,君命子瀚往问策,复购书送藏书楼”。(3)书院购置。耿介的《嵩阳书院志》记载,嵩阳书院藏书楼拥有大量藏书,以配合教学,除去一小部分捐献的书籍,其余均为嵩阳书院利用书院学田的丰厚收入以及社会捐赠,购置大量书籍,成为书院藏书的重要来源之一。(4)刊刻书籍。历史上嵩阳书院经营雕印业,充实藏书,宋、明、清时期刻书具体已不可考,但在数量上居于当时书院前列。

目前,嵩阳书院藏书楼依然存在,规模壮观,藏书共76部,据估计数量有上万卷。除《嵩阳书院志》等珍贵图书存放于河南省图书馆外,楼内陈列有“四书五经”《二程全书》《四书近指》《二程遗书》等清代流传下来的书籍。

《嵩阳书院志》与耿介

《嵩阳书院志》是研究嵩阳书院与中原文化教育史的珍贵文献,由清初嵩阳书院院长耿介主持,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前后编纂刻印。耿介(1622

1693),原名冲璧,字介石,号逸庵,河南登封人,清初中州名儒、教育家,曾任福建巡海道、河南按察使等职。受业于清初理学大师孙奇逢,笃志躬行,以倡明理学为己任。康熙十六年(1677年),归里兴复嵩阳书院,置办校产,扩建书院,为自宋以来嵩阳书院的振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聘请名师,开放门户,建立“讲会”制度,倡导讲授学业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注重躬行实践,讲明义理,为中原文化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一些教学方法对今天的教学改革仍具有借鉴意义。

《嵩阳书院志》共两卷,卷一主要包括沿革、藏书、图绘、祀典、形胜、诗章、学田等章,详细记载了康熙年问重建、扩建书院的经过,对书院沿革的记载比较简略。卷二主要收录历代有关嵩阳书院的序、文、考、记、铭、表、讲、约、说、启、书、赋等文稿,包括清代著名学者窦克勤、郭文华、焦钦宠等为之所作序四篇,耿介与汤斌、张域等来往书信十余封,讲学记、游记二十余篇,赋三篇,书院碑记、铭一篇,表一篇,以及讲义、论说多篇,会约、书院考各一篇。《嵩阳书院志》目前存放于河南省图书馆,是我国古籍中唯一一部反映嵩阳书院的志书,对我国古代官学、私学、书院教育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题图:嵩阳书院匾额)

作者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刊刻藏书楼藏书
宋人對三蘇文章的選編與刊刻
国学(2020年1期)2020-06-29 15:14:38
论晚明元剧选刊刻现象及其文化审美意义
戏曲研究(2018年3期)2018-03-19 08:47:18
珍惜每一本藏书
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39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
图书与情报(2015年3期)2015-08-10 06:01:18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天一阁文丛(2014年1期)2014-10-13 08:00:16
藏书楼开出一朵花
《植物名实图考》在山西刊刻流传述略
城南袁氏及其藏书楼
天一阁文丛(2013年1期)2013-11-06 10:01:21
鲁图藏安丘王筠著述书板刊刻考
天一阁文丛(2013年1期)2013-11-06 10:01:17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
天一阁文丛(2012年1期)2012-10-13 07:5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