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歌册——是旧时的妇女生活生产的教科书。
东山歌册是在广东潮州歌传入福建东山后经过地方化而发展形成的一种曲艺说书形式,民间俗称“唱歌册”。传唱过程中先融入了南音等其他地方曲种和音乐的艺术因素与曲调,具有东山地方特色,据《东山县志》记载:明代,“潮州歌册”传入东山,后经历代传唱,融人南曲、秦腔等曲调,逐步形成具有自己方言特色的歌谣“东山歌册”,至今有数百年历史;主要分布在东山各乡镇、云霄、诏安、澎湖列岛以及台湾南部等地。
东山歌册的曲调是一种较自由的咏诵体,与民谣、褒歌、畲歌相近。歌册的意思是唱歌的唱本。山歌册也称为“女书”,因其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故事性强,音韵顺口,曲调简单,多在妇女中传唱。东山歌册有“起头”或称为“引子”,起静场作用。一篇歌册到紧要关头留有“关子”以吸引听众。结尾处叫“激尾或“煞尾”。其文体属长篇叙事诗,有七言句、五言句、三三七字句、三三五字句、三三四字句。东山歌册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照本宣科式地吟唱长篇韵文体的叙事“歌册”。节目内容故事性强,文字浅显,唱词押韵顺口,唱腔韵律平稳。传统的歌册节目有《万花楼》、《罗通扫北》、《双白燕》、 《崔鸣凤》、《陈世美》、《凤娇与李旦》、《隋唐演义》、《薛刚反唐》等唱本一百多部。20世纪中期以来新创作的节目有《渔家女》和《织网歌》等。
东山歌册与台湾的歌册有着历史的渊源。台湾的歌册又称“弹词”,《杨本县过台湾歌》就是一部具有史料价值的歌册。
东山歌册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在旧时的妇女中普遍流传,几乎被认为是妇女生活生产的教科书。东山妇女通过听唱歌册,认识历史,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学做人,知善恶,识礼仪。人们视会唱歌册为体面之事,以歌册作陪嫁,形成新娘厅堂唱歌册的风俗。
东山歌册在旧时代占据东山文化教育的重要地位,是旧铜山歌曲的遗存。它是东山民俗风情的缩影,是东山地区的优秀民间文化,具有很高的学术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