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ohla Dargis
马歇尔·麦克卢汉曾称广告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在奥斯卡热门外语电影《否》中,我们却看到广告不仅仅是艺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故事发生在1988年,当时的智利正遭受国内残酷政治的迫害。也就是在那一年,宪法授权的全民公投将决定独裁者皮诺切特的去留。剧本改编自智利流亡作家安东尼·斯卡尔梅塔的《公民投票》,讲述了名叫热内的主人公与各派人士的唇枪舌战,并汇集一批志同道合者拍摄每天15分钟的宣传片——劝说智利人民投反对票。对于政治理想主义者来说,这些宣传片无疑预示着暴政的终结和民主的未来——“智利,幸福来了!”
不过许多评论家指出,这部电影显然简化了史实,而导演过分强调所谓的“真实”,采用老式的索尼U-Matic摄像机拍摄,所以画面常常糊作一团。不过这种拍摄手法倒让我想起了《大艺术家》,同样采用了黑白胶片,全片无口头对白。不过,《大艺术家》的做法是引人怀旧,而《否》却让人头晕。
剧中热内的父亲坚决反对皮诺切特,而热内本人却是彻头彻尾的资本主义者。作为广告奇才,他把消费社会里的一切都带进了宣传片里——民主、自由、自我,都是可以售卖的。热内帮助反对者对抗独裁统治,但他本身很可能就代表了另一种暴政——哪怕是自由,也是被削减成消费者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