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茵堂青铜礼器

2013-04-29 15:44
艺术品鉴 2013年5期
关键词:礼器器皿青铜器

展览主题似乎给您肃穆沉闷的感觉,其实不然。巴黎吉美博物馆举办的此次玫茵堂中国青铜器藏品展览,因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让世人为之惊叹。展出的青铜器如珠宝般陈列,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主要是为君主祭礼所制,再现了中国早在公元前16世纪的青铜文明及精湛纯熟的制作工艺。

展览策划人Marie-Catherine Rey 和 Huei-Chung Tsao 向我们介绍了此次展览的亮点。

怎么会想到举办这样的一次展览呢 ?

因为吉美博物馆馆长Olivier de Bernon 和展品主人(见注释)之间有着不一般的关系。在此之前,玫茵堂的中国御瓷收藏品已经对外进行过展出,而它的中国青铜礼器却是头一次公诸于世。

展览、目录以及展品选择都几乎没有提及收藏者……

我们希望这次展览不仅能加深人们对青铜器的了解,更能给他们带来视觉的享受。从一开始我们就找准了此定位,并努力寻求吸引大众的展览风格,让即使对中国考古学一无所知的人也不会望而生畏。我们选择的展品非常独特,种类众多,几乎涵括了中国青铜器文明中所有形状的器皿,可以让人们对每一种器皿的用途得到深入的了解。这就是为什么这次展览非常有意义的原因。吉美博物馆也继承或收购了一些类似的文物,但远远不如此次展览的藏品内容完整。

展览的青铜器制作年代跨度很大,从代表二里头文化(公元前16世纪)的浇祭用酒器“爵”,直至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的“下棋人”,简直可以称得上中国青铜礼器的百科全书。

展品是你们挑选出来的吗?

我们在207件藏品中选出了120件。有一些不具备很高的市场价值,也并无多大的震撼性,如“以人为本”系列的小人物,但我们还是决定保留它们,因为它们不仅跟本博物馆的远古系列、尤其是陪葬雕塑相互映衬,而且也可让我们在饱览皇家作坊的大手笔的同时,欣赏民间小工艺家们制作的更生意盎然的作品。

青铜器见证着中国的历史文明,它传承了陶器的形状多样,但材质又比陶器更加高贵。展览通过汇集不同形状的器皿,向人们展示了青铜器在中国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我们当然也选择了多件已经闻名于世的藏品。玫茵堂曾发行过介绍157件早期收藏品的目录,对每一件藏品的出处均作了详细说明。此目录售价700美元,相比之下我们的展览目录价格更容易让人接受。

在现今的私藏或大众藏馆中存在着这样重要的系列吗?

这在西方的私人收藏中要算最重要的系列了,不过在亚洲,像这样重要的藏品很多,就像上海博物馆,他们收藏的珍品曾于1998年在巴黎赛努奇博物(Cernuschi)展出。台北故宫博物院也不容忽视,珍藏着众多的重要文物。与这些重量级的博物馆相比,此次展览的独到之处便是以另一种角度讲述收藏的历史。比如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喜欢将铜上蜡,使之几乎变为黑色。欧洲相反,人们更喜欢绿、蓝色的自然铜锈色,就像玫茵堂的这组展品一样。另外,吉美博物馆也藏有大量的青铜器皿,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世纪进入法国的商朝象尊,它原是尼辛德卡蒙多家族(Nissim de Camondo)收藏的珍品。还有,卢浮宫也曾收购多件李峪村出土青铜,李峪是山西北部的一个村庄,那里曾经发现过贵族的墓穴。

这些青铜器的作用和功能是什么?

这些青铜器皿最早用于商、周君主建立的礼仪和仪式,曾被视为君主、人民和上天之间的联系纽带。它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之物,而是维持世界平衡的一种力量。它往往用于盛大的礼仪中,比如庆祝胜战、征服领地或季节变化等。中国君王认为青铜器可使他们受到上天的庇护。我们这次展出的青铜器就主要是用于君王祭祀祖先。它们被视为权力的象征,可与西方教堂和王室的盛大奢华相提并论。预卜未来的巫师和国王相继扮演民众和祖先之间的媒介。君主殁后,他们的生前物品,其中就包括青铜器,与他们一同下葬。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许多墓穴里发现青铜器的原因。象征王权的物品始终与君主紧紧相伴,长眠在永恒中。

中国很早以来就对这种远古的物品感兴趣了,那么欧洲呢?

在展览开始处,有一本名为“祥冶华英” 的目录,再现了皇室收藏的青铜器,显示了中国收藏的古老传统,以及青铜器在中国历史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收藏青铜器这一传统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宋代时发行了第一套目录,最后延续到18世纪后期的乾隆年间。欧洲对青铜器的兴趣启蒙较晚,大概是在19世纪。

吉美博物馆和赛努奇博物馆从19世纪末开始收集青铜器,上世纪20年代,中国和欧洲考古学家合作进行考古发掘,使得欧洲对青铜器的收藏达到顶峰。赛努奇博物馆目前正筹备一次19世纪收集的青铜器展,届时将对欧洲青铜器收藏历史做更好的解答。展览主要展出近代制作的仿古青铜器皿,将是我们这次展览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在青铜器收藏的历史上,日本人也起到不小的作用,他们在20世纪初作了大量的收集。玫茵堂的部分藏品最早便是由日本人收藏的。

研究这一系列藏品有什么收获?

为了给参观者一条清晰的线索,我们将展览分为了几个主题,比如鸟兽系列、宴飨系列或大型器皿等等。随着研究,我们对青铜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随着时期的改变,这些器皿作为礼器的功用渐渐消失。最初古朴肃穆的器皿逐渐变为华丽的礼物,成为财富与权力的象征,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

在《周礼》等古书中有记载每个阶级可以拥有的青铜器的数量,比如,西周时君主可以拥有9只鼎。但随后这种礼制被慢慢僭越,孔子也对此惋惜。战国时期曾侯乙的墓中就发现有10吨的青铜器皿。最后,研究这些青铜器让我们对中国人审美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的艺术品在细节上一丝不苟,而整体又是那么神妙奇特。中国艺术家并不以艺术整体表达现实世界,而是将它表现在最显著的细节中。我们的青铜礼器体现的就是这种中国艺术文化的精髓。(访谈由Stéphanie Perris-Delmas 整理)

注释:玫茵堂汇集了吉尔伯特和斯蒂芬·欲利(Gilbert et Stephen Zuellig)兄弟50年来收集的文物精品。欲利家族还活跃于亚洲医疗卫生服务及食品行业。自2013年1月,苏黎世的Rietberg 博物馆展出了玫茵堂出借的600多件珍贵的中国瓷器。其中几件藏品曾在去年4月8日进行的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77,677,500 港币 (770万欧元)的天价成交。

猜你喜欢
礼器器皿青铜器
基于竹材料在当下日用器皿中的应用研究
当代陶瓷礼器创作中的多元化审美趣味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彝族器皿
古代隶书硬笔临摹字帖(一)
论新泰周家庄遗址春秋时期青铜礼器墓的等级性
《诗经》中青铜礼器概述
玉雕器皿价值低估受关注
认识“晋式青铜器”
我是怎样走上青铜器研究之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