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归尘,土归土,人终究是要重返自然,不如现在就多一些缱绻的回望,让身体在出离自然的路上,走得慢一些,等一等健康。
同事吕阿姨心宽体胖,偶尔也会为她的糖尿病揪心,虽然现在没症状没感觉,但一想到将来后果很严重,焦虑起来便会对不稳定的血糖抓狂。
其实,正常人的血糖也不稳定,最大的变动原因就是进餐,所以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在数值上会有很大差异。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不同的地方在于,机体自身控制血糖的机制出了问题,因此需要外力来帮忙。由于食物是引起血糖波动的最常见原因,因此,对食物的控制,是稳定血糖波动的重要抓手。
食物中的淀粉等物质,经由人体的消化,最终分解为葡萄糖,然后被小肠吸收入血,在一定时间里,有多少葡萄糖涌入血液,就决定了血糖波动的大小,也就是说,入血葡萄糖数量的多少,入血速度的快慢,会决定血糖的波幅。就好象将石头扔向水面,越大越快的石头会绽开越大的水花。因此2个馒头会比1个馒头更大地影响血糖;而淀粉总量相同时,快消化的白面馒头就比慢消化的全麦粗粮馒头更快更高地升血糖。
可见,控制含糖食物的“量”和“质”,对血糖的稳定都非常重要。
控“量”,就有了大家都熟悉的“少食多餐”。每天进食总量不变,但进食频次增加,意味着把同样重量的石头分散成更多的小块,因此溅起的水花会更小。假设我们把全天葡萄糖的摄入分散在24小时的每一分钟,那么理论上,它几乎不会引起血糖的波动,只是,做到每天6餐都已经足够费神,更多地分餐在现实中很难操作。因此,控“质”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为了“压水花”,我们不仅要让石头小一点,还要让石头飞得慢一点——减缓葡萄糖入血的速度。
食物淀粉消化吸收进而入血的速度,与食材性质、食物搭配、烹调方法等因素直接相关。富含淀粉的食物,加工程度越深,往往消化速度越快,因此越精细的粮食就越强烈地升高血糖,所以,水煮的玉米棒子啃着吃就好过细研的玉米面子蒸煮着吃。在烹调方法上,由于发酵本身会使得食物更易消化,因此馒头、面包比烙饼更易升糖;同理,熬至软烂的稠粥会比干饭更容易带来血糖波动。在食物搭配上,富含淀粉的主食,与富含蛋白质的肉、蛋、奶、豆类尤其是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相配,消化吸收速度会减缓,因此合理的种类搭配对血糖的稳定也很有帮助。
这看起来,就好象膳食模式的返古——要随时吃,而不是基于稳定食物供应下的定时就餐;要吃得粗,而不是基于精深食品加工技术下的细软柔滑。就好像,在依靠科技走出自然的时代里,我们要却要回头去满足人类的自然需要。进言之,合理的膳食模式不是一种创造,而是一种回归,回归于数百年前的小康农家饮食,同时回归的,还有空气、田园和不被糖尿病困扰的健康。
我知道我们做不到,但希望我们可以意识到,尘归尘,土归土,人终究是要重返自然,不如现在就多一些缱绻的回望,让身体在出离自然的路上,走得慢一些,等一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