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看客心理”影响下的“冷血报道”

2013-04-29 11:02李思文
新闻世界 2013年6期
关键词:人文关怀新闻报道

李思文

【摘 要】看客心理普遍存在于人们内心,指人们只对事件的内容本身发生兴趣,而对事件中的真实人物没有同情的心理。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应当以人为本,担当起维护公众利益的责任,传播人文精神。然而当今新闻媒体在事件报道上存在冷漠化的“看客心理”,种种“冷血报道”对新闻当事人和受众产生不良影响。对此新闻媒体应当摆正身份,注重人文精神,构建人文关怀空间。

【关键词】看客心理 新闻报道 人文关怀

回溯人类历史,不论是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启蒙时代、蒸汽时代还是电气时代,都不曾像现在这样令人狂热又迷惘。如今的时代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极度膨胀,媒介借由科技和经济发展取得空前繁荣和发展,庞大的信息世界开始成为人们放逐精神的“第三地”,而“看客心理”也在其间蔓延滋长。“看客心理”是潜藏在人类意识层面的阴暗面,人们借以调剂自己生活的百无聊赖:围观事故的发生、“窥视”公众人物的隐私、如看戏般看待人间悲欢离合甚至唯恐天下不乱。

在受众这种“事不关己”的旁观心态面前,媒体应当从中跳脱,担当起舆论向导的职责,在新闻报道中传递人文主义情怀。然而当前新闻媒体却出现了反方向的倾斜,新闻工作者不仅利用了受众的“看客心理”,自己也成为“看客”中的一员,用冷漠甚至调侃的态度面对苦难和弱者,或是将普通人的痛苦放大,堂而皇之地展现在各方观众面前,这样的行为无疑严重威胁了传播生态。本文主要从新闻媒体的“看客心理”出发,从以下三方面分析当前中国新闻传播中存在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缺失问题。

一、“看客心理”现象

我们的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群,立于东岸观西岸之火而乐,他们双眼紧观事态发展,心中却鲜有动容和大义凛然,表现出麻木、自私、起哄和嘲笑,我们称之为“看客”。鲁迅在文章中不止一次批判过国民的“看客”心态,“脖颈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着”①、“你们可看见过杀头么…咳,好看。杀革命党…好看好看”②……他用尖锐的笔触勾画出一个个愚昧、麻木、无聊、庸俗的面影。

“看客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其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角色扮演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规定了人的社会行为,类似于脚本规定了演员的行为。一个人的言语、行为是由其扮演的角色决定的。人在一生中学会扮演各种角色,如孩子的角色、学生的角色、职工和领导的角色等等,这些角色使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中以适当的行为方式与他人进行交往。当今社会各个行业领域被高度分工,而当每个人都只负责自己角色内的任务,不去关心和自己的角色没有关系的事,就会产生冷漠和僵化的“看客心理”。

2、阴暗心理

每个人都有阴暗面,嫉妒、色欲、懒惰、贪婪、暴力等等,这是他(她)在个人幼年时期自然而然地逐渐形成的。也有心理学家认为,阴暗心理内在于人的遗传基因中,来源与遗传。

《日常生活中的被虐待性变态》一书的作者约翰·门德尔·罗斯认为,我们潜意识里都渴望由他人代替自己经历痛苦。从别人的不幸中,看到自己的优越。冷漠的旁观现象也折射出了人的另一个自我。

3、市场经济环境

任何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必然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在社会情境的影响下,人们产生种种社会心理活动,而这些社会心理活动又会引发某种社会行为。”③现在,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描述的“后工业社会”正在快速形成,这是一个信息和知识起决定作用的社会,在经济技术领域则表现为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在文化领域的特征是自我表现和自我满足。个人的感觉、情绪和判断压倒了质量与价值的客观标准。在这样的情形下人们行为的“基本特征就是讲求效益和追求功利”,很难产生单纯的利他行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人生观和缺乏人文价值关怀的心理在人群中生长。

二、“看客心理”影响下的新闻报道现状

事不关己的“看客心理”正在腐蚀着我国的新闻传播领域,导致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缺失。新闻报道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即指新闻应以人为本,在报道新闻的同时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注重人的价值、精神和情感。

放眼当前的中国新闻界,看客式的冷漠报道大量存在。新闻媒体以旁观者的“观赏”姿态来叙述,仅仅把自己定位为瞭望者,却忘却了自己同时是公众利益的守护者,因此往往只关注到新闻中的人的生存状态,却没有关注到其思想情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等精神层面。

先看一则民生新闻。2003年3月12 日某晚报的报道,长海县某地的3名民工在当地一口水井里发现了一具尸体。报案后尸体被警察打捞上来,经确认,死者是一位民工。民警从死者身上找出了几个有淫秽内容的VCD 光碟,而根据尸体的高度腐烂程度,估计死亡时间在10 天以上。那么民工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篇报道的记者是这样说的:“而死因却出乎大家的预料,竟是为了看几本“黄碟”,而掉入水井,命丧九泉。”④

一条活生生的生命没有了,这本身是一件不幸的事。可这事却被记者狠狠的挖苦了一番。记者将受众目光刻意引向“黄碟”,但这并不是导致民工死亡的真正原因。真正的死因是:处于小道中央且没有井台的深水井要了民工的命,加之天黑,不熟悉道路,使得跌入水井的机率加大。在这篇报道中我们没有看见对死者应有的尊重,没有看见对生命的关爱,对民工的同情和理解,反而看见了媒体居高临下、尖刻冷漠的态度。甚至在描述的用词上也透露着偏见,对那位遭遇不幸的民工,记者直接以“打工仔”相称,字里行间不乏调侃和挖苦语气。

类似的“冷血报道”并不鲜见:

——四川成都的一名蔡姓老人在天仙桥南路河对面散步时,发现河里漂浮着一具尸体,死者是名30岁左右的女子。某报报道的标题竟叫《女尸“晨练” 吓坏大爷》⑤用词哗众取宠,丝毫没有考虑死者的尊严和家属的情绪。

——广州夏天连日酷暑,导致30余人中暑身亡,某网站报道的标题为《广州“酷”毙三十余人》。⑥开头处写道:“最近一段时间,南方一带简直酷毙了,滚滚热浪竟活生生热死三十九名广州人,这也使得正在经受持续高温“烤”问的北京人心有余悸。”为了吸引眼球,遣词造句上毫无良心可言。

——江苏一辆农运车与一个骑自行车的人相撞,农运车从骑自行车的人头部轧过去致其死亡,江苏某报报道标题叫做《骑车人中头彩:惨死》,对生命的态度极为冷酷。

如此调侃和哗众取宠,完全不顾当事人的人格尊严及其家属心理感受的报道比比皆是。《经济观察报》调查记者王克勤在接受《南方周末》访谈时说,“如果对苦难冷漠,你就不配当记者”。如今的许多媒体为了制造“看点”,背离社会责任感化身冷漠看客,消费弱者,并且把冷漠传给了更多的读者,助长了“看客心理”在社会群体中的扩大。

在我国灾难性报道中,“看客心理”也较为严重。不少媒体和记者用一种近乎冷漠的笔调记录着一次次的事故,刻意回避具体灾情,而简单地把灾情变现为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数字。在电视新闻中常能看见这样的格式化报道“到现在已经有XXX名矿工遇难,还有一些人失踪,正在寻找。”。试问这样冰冷的话语、职业化流程是对待这么多伤亡生命的合理态度吗?翻开我们身边的报纸,不难发现,不少事故新闻的报道基本上是有个模式套用的:先点出时间地点事故及死伤人数,接着是领导关怀,然后是上级部门批示严查等等。“灾难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成为了灾难性新闻的报道特色。天灾人祸本是悲剧,但一些报道却硬把它演化喜事颂歌,忽略了对于灾情、伤亡的全面反映,忽视了人文关怀和灾害反思,使得灾难带给人们的警示作用丧失殆尽。

当今媒体“看客式”冷漠的表现还远远不止上文所述。在法制案件报道中,漠视受害者的遭遇,单纯报道案件原因、过程、结果,淡化受害人及其家属的报道;在悲剧事件报道中,不顾及当事人的隐私,肆意揭开受害人及其家属的伤疤,使其遭受“二次伤害”……

三、让新闻报道注入人文关怀

现实面前,我们呼唤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的回归,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不是功利的、流于表面的肤浅关心,而是在尊重他人人格的基础上,在精神层面上发自内心的关注与理解。这不仅关乎新闻行业的发展,更关乎整个社会的文化建构。

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态度、观点、情感会对受众道德标准产生重要影响。传播学效果研究早已证明,媒介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描述、说明、解释,能产生“意义构成功能”⑦,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媒体看客式态度和报道方式是造成受众面对灾难事件、面对死亡人数时的麻木的重要原因。

为了避免看客情绪的进一步蔓延,每个新闻从业者都应将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理念内化在心中。首先,承认“看客心理”是自我的一部分,不要试图否认和回避。此外,在新闻工作中,避免狭隘的角色定位。记住自己在扮演记者的职业角色的同时更在扮演“人”的角色,是社会的一个公民。多一些“移情效应”和“角色互换”,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少一些“看客心态”,担当责任,为公众谋利益。

新闻工作者要学会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协调好理智上的认知与情绪情感之间的关系。要进一步认识人类的社会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克服不良心理状态,从而增强报道的人情味。发挥信息的“文化力量”,注重人文精神,让人们通过接受信息而受熏陶、被感染。

“看客心理”为人性之弱,虽无从消灭,但却可以通过增加正面力量,削弱其负面影响。媒体工作者要用心、用情、用爱和关切度人量物,为新闻报道注入更多人文情怀。不要让媒体成为信息传递的冷机器,让受众成为沉默着围观的乌合之众,否则信息时代里的我们,看似拥有一切,实则一无所有。

参考文献

①②鲁迅:《呐喊》[M].北京:人民文学版社,1979

③吴丽丽,《新媒体时代下的看客心理》[EB/OL].http://www.doc88.com/p-

330776216051.html

④王志东,《晚上借“黄碟”心太急 掉井淹死十多天被发现》[N].《大连晚报》,2003

⑤李逢春,《女尸“晨练”吓坏大爷》[N].《华西都市报》,2004

⑥吴庆才、吴晨,《广州“酷”毙三十余人 京城专家急开避暑良方》[EB/OL]. http://news.163.com/40708/7/0QOI3ACE0001122B.html

⑦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人文关怀新闻报道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与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及强化对策研究
浅析突发事件网络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重构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