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
对风格的研究包含很多方面,从史学的观点来看,西方钢琴艺术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风格时期:巴洛克时期,维也纳古典时期,浪漫主义风格时期,印象派时期。由于各个时期的作曲家的美学观点、追求的目标、作曲技法等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也就使各个流派形成各自的风格特点。另外,乐器的演进和发展也直接影响到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和演奏家的演奏风格,因此西方钢琴音乐在演奏风格的理解与把握上离不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作曲家和演奏家遵循的音乐艺术规则以及他们的个人趣味。
一、关于巴洛克风格:“对比”的概念和对位艺术
巴洛克时期大约始于1600年至1750年间。即从蒙特威尔第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当时的思想是博大的,在音乐领域出现了一些意义深远的进展。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创造就是“对比”的概念,复杂性与复调性成为这一时期的音乐特性。每位作曲家的复调程度不同,其中巴赫的音乐充满音乐内部的平衡美感,其复调性程度最高。
1、巴赫的秩序之美
巴洛克时代的音乐突破了教会音乐禁欲的色彩,显得更加自由。尤其是通奏低音的技巧形式呈多样性,也由此导致了乐曲结构上的一些变化,在旋律与底音之间留有一些空隙,以插进即兴的和声。在德国,这一结构体现为复调。而在巴赫的音乐中,复调达到了后人无法企及的颠峰。巴赫的键盘乐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BWV.846-869)第二卷(BWV.870-893),这部堪称鸿篇巨制的划时代作品充分展现了巴赫令人赞叹和折服的才华。《平均律》共包括48首,分前奏曲与赋格曲。所谓“平均律”,就是将八度音程等分为12个半音的调律法。在此之前的调律法除了C大凋可以被如此应用之外,键盘乐器大多按“纯律”调音,只能演奏不会转调的音阶,且只有降B,F,C,G,D,A等大凋和g,d,a等小调,因此作曲家在选调和转调上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采用十二平均律后,就可以自由选用大小24个凋,并且自由转凋。
在演奏技法上,巴赫模拟了管风琴的音响特点;继承并发展了古钢琴的演奏技术音色;承袭与借鉴了德国古典音乐的歌唱性。(张宏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例如《十二平均律》第一卷之1(C小调)、之4(#C小调)等在曲中就用管风琴般的延长音。《十二平均律》第二卷之1,之3等许多作品来自拨弦古钢琴。因此,在演奏这一时期的作品时,如果不借鉴一些管风琴音响去处理就会逊色很多。在弹奏如歌似的奏法时,力量要自肩部到指尖完全贯通。强调放松,重量点在指尖,触键要缓而圆滑平移,力量在指与指之间运行,这样发音就古朴典雅了。
2、斯卡拉蒂“近代钢琴演奏之父”
斯卡拉帝是那个时期的钢琴演奏的技巧家。他的作品充分发挥了古典演奏风格击健性,有些作品明确表明是《托卡塔》,所以在弹奏他的作品基本的要求是“脆、爽、亮”发音集中,富有弹性和颗粒性。从他开始起树立了钢琴在舞台上的地位。
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第一次在乐谱上标记了速度,使用了“柔板”“快板”的字样。当时由于使用的乐器是“古钢琴”或“羽管键琴”,用在教堂的音乐是为神所写的,体现了庄严肃穆,曲子的速度不快也不慢。由于巴罗克时古钢琴的力度变化很小,通常我们靠一些装饰音来丰富作品表现力,那个时候主要采用断奏与连奏。还要说明的是巴洛克时期没有踏板,所以我们尽量用手指去连。在现代钢琴上演奏巴洛克时期的作品要注意:一是不要将踏板踩的太深以免产生太强的泛音;二是不要把踏板踩的太长即使在属于同一和弦的乐句进行时也应该根据线条而不是根据和声运用踏板。多换踏板可保持各部的清晰;三是可在重音高潮点及需要强调的其他重音符号使用踏板,不要犹豫为某个音使用踏板。(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对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我们充满了好奇,历史本来就给人一种神秘的色彩,要揭开这神秘的面纱就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通过史学资料的研究和自身技术的训练相信我们能把这神秘的音乐还原,让这神秘展现出来。(钱仁康.钢琴音乐史话[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二、关于维也纳古典主义风格:讲究纪律,平等和自由的新思潮
“古典”一词包含着平衡、节制、简洁和精致的概念。在这个时期是以“交响乐之父”的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主义。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在这一时期音乐风格上严肃而优雅,简朴、庄严、准确。“真正的古典精神是富有朝气的,快乐的,纯洁的,天真的和活生生的,象行云流水一般自由自在,象清冽的空气一样清新”。
1、“永恒的少年”——莫扎特
莫扎特的钢琴作品具有一种纯朴的美,故演奏他的作品是一种探求高雅,典雅艺术的享受过程。他的作品都非常的细腻,因而对他的连音、跳音、半连音、装饰音等触键方法的要求都要在头脑中清楚。正如莫扎特给他姐姐的信中提及得那样:要将“表达,格调和热情三者结合在一起——但一定要完全准确”。演奏他的作品,要用晶亮透明的音色,均匀清晰的音粒、生动活泼的节奏、流畅悠雅的气息,以圆润优美的歌唱性,表现出古典主义特有的典雅与高贵。莫扎特的一生很悲惨但他的作品却是温暖、开朗、乐观的,常常被称为阳光般的音乐。例如莫扎特奏鸣曲KV330,从中流露出简单、纯朴,高雅的美。弹奏时应把力量集中在指尖,需要均匀透亮的声音,弹出古钢琴那种清脆的“颗粒”效果。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要弹得有光泽,触键均匀,要有穿透力。声音要象一颗颗透明的珠子穿在一条线上。声音不可发粘,不可过重,要弹的爽朗、轻快。
莫扎特还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他对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贝多芬——古典音乐之大成者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它跨越了贝多芬所有的创作阶段,忠实地记录了他30多年的思路历程和创作生涯。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包含了丰富而复杂的钢琴演奏技术,也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深刻的思想,对于演奏钢琴的人来说是一块很好的试金石。
贝多芬是头一个高抬手臂弹钢琴的演奏家,他击键的力度之强,让人感觉到他几乎从头到尾都像在砸琴弦。他要把自己所感觉到的如实地演奏出来,同时还要从钢琴上获得犹如管弦乐队般的效果,这为以后浪漫派的表演作了充分的准备。演奏他的作品时要注意:一是触键,在他的奏鸣曲中有许多强力度的弹奏,这就需要用到大臂和手指的综合力量。弹奏八度音型时要求手指的力度要准确到位,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手臂的放松;二是踏板使用时我们注意在演奏连音(Legato),增强乐句的连贯时、要求音响更丰富饱满时、加强力度对比时,要充分的使用踏板;三是力度: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力度标记不但数量多,而且幅度很大,在作品2之1的第一乐章的152小节中,出现“ff”8次、“sf”36次、“pp”3次,这说明贝多芬从一开始就喜欢极端化的力度标记,这几个标记贯穿在全部三十二首奏鸣曲中,所以在弹奏他的作品时一定要注意力度的鲜明。(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他是一位音乐天才,他的音乐是对自己生活的写照。他的音乐也是世界上最强有力的音乐。
古典主义的音乐注重的是形式美,稳重同时又有大胆的发挥创造性,莫扎特的音乐总是指向心灵始终表达情感或激情,而贝多芬的音乐宣扬自我生活和创造的准则。要准确把握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曲子表现的内容,与这个时期大致的风格走向。
三、关于浪漫主义风格:感性胜过秩序,知觉超乎理性
十九世纪的音乐可谓是历史长河中最光辉的一页,在这一百年中,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钢琴工艺的改进使得音乐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一时期所创作的音乐作品是人类艺术宝库中极其重要的篇章。如果把“浪漫”与“古典”相比较,浪漫主义风格崇尚个人主义,尚情感重主观,尚新奇重民族情,尤其是个人主义和民族主义。在这种观念下,浪漫主义的音乐形式和技巧虽承自古典乐派,但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古典主义的音乐是超民族超个别化的,注重抽象地概念,只求表现“美的理想”而较少的宣泄人类活生生的感情。浪漫主义在形式上无拘无束,喜用抒情和描写。这一时期不但盛产伟大的音乐家,而且体裁空前广泛,出现了诸如无词歌、夜曲、艺术歌曲、叙事曲和交响诗等新颖、别致的形式,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大“宝库”。
1、“钢琴诗人”肖邦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强调客观求实的表现手法占了上风,各个时代的演奏家无不打上他们时代的印记。肖邦的钢琴作品内容丰富,层次繁多,他的作品中突出了很多民族音乐的成分。民族性也是浪漫主义时期主要的特点。在肖邦的音乐作品中,有两个体裁和波兰文化有着紧密地联系,那就是带着显著的民族特征、由民族舞曲发展而来的波罗涅兹舞曲和玛祖卡舞曲,这两种各自都有着波兰民间音乐的典型节奏。他把这两种节奏用在钢琴曲中,创作出了具有波兰民族风格的钢琴曲。
肖邦又被称为“钢琴诗人”,他的很多作品抒情性很强。例如肖邦的《夜曲》《圆舞曲》都是抒情性的作品,在演奏这类作品时要求演奏者从手指到大臂始终保持一种“通感”,在演奏连奏Legato的抒情性乐曲时应用手指肉较多的指面触键,触键要深,触键的速度要慢而均匀,手指要有充分的准备。指触的方向可用不同的角度触键,以发掘音乐中需要的各种音色层次来。肖邦以前的琶音多半是3或4指转换1指,而肖邦则开创了拇指与小指直接转换之先列。肖邦运用上行4指跨越5指,下行5指跨越4指在肖邦作品中到处可见;肖邦的《24首练习曲》及《24首前奏曲》经过练习,不但大大锻炼了弱指(3、4、5指),并能将线条弹的细腻,匀称,流畅,避免了大指笨重的弱点,充分体现了肖邦的诗情画意;(方仁慧.论钢琴指法艺术[J].钢琴艺术研究(上),人民音乐出版社.)弹奏他的作品还需要内心的歌唱,这样才能达到肖邦抒情性旋律所要求的宽广悠长的特殊的韵味。从他以后直到20世纪初期印象主义的出现,浪漫主义的半音化和声、长气息旋律、标题性内容、稠密性织体以及重要的情感表达,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风格特点。
2、“钢琴之王”李斯特
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的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他本人则具有超群的即兴演奏才能,他也因此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受意大利“小提琴魔术师”尼科罗·帕格尼尼的作品的启发,李斯特开始在钢琴上实验小提琴所能作的一切——展现前人从未想象过的弹奏钢琴的方法。由此创作了许多音乐会练习曲,把精湛的钢琴技艺的门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最重要的是《12首超级练习曲》。最流行的个人练习曲包括《钟声》,还有如古希腊神化中的海妖塞壬一般美妙的《音乐会练习曲》,以及充满向往之情的《憧憬》和闹剧般的《侏儒之舞》。他的《帕格尼尼练习曲钟声》是青年时代的他用来扩展手指技术的一首炫技练习曲。乐曲一开始,经过简短的前奏,很快在高音区出现了“钟”的主题。钢琴高音区清脆悦耳的音色和顿音奏法形成的短促的有力的音响,组成了一连串生动逼真的小钟的鸣响。单手同时弹奏旋律和颤音,要求坚持弹出颤音规定的数目,并且要均匀,富有表情。弹长颤音时要控制好音色和力度,手指贴键演奏。旋律部分的手指要轻巧,多一些泛音感,音色要圆润。两个声部要整齐保持住统一,这部作品已经不仅是高难技术的炫耀和训练,而且是显示作曲家丰富想象力和表达思想感情意境的标志。
四、印象主义风格:古典调性与和声功能的解体
印象主义风格其调式和声有了很大的发展。为了追求音响效果,作曲家甚至大量运用全音阶来表现特定的和声色彩。不再注重调性和力度对比,作曲家喜欢运用有范围的力度标记:1、很少有长时间的由轻到响的渐强或由响到轻的渐弱;2、大多数渐强都在弱的范围内。3、大的渐强常常在瞬间突然冒出。4、强奏不会持续太长时间,往往紧接着突弱会迅速渐弱。因此对印象主义的力度处处要在整体弱奏的范围内控制与处理。不论音响的力度差距有多大,在任何时候也不能出现打击性音响。(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纯净透明,柔和、朦胧、尽可能把声音延长而造成丰富的共鸣,是印象派作品的基本的声音性质。
1、“梦幻画家”德彪西
以法国作曲家C·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派音乐是向现代音乐过度的最重要的流派。它最终完成了古典调性与和声功能的解体,对20世纪的西方音乐发展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在印象派音乐中,不协和音的运用非常自由,几乎取得了与协和音程平等的地位。为了追求新颖的听觉效果,表现朦胧光色中的情调和气氛,印象派音乐在节奏上打破均衡性,在曲式上反对对称性,在音色上要求透明性,这一切都离开了以往传统音乐的惯例和法则,为20世纪的音乐打开了大门。(杰里米·西普曼.乐器之王钢琴[M].上海:希望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2005.)
德彪西是继肖邦之后又一位挖掘钢琴内在音响潜能的钢琴家、作曲家。他主张使人忘却钢琴是以槌击弦而发音的乐器,力求在弱音范围内作出无穷的层次变化。在触键上要求抚摸般的,一掠而过的漂浮音响。“他以微妙的按压而获得一种特别富有表情的音色。”德彪西的踏板功夫非常精巧,常常利用踏板产生的余音营造朦胧飘渺的色彩效果。他使音符流动,以此来刻画自然界的声音(水,风,雨),并获得具有异国情调的东方乐器(钟,锣,加美兰)和管弦乐器(长笛,铜管乐,鼓,钢片琴)的音色。
2、精雕细琢的“音乐工匠”拉威尔
拉威尔14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创作了第一首钢琴佳作《水的嬉戏》。20岁时,他发表了《古风小步舞曲》,显示出他早期的风格:对舞蹈的热爱,对远古的尊崇。在拉威尔的作品中西班牙特征也十分突出,他的钢琴组曲《镜子》中的《优美的晨歌》,就是以西班牙音乐元素为基础创作的。拉威尔既是乐曲形式的大师又赋予音乐丰富的色彩,还严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戒律,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作品形式。他的作品结构明确清晰,总的风格倾向于古典音乐的纯净优美和富于幽默感。(杰里米·西普曼.乐器之王钢琴[M].上海:希望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2005.)拉威尔对技术的尽善尽美的追求,使得他在创作每一部作品时,都反复推敲,精心雕琢,不到极端完美决不罢休。
拉威尔与德彪西虽然都是法国近代音乐的革新家,在打破传统的和声桎梏和应用希腊古调式与五声音阶有其共同之处,但两人的革新倾向迥然不同,德彪西的和弦连续冲淡了调性,给后来的无调性音乐起到了桥梁作用,而拉威尔在和弦连接上虽然也用了很多和声外音,但还保持了古典的以调性为中心的传统法则;对于浪漫派作曲家的态度,德彪西推崇肖邦,拉威尔则更喜欢李斯特;对于俄罗斯五人团给他们的影响,德彪西欣赏穆索尔斯基,而拉威尔在配器方面则受益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洪士圭.拉威尔钢琴曲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结语
通过对西方钢琴音乐发展过程中四个主要历史时期在风格流派和演奏技法的比较分析,对其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的总结和归纳。尽管在浩如烟海的钢琴作品中,这仅仅是典型中的典型罢了。但是作曲家由于时代背景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差异,他们的作品都留下了他们所在时期和民族的烙印:巴罗克时期由于古钢琴的发声原理,钢琴作品以庄严、肃穆、博大著称;维也纳古典主义是以高雅、明快、简朴著称;浪漫主义以抒发个人情感为基础,表现人的热情、激动、悲哀;印象派音乐则注重于色彩的描绘和抽象感觉的体验……只有熟知并了解各个时期的音乐风格和特定规则才能正确理解钢琴作品。因为“好的品味,理性的规则,以及我们在不断的演奏中所获得的经验积累,使我们能够逐渐触摸到音乐的真谛……”(彼得-卢卡斯·格拉夫.音乐风格演释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本文为2013年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创新基金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