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之一:徽派古建筑流逝之痛
由于保护上存在的不足,事实上徽派古建筑一直存在流逝的问题。1997年安徽省颁布《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规定动迁百年老宅需按程序申报。但是即使在《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颁布之后,皖南古民居依然难以改变被“外迁”命运。
有一些商人、民间收藏者利用当年相关保护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的空当,向古徽州地区持有房屋产权的当地居民收购私人产权的古民居。这些古建筑,有的运到江浙一带进行异地重建从事商业活动,有的甚至流到国外。
2003年,皖南休宁县黄村的古民居“荫馀堂”就被拆成700块木件、8500块砖瓦、500块石件,被装进40个国际标准货柜,漂洋过海运至美国的埃塞克斯博物馆内,消息当时震惊全国。
而频频遭难的徽派古建筑的背后,凸显的是保护的困境与难题。首先是经费困难始终“掣肘”保护,对于没有工业支持的皖南部分县区,有限的财政收入无法支撑古建筑保护的巨额维护费用。
其次,即使引入社会组织参与运作,还涉及一个主要的法律障碍。位于集体土地上大量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不能进入市场自由交易,即使是私有产权也不能自由转让。因为这类古民居的土地属性属于农村集体用地。
此外,黄山市的皖南古民居有6264幢,这些民居大部分产权仍属私人。这造成了矛盾:宪法保护私有财产,古民居所有权人有权居住,有的还想进行改建或扩建,变卖古民居内的一些珍贵文物。由于政府的监管在明处,私人的行动在暗处,因此,古民居和相关文物在私人手中受到破坏或流失就发生了。
事实上,在全国范围内的诸多古建筑与徽派古建筑一样面临着这样尴尬的问题。保护力度的欠失,导致了在古建筑关注度愈发提高的大环境下,依然避免不了被消失的结局。
管窥之二:名人故居的尴尬处境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除了那些已经被完善保护的名人故居外,那些暂未列为文物的名人故居如何保护,一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问题。新年初始,国内多地爆出不同身份的名人故居被强拆、改建等多例事件让众人揪心。其实不仅纵览全国,仅北京市就有难以数计的文人雅客,风流名士在此居住过。虽然北京政府已从多方面干预,但面对各类庞大的名人故居建筑群,保护工作仍然面临很多瓶颈。
1、被现实淹没的历史空间
郑和、于谦、纳兰性德、曹雪芹、康有为、蔡锷、李大钊、鲁迅、蔡元培、宋庆龄、梅兰芳、齐白石……难以计数的风流名士都曾在古都北京居住过。那些散落于大街小巷的殿堂或房舍,见证他们的人生轨迹和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留下许多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数不清的名人故居,既是北京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颇具教育意义的旅游资源。
近年,位于北京繁华城区的一些名人故居,或因沦落为破旧大杂院,或因门前“黑车”、“黑导”影响游兴,或干脆在改建的轰鸣声中消失……让专程追怀历史名人的来宾,在探访时眼前一片茫然,由此顿足长叹。
当年,一代文豪老舍的出生地和少年生长地——北京护国寺大街小杨家胡同(老舍多部著名小说中的“小羊圈胡同”)因成为多家居民杂居之地,导致不少游人怅然而返;打响“护国讨袁第一枪”的蔡锷将军在北京的住处——北京棉花胡同66号院因成为破旧不堪的大杂院,致使多位寻访者摇头叹息。去年,与北京晋阳饭庄连为一体的清代文化名家纪晓岚故居门前,因出现“黑车”、“黑导游”,被北京日报曝光。一位经常介绍亲友前往“纪府”游览的网民,在微博作词感叹此事:“纪府有海棠,晋阳菜肴香,门前黑车忽悠客,一片游兴败光。”
2、被改建沦为会所
福建福州多处名人故居古建筑被改建豪华会所。在著名历史文化街区福州三坊七巷,一些名人故居和古建筑被出租经营,还出现了消费不菲、门禁森严的富贵“私人会所”,三坊七巷甚至被称为“酒肉巷”,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名人故居古建筑转身一变竟成为豪华会所,它的经济利益被最大的开发出来了,可折射出的却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极度匮乏。
近些年,随着国家对文化遗存保护力度的加大,这种情况逐渐减少。可建筑保住了,这又出现了名人故居古建筑改建豪华会所,让我们再次感受到追逐经济利益对文化遗存破坏的力度,再次感受到如何保护好名人故居古建筑,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严峻问题。